另一片天地作文800字左右,我的另一片天空900字优秀作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6 00:19:07

高考作文辅导:结尾 亮点 情感 议论

第五节 结尾要有力

精彩的结尾,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选择结尾的方法,也必须从全局来考虑,要使文章结构完整清楚,首尾呼应,以求更好地表达主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一、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把梦想带给花季》)

【写作技巧】 首尾呼应是考场作文中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一般情况是作者先在开头提出文章的中心,然后在结尾时再次强调,照应开头,从而使文章的中心鲜明突出。你看,在上例中,小作者运用首尾呼应的方式,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凸显了文章的主旨——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首)有一种光华,笼罩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苗,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有一种烈焰,温暖了绵远的文明情思,那就是友善!

(尾)我们不能因为屡受伤害就失去与丑恶斗争的信心,因为我们需要守卫我们的精神火种——友善!

(《守卫精神的火种》)

【写作技巧】 这是一篇考场议论文的开头与结尾,与上例相比,此例更为简洁明快,开头提出论点,迅速入题,结尾再次反复,呼应开头,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二、画龙点睛,点明意旨

即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这种常见方法总结了全文,点明了文章的中心,适用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文章。例如2005年高考浙江的优秀作文《一双童鞋》的结尾:

是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就昭示着豪迈超然般的幸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就阐述着闲适超然般的幸福?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不就演绎着狂傲超然般的幸福?

啊,一双童鞋,一点超然,许多幸福。

【写作技巧】 作者引用三句诗结尾,形象而又明朗地阐释了“超然般的幸福”的含义,言简意赅,精练有力,既统摄全篇,又表明心志,可谓恰到好处。采用画龙点睛法要注意如何总结全文与如何提炼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复文章基本内容,或重复开头等。

三、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当我浅吟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时,我的残缺的诗意天堂中,何处有我悠然散发的扁舟?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扬着朝圣的长旗”,想起余光中的诗,但愿我们的文化生活少一份狂热的躁动,多一份诗意的静气。(2005年上海满分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佐拉说:“人生——只有两分半钟的时间,一分钟微笑,一分钟叹息,半分钟的爱……”在我看来,在我陶醉于欣赏母亲的梳妆中,那一分钟的微笑不是勉强,那一分钟的叹息之后不再是叹息,而是爱的传递,母亲将她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亲人的爱融于平日的点滴中,我忘情于其中了…… (《陶醉》)

【写作技巧】 古今中外,名言佳句很多,作文结尾之时,若能巧妙引用,定能使文章增色许多。这里列举几例分别引用了诗文佳句、名人言论,既增添了文采又加深了文章的意境,效果很好,同学们应加以学习,此外,引用的范围可大些,如俗语、谚语、流行歌词等均可引用。

四、抒情议论,气势不凡

其实宁静就是那么简单,一个浅浅的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一颗能包容一切的心灵,足以使一张紧绷的脸松弛开来,让笑容在人们脸上轻轻地绽开,那笑容就如徜徉在天边的云朵,轻轻地点缀着那片蔚蓝的天,清新而自然。(《心从天空想到的》)

【写作技巧】 这段文字发于心,出于情,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以优美的文字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并配以适当的议论,使文章结尾气势不凡,强劲有力。

五、景物烘托,情景合一

风停了,暴雨也结束了,太阳重新露出了笑容,两代人的那扇玻璃也被那片残阳熔化了。太阳在远处逐渐隐去,消失在一片晚霞中,两者混为一体,没有距离。

【写作技巧】 这段结尾的特点十分突出,景物烘托的作用也很明显,小作者通过对雨后景物的描写暗示了两代人之间情感隔阂的消失,情与景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己真像一棵受伤的小树沐浴着它。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但是阳光毕竟很好!我想。 (《在阳光下成长》)

【写作技巧】 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六、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自然的色、自然的香、自然的味、自然的美,这一切都源于自然、自然是伟大的、是神奇的,它与生活是那么的近,那么的紧。品味自然,不就同时品味生活了吗?

【写作技巧】 一篇好的文章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穿穷,要具有哲理启发性。如同欣赏一支优美的乐曲,曲虽终但余音缭绕,给人留下无穷的韵味。 你看,在上面一段文字中,作者在结尾巧妙发问,引发读者思考,将文章的意蕴加以深入思考的深刻性与独特性。

为何千年的文化积淀却让我们越发地功利与短视?为何我们在现代社会里沐浴着文明,却在心中滋长着狭隘?米卢与孔明,我们的对待又为何如此不公?我们是否也应该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 (《米卢与孔明》)

【写作技巧】 结尾处一连串的发问是作者对社会、对文明经过深邃而理性思考和深沉品味之后的升华,令人深省,引人警醒,催人奋发。原来,我们真的应该好好重新审视“怎样对待忘记与铭记”这一话题了。

发问结尾要注意设问、反问的目的是抒发真情实感,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七、言为心声,呼唤号召

让我们大家行动起来吧,把爱心带给他人,带给那些失学儿童,带给那些孤寡老人……

带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当你把爱给他人时,你也获得了莫大的幸福。要相信,只要人人都奉献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把爱心带给他人》)

二十一世纪,我们是祖国的春天,热情奔放是我们的性格,我们不需要守那些规矩,打破陈规,让我们脑中的那团热情火燃烧得更猛烈,把我们的笑声、爱心串在一起,让全世界笼罩在爱之中。

要笑就笑个痛痛快快,要哭就哭个歇斯底里,不要压抑自己,不要让那陈旧的观念束缚着,不要随便改变自己,请记住我的名言,“我就是我,给我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给一点阳光就这么灿烂》)

【写作技巧】 考场作文讲究情感真挚,要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在文章结尾发出真挚的呼唤,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真善美,一起去鞭挞假恶丑。上面小作者真情呼唤,言为心声,表现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第二段小作者言词急切,个性十足,表情达意毫无遮掩,向所有的同龄人发出了真情的呼唤,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八、意在言外,耐人寻味

一个向人间启示“春华秋实”的哲理的人,那认真严肃就是他赠予耕耘者的表情;

一个为过路行人送上明灯,递上水囊的人,他就把温馨作为表情送给了陌生人;

一个面对敌手能“相逢一笑”的人,大度和宽容必将永远挂于脸上。

哦,年轻的朋友,你还在望着我呢,不知我草草写下的这些零乱的意思,可触及脸所蕴含的真谛了吗?

(《脸的真谛》)

【写作技巧】 三个情景,三种表情,让人联想,让人思索回味。作者在结尾通过三幅画面的叠加重合和最后一句自然亲切的发问启发引导读者用心去触摸“脸的真谛”,因为,脸的内涵其实是“可以通过感觉领悟的”。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结尾方式,实际上远不止这些,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文体特点灵活掌握。

(2009年江苏卷)作文。

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点拨】 这道作文题就是人们常说的“新材料作文”,其一般形式是“材料+命题”。材料的作用主要是提醒而非限制,这样既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又可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

“品味”,在这里是个动词,可解释为“理解”“体会”“玩味”等,所以写作的主要内容应是对“时尚”的观察和思考。核心对象是“时尚”,这个词语涉及的范围很广,所以可写的内容和角度是很多的。

时尚往往是新潮流。时尚的核心是新颖,时尚的生命是创新,推陈出新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在时尚的传播过程中,总少不了一群人,他们有勇气、有智慧,为时尚的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社会不断涌现新时尚,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社会增添了色彩和活力。当然,不一定时尚的就是好的。有的时尚是流俗的,有的时尚是低俗的,有的时尚甚至是反动的。所以,面对时尚,我们需要冷静,不能一味跟风,需要寻找真时尚,追寻永恒的时尚。

品味时尚

□ 江苏一考生

时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定义。南唐后主李煜酷爱小脚,裹小脚成了当时女性的时尚,并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初;今天,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LV的包包、保时捷的跑车、一掷千金的灯红酒绿成为了一种时尚。但这种时尚仅仅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构成的新的物质而已,经不起人们的品味,虚华时尚的背后是更加空虚的心。真正的时尚应该犹如一壶上好的铁观音,经得起沸水一遍又一遍的冲泡依然能够沁人心脾,耐人品味。人世间,千变万化而又亘古不变,最枯燥乏味而又最经得起品味的莫过于历史了。王侯将相也好,山野村夫也罢,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时尚在变化着,不变的却是历史,品味历史便是品味最长久的时尚。

我梦想有一天能走进哥萨克的故乡,看一眼由因为不愿意世界上再出现第二座类似建筑而被沙皇挖掉双眼的设计师设计出来的克里姆林宫,亲吻一下半个世纪前把成千上万优秀的俄罗斯儿女直接送上前线的红场。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克里姆林宫美丽依然,红场上似乎还回荡着雄壮的《莫斯科保卫者之歌》,伏尔加河默默地记录着这里所发生的一切。而今,只有流淌了不知道多少年的伏尔加河在向我们静静地诉说着拿破仑的大军是如何倒在莫斯科的严寒之下的;博克元帅又是如何从莫斯科退回的,虽然他和他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伏尔加河也向我们诉说了苏联红军的10次斯大林突击,从莫斯科到基辅,从华沙到维也纳,从贝尔格莱德到柏林,一百万的苏联红军长眠在了异国的土地上。一百万优秀的苏联儿女带来的是大片惨遭战火蹂躏的土地的解放,带来的是红场上的礼炮,带来的是一个从战火中重新站立起来的苏联。

我梦想有一天能走近尼布甲尼撒大帝,走进古代巴比伦王国,走进号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在底格里斯河上烤着刚从河里钓上来的鱼,吃着巴格达盛产的椰枣,呼吸着从历史深处刮来的风。虽然今天的伊拉克战火不断,虽然生活在厚重历史之上的伊拉克人民每天在为生存而挣扎着,虽然挥舞着军刀的尼布甲尼撒大帝的手臂已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但伊拉克人民的鲜血和泪水依然记录着难忘的历史。

我梦想有一天能走进耶路撒冷,看一眼这座诞生了世界两大宗教的圣城。走进阿克萨清真寺,探究穆斯林心中那股强大异常的宗教力量,感受伊斯兰世界斋月的肃穆。还要走进饱受苦难的犹太人心中的圣地——哭墙,感受能够将全世界犹太人凝聚在一起的巨大力量,感受能够在五次中东战争中都能反败为胜的神奇力量。还要走进辛德勒的墓地,感受犹太人的知恩图报。耶路撒冷,犹如从历史中走来的老者,无奈地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在互相残*,留给后人的只有千年一叹。

历史是永久的时尚,是最经得起品味的时尚,是亘古不变的时尚。我还梦想有一天能走近尼罗河、泰姬陵、玛雅人的金字塔、撒哈拉腹地的原始部落,去品味历史,品味时尚。

1.(2010年南昌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高中学习阶段,我们遇到过许多文学人物形象,如: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周朴园、格里高尔、陈奂生。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性格特征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引发过我们不少思考,催生了我们许多想像。

请选择上述人物中的一位,自主立意(可以鉴赏评价人物形象,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展开想像对故事进行新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审题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考生审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写作对象应该是材料中提到的四个文学人物形象中的一个,即考生要从玛蒂尔德、周朴园、格里高尔、陈奂生这四个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来写。如果写其他文学人物形象,则要降一个等级评分;如果写的是非文学人物形象,则按四类卷给分。(2)立意时可从三个方面思考:或鉴赏评价人物形象,写成文学评论,但不能评论作品的情节、主题、写作技巧等;或阐述自己的思考,写成通常意义的议论文,联系现实展开论述,弘扬美德,针砭时弊;或展开想像,新编故事,写成记叙文。

莫做中国的“路瓦栽夫人”

□ 马国川

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出身于平民家庭,对自己的生活境遇极为不满,梦想过上像上流社会的贵夫人那样的豪奢生活。因为能借到一件精美的钻石项链参加舞会而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可是她却把项链弄丢了,从此背上一笔巨大的债务,辛苦劳作了整整十年才偿清债务,结果发现借来的项链是一个不值钱的假项链!为了一时的虚荣,她付出了十年的艰辛和人生最宝贵的青春!

这个教训是惨重的,让我们明白,在没有相应经济实力的时候,就去习惯使用奢侈品,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控制不了对奢侈品的*,那将会得到和“路瓦栽夫人”一样的下场。

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这说明中国已走进了可以容纳甚至推崇奢侈品的时代。那么,究竟都是谁在中国消费奢侈品?他们是25岁至30岁的中国年轻人。这个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难形成规模的年轻的奢侈品消费群体正在中国快速成长。而在国外,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是30岁至40岁的成年人,他们已经是很成熟的消费群。在欧洲,人们对奢侈品的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但前提是他们拥有可以支配的财富,很自然地就去购买一些相对昂贵的成衣、晚礼服、饰品等,而不会把它当成炫耀的资本。而在中国,人们如果花大量的钱购买一件物品,总会觉得它是一种投资,那些不具备经济实力的人花大量的钱购买一件物品是想让自己拥有梦想中的生活方式的感觉,也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国外的奢侈品市场不同,中国越来越多缺乏经济实力的年轻人,也在为各种奢侈品透支自己的薪水。

登喜路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德奕宁说,中国的奢侈品市场不够成熟,“一些经济能力并没达到消费奢侈品水平的年轻人,为了圆奢华梦也在消费奢侈品。我听过一些年轻人买不起几万块钱的服装,也要买几千元的钱包甚至两千元一把的裁纸刀来表现自己的品位,这有可能是虚荣心的作用”。

在中国,年轻人购物的奢侈倾向已经越来越明显,但购买奢侈品应该还是个新兴的现象。现在的中国市场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金钱,另一个是文化。对中国人来说,财富的拥有只是刚刚开始,如何使用这些财富,也是需要学习的。所以,消费文化是很重要的。年轻人因为虚荣心去购物,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消费心态,也反映了我们消费文化的不成熟。

我们要建设理性的消费文化,远离虚荣,以免成为中国的“路瓦栽夫人”。我们应该追求更有品位的生活,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而不是追求虚荣消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或许有一天我们终究会懂得,那些丢掉的“朴素”,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奢侈”。

【点评】 本文由路瓦栽夫人的故事引起了对现实的思考,针砭时弊,论点明确,议论精当,结尾部分倡导建设理性的消费文化,并且说“那些丢掉的‘朴素’,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奢侈’”,深化主题,让人读后不禁掩卷深思。

2.(2010年湖南十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电影《赤壁》(下)中有这样的台词,当诸葛亮借东风成功时,鲁肃夸诸葛亮样样精通,诸葛亮说:“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才多彩一点。”

的确,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什么都略懂一点”,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你对此有何高见?

请以“略懂”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审题点拨】 此题属于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立意,一般只要求扣住话题即可,但有时也必须考虑引出话题的材料。此题命题者的态度其实已相当明确,材料及其后的评述,都表达着相同的意思,即对“略懂”的肯定,而不是否定。在明确立意的大方向后,考生需要将话题化大为小,如略懂知识、略懂人生、略懂哲学等。

百花齐放才是春

□ 李艳萍

一朵牡丹,虽然华贵,但却只能孤芳自赏;无数花草,虽然普通,却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题记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面对爱情,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态度;面对知识的海洋,我却不愿只取一瓢饮。我渴望拥有更多,即使不能全部理解透彻,但每样略懂一些,也大有益处。

童年,单纯而烂漫的年代。手捧着安徒生童话,为丑小鸭终于变成白天鹅的美好结局而热泪盈眶。借助安徒生那只神奇的笔,我初步懂得了什么是善良。

少年,神奇而多梦的年代。依在父亲的身旁,听父亲讲故事,我知道了孔融让梨的故事、黄香温席的传说。父亲的教诲,让我初步懂得了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孝顺。

今天,我已踏入人生的青年时代。在这灿烂的春光中,我最喜欢驾驶我的思维之舟,扬起我的想像之帆,在文学的长河里徜徉。瞧,对面驶来李白的船,他正在高声吟诵着他那些不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温婉,让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是浪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让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豪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无价的尊严。

离开李白,我的思维之舟停靠在赤壁边,我看见东坡先生正身披蓑衣从蒙蒙烟雨中走来,他一会儿满面泪痕地低吟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会儿又抬起头来,仰首苍天,高声呼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再过一会儿,我看见他脸色平静地走到长江边,久久凝望着滚滚东流的江水,语调平稳地高唱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哦,从东坡先生留下的精彩华章里,我懂得了怎样面对人生的磨难。

离开古代,我的思维之舟驶入近代的历史长河。站在船头,眺望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敌人如恶魔,露着尖利的獠牙,撕咬着我的祖国母亲。我听到了母亲痛苦的*,但我也听到了儿女们奋起的呐喊,他们高举着红色的旗帜,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无数的英雄儿女牺牲了,无数的热血抛洒了,无数的热泪流淌了,血和泪冲开了黑暗的时代,迎来了母亲的新生。一部近代史,让我明白了爱国的真正含义。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的大海无穷无尽,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但我们可以张开我们的双臂,投身于知识的海洋,去取一瓢又一瓢的知识之水,用来灌溉我们生命中万紫千红的鲜花,为我们的人生装扮出一个绚丽而灿烂的春天。

【点评】 本文紧紧围绕“略懂”这一话题,从知识的角度切入,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虽然不能专门懂得一门或几门知识,但略懂各类知识对人生及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的道理。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安排,层层深入,结构严谨。本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可感。本文对材料的处理独具特色,或直接引用,或具体描述,或概括叙述,给文章增色不少。

第六节 亮点要鲜明

高考作文具有特殊性,它必须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按要求完成,它的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的读者是评卷老师。尽管高考评卷有统一的评分标准,但评卷者的爱好、兴趣、心情、审美观、价值观不可能不对评卷产生影响。因此,要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就必须考虑到评卷教师的因素。那么怎样能使评卷教师眼睛一亮,油然产生审美呢。

1.醒目的标题,让人耳目一新

拟题新巧,即对作文标题的拟定力求别出心裁,注重在符合作文试题要求、切合文章内容主旨的前提下,着意标题精巧别致,富有韵味。如用比喻、双关、设问、对偶、反语、引用等辞格来为标题包装,使之更生动。如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一文主体部分用三个“文字、标点组合等式”的小标题:①选择+轻率-思考=?②选择+轻率-分析=?③选择+理智-偏激=?然后逐层分析,依次得出结论:遗憾,失败,辉煌。最后总结出“要理性思考再作出决定”这一中心论点,分析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尤其别致。

2.新巧的构思,尽显“英雄本色”

(1)立意新巧,即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典型而有意义的材料,从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去挖掘重大而有意义的主题。立意要高,写人,要揭示精神面貌,透视人格灵魂;写景,要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写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如2008年广东卷满分作文《不要轻易说“不”》一文以“我们应该踏好成长的每一步,不要轻易说‘不’”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少年、青年、老年”三个阶段入手论述:少年就是雏鹰,飞向自由的天空;青年就是夸父,奔向火热的未来;老年就是斧头,劈开未知的世界。三个分论点,都用比喻辞格,生动形象,读之令人眼前一亮。

(2)选材新巧,即对自己所拥有的写作素材能围绕中心精挑细拣,在具备典型性、真实性的前提下,同时追求材料的丰富、新鲜、充实,突出有特征有蕴涵的细节,有时代感,有生活气息,能平中显奇,于细微处见精神。如2008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有的同学用罗映珍不离不弃,精心呵护因公而重伤的丈夫,用汶川震区中的人民教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救护学生,年轻的母亲用生命给孩子送去希望等感天动地的事迹来诠释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和灾难“不要轻易说‘不’”的道理;这就极具时代感。

(3)结构新巧,即指作文在合体的前提下,讲求文本具体内容的结构组织形式的新颖精巧。如叙事类文章,精心设置情节波澜,如用误会、悬念、突转、抑扬、张弛、巧合等手法,使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如说理类文章,采用书信、演讲稿、辩论词、杂文、时评等特定文体形式来包装,以阐明观点、演绎事理。

3.精彩的开头,让人一见钟情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是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考生尤需悉心打造。它不仅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而且也能带给阅卷者一份好心境。文章通常采用的开头方法有开门见山法,比喻法,引用法,设置悬念法,等等。

4.靓丽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结尾是留给阅卷者的最后一道“风景”,一定要给阅卷者“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惊喜。写文章结尾应注意四点:一是让阅卷者感到你这个结尾总括了全文,即有“总而言之”的感觉;二是一定要再次回应话题、文题;三是如果写议论文,就必须在结尾处强调论点,如果写记叙文,就应该在结尾处通过议论点题;四是语言有文采,含义隽永,让读者回味、思考。

5.动人的细节,定能扣人心弦

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指某些琐碎细小的事情,而在文章中则是指那些能够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的组成单位。作文中我们要选择有特征的细节;选择细节要能以小见大;选择细节要有明确的目的,在记人叙事的文章里,主要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

常见细节描写的方法有肖像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行动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表情变化细节描写、心理活动细节描写、事物细节描写、环境细节描写,等等。

【例1】 (2008年江苏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您的女儿》)

可是第二天,起床的时候看到您赶集回来,肩上背着个小西瓜,篮子里还有些刚下地的青绿的菜。妈妈走进灶房操劳着一天的饭菜,我忽然有想哭的冲动。过了一会儿,您叫我吃饭,坐在那张简陋的八仙桌旁,我明显地看到菜比以前要丰富好多,还有让我垂涎的红红的西瓜。妈说:“娃要高考,给你加些菜,快吃吧。”

我胡乱地吃了一些饭菜,伸手拿起一块西瓜,幸福地吃了起来。我说:“妈,您也吃啊。”您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我便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

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就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该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

【简评】 作者仔细观察生活,尤其是“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的西瓜皮”这个细节描写,动人心弦;当“我”因为一次考试失败而沮丧气馁时,母亲却“轻轻搂起我,抱了一下”,并且鼓励“我”,“下次你会考好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细节,凸现了这一亮点,才使得这篇平实之作能大受青睐。

6.精粹的语言,展示写作才华

即指作文语言表达力求出新,善于选用多种修辞方法、多种句式(单句与复句、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常式句与变式句等)来遣词造句,适当追求语言的幽默生动、意蕴丰厚,从而使作文更具可读性。

【例2】 (2005年北京卷以“说‘安’”为题)

纵观古今中外,凡国泰民安者,无不安之善也。古者西汉休养生息,以安其民,成就“文景之治”;唐太宗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使社会安定,然后成就“贞观之治”;唐玄宗继往开来,安置百姓,重用贤臣,安稳统治天下,成就“开元盛世”;康乾励精图治,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社会安定和谐而成就“康乾盛世”。纵览历来国与家,成由安者败由乱。

【简评】 这段文字论述安定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四个典型论据仅用150多字,而且文采斐然,分析精当,说理极有力。

7.精辟的分析,闪现理性火花

写作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对材料必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其实质、特征、意义、存在的条件、原因等,这样才能使论据更好地为作者所持的观点服务。分析材料,议论说理的主要方法有:

(1)例后推因法

因果关系存在于一切事物和事理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在体现结果的事实论据后揭示原因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例后推因法。

【例3】 真正的智者却知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有人说,虎毒不食子。但当敌人以其长子的生死相要挟斯大林时,他毅然决定,不!不能用亲子之情去换任命之福。我们不知人们将以何种目光俯仰这位褒贬皆存的人物,但至少这一次,我们不得不敬服他至亲之情的背后所掩藏的英锐的目光与理性的审判。(《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

【简评】 从作者分析可以看出,斯大林采取这样的做法,其原因就是“智者却知用冰冷的理智扼住火热的情网,用客观的目光审视心灵的取向”。这样就使得论据与论点结合得紧密而又有深度。

(2)例后假设法

所谓例后假设法,就是在举例后再向其相反的方向作假设,与原论据呼应配合,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的方法。如果举的是正面例子,可从反面假设,反之亦然。

【例4】 总喜欢史泰龙那一张冷静的脸,温暖而又深邃的眼睛总是平静地注视着远方,额上几条浅浅皱纹是思考的象征,脸上的皱纹写着坚毅的勇气,他成为我心目中理性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闪烁着理性的智慧。如果我们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理性,这个世界该是怎样的世界呀!沉着勇敢应对人生中的变数,处变不惊,原则地熟练地运用自己的能力,这是理性美的内涵。(《理性的美》)

【简评】 作者假设“每一个人都和史泰龙一样理性”,而后设想这个世界的情形,以对理性美的内涵的揭示来告诉人们。

(3)例后评价法

在那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其主旨的事实论据后再作一简单分析,使之为论点服务的方法,称之为例后评价法。这种分析的作用是使论据不明确的意思明确,而不至于产生歧义。

【例5】 纠缠于“小节”,一点鸡毛蒜皮的事都计较没完没了,才是真正的没有气度。我们都很熟悉《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敢于廷斥秦王,却不与廉颇争高下,遇见廉颇就引车避匿,其目的在于顾全大局。古往今来,谁不赞叹蔺相如的高风亮节?有谁指责他“窝囊”呢?

【简评】 这是一个多义史实论据,可证明“为国家要顾全大局”,可证明“为了团结应有所忍让”,可证明“蔺相如虚怀若谷”,等等。例后评价分析,从人们赞扬蔺相如的角度,揭示出论据能证明论点的含义:蔺相如顾全大局,不计小节,不是窝囊,而是高风亮节。这样,使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4)例后比较法

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的几件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发现不同,能够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或拿所叙事例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比较,突现写作的目的。如下例:

【例6】 左思为写《三都赋》闭门谢客,数载耕耘。三九严冬,笔耕不辍;三伏酷暑,意兴犹酣。 多少白日,三餐忘食;多少夜晚,独对孤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著,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三都赋》轰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英国物理学家法拉弟,为了揭示电和磁的奥秘整整奋斗了10年,10年中,他不懈地努力,却不断地失败;不断地失败,却又不懈地努力。10年之后,他成为揭示电磁奥秘的第一人。

左思和法拉第,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的研究领域,而他们成功的道路却是相同的——付出,无悔地付出。付出心血和汗水,付出精力和智慧。

【简评】 上例画线句子在叙述完事例之后,对所叙事例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使读者深刻理解所举事例的内涵,强化所论述的观点。

在议论说理过程中,要注意所叙事例与社会生活现实进行比较,以独具现实针对性。

【例7】 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污蔑蒙蔽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关西,也要扬声边塞尽扫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在一番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而今天呢,有多少人在温柔富贵乡中疲软筋骨麻木神经?有多少人愿选择清贫,选择质朴,选择刚健?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歌舞升平平息了壮志,阿谀逢迎迎合了庸人,追名逐利害苦了百姓。千百年民族精魂大气磅礴还有谁唱?五千年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还有谁传?选择永恒,不是要我们抖落千年文明摔碎道德瓷罐,选择永恒,不是让我们漠视生命麻木不仁!

(5)点面结合法

先概括引述几件相关的事例之后,再由点到面,展开相关的议论或评析。

【例8】 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林则徐毅然挺身而出,虎门销烟壮举威慑中外;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文天祥决然赴义,“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这震撼人心的诗句,至今仍让人激动不已。

从古至今,有多少豪杰,多少壮士为了心中的高尚情操,为了祖国的尊严,面对生与死的激烈碰撞,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蹈死不顾,至死不悔。

这不悔正是他们心中做出的正确的选择,他们的豪言壮语、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代成长中的青年,他们的选择已在我们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他们的举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8.美观的文面,打造第一亮点

美观的文面,是指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篇段合乎款式,字数合乎规定,笔色浓淡适宜,等等。文面美观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一张王牌。

文面的赏心悦目,是强化文章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文面的局促和杂乱,常常是文章内容含混和模糊的表现。高考阅卷对书写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一类卷要求“字体工整”,二类卷要求“字迹清楚”,“字迹难辨”被归入四类卷。可见,书写并非“小节”,不可等闲视之。

(2009年湖南卷)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审题点拨】 这是一道虚实结合的作文题。从“踮起脚尖”可联想到《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句话,这样题目的含义就容易理解了。“踮起脚尖”是为克服某种视觉障碍,从而能够看到更广、更远的地方,是为了能摘到正常站立时不能摘到的果实,是为了能借此登上一个高一级的台阶。当然,“踮起脚尖”还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种力所能及的努力。人的许多成功都源于“力所能及的努力”。“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不期望人们都能登上泰山“一览众山小”,但我们希望通过无数次的“力所能及的努力”成就事业,向更高目标攀登。

本文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写议论文时要注意论点突出、论据充分及论证合理,语言要有说服力,写记叙文则要叙述详略得当,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踮起脚尖

□ 湖南一考生

夜很深了,父母还未回来,我有些担心,也有些生气,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一家三口挤在这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家具很少,比较像样的还数那一台老掉牙的黑白电视机。虽然经济贫困,但我们一家三口仍然很幸福。在这个陌生的大城市里,我没有钱去上重点高中,但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今年是高三第二学期了,高考是我实现人生梦想的转折点。

唯一让我心中有一丝不满的便是父母,他们每天总是很早就起床离去,又是很晚才回来。我多么想我们一家三口能在周末去公园游玩一次啊,哪怕去河边吹吹风也行,可是连这一个小小的要求,上天也没有满足过我。

不行,今天一定要等到他们回来。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我才这么辛苦,可是我不愿他们如此劳累。我愿意过得更艰苦些,毕竟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门外的楼梯隐约传来了一丝丝响动,那么轻,那么缓慢无力,那声音慢慢地靠近,到了门口,颓然停下。

过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听到一丝轻微的金属碰撞声,一个物体慢慢地插入锁孔,又是一声轻轻的转动声。门,悄然打开了,“轻点儿,孩子睡着了。”这是母亲刻意压低了的声音。

我能感受到她正踮起脚尖向我走来。

没有声音,我却能感受到,那个轻轻的脚步,正一步步地温暖我的心。

“又踹被子了!”

母亲轻轻地拉过被子,将它慢慢地移到我的身上,又抽身悄悄地离去……

自始至终,家中的灯没有亮一下,也没有发出什么很大的声音,只有父母那踮起的脚尖,一步步踩在我的心头。

拉过被子蒙住头,我强忍着不让他们听见声音,泪水已一行一行地滑落下来。

这一晚,我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我只知道枕巾湿了一大片。

男儿有泪不轻弹,今夜我却泪千行!多少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每晚父母都是这样踮着脚尖,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慢慢地移动,我还有什么可生气的呢?

朱自清有父亲那深情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那推着轮椅温暖的双手,傅聪有傅雷先生那殷切的家书,而我呢?我有什么?我有父母那充满了爱意的踮起的脚尖!

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

那踮起脚尖的父母之爱,让我今生永不忘,也不敢忘!

【名师点评】 全文叙写夜深躺在床上的一个时间片段,表现父母夜深回家踮起脚尖走路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此的感悟,切合题意。文章整体思路清晰、情感丰沛,富有感染力。结构安排和表达方式的运用,也显示了考生有相当不错的素养和能力。文章开篇很简洁地推出一个具体情境,二、三自然段既是“生气”的注脚,也是后文的必要铺垫。从听到父母回家到母亲“踮起脚尖向我走来”部分的描写符合躺在床上的感受,表达真实。前文铺写充足,下文情感自然喷发,将父母“踮起的脚尖”与朱自清父亲的背影等类比,让这种关爱与深情升华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这一高度,使主题更富有深意。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40岁时才赴京城赶考。但两次都没考中,第三次才榜上有名。高兴之余,他提笔写下了《登科后》一诗,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诗的后两句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来,人们从这首诗的后两句中概括出了“走马观花”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观察事物不深入细致。在生活、学习中,有时确实不能“走马观花”,但有时却可以“走马观花”。你的体会呢?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考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课间十分钟,你把橱窗的报纸都浏览了一遍,这不是“走马观花”吗?你一个晚上就把一部长篇小说看完了,这不是“走马观花”吗?你去旅游,跟着导游,不一会儿就从这个景点跑到那个景点,这不是“走马观花”吗?如果不“走马观花”,你有那么多的时间吗?但是当你被某篇文章吸引住了,把它反复阅读了几遍,甚至差不多可以背下来了,如果是“走马观花”,能行吗?于是,你便常常感叹,要仔细欣赏或观察一些事物时,就必须下马观花。因此,谈“走马观花”这个话题,考生可从肯定的角度去立意,也可从否定的角度去立意,还可从既肯定又否定的角度去立意。

“走马观花”小议

□ 庞小林

“走马观花”,能看到什么呢?大概只能看清是红花还是黄花,是大花还是小花;至于是芍药还是牡丹,可能就难以看清了。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事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层,难以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收获则是肤浅的。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对石钟山的命名,历来众说纷纭。郦道元以为是因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而得名;而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从而认为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这些都是走马观花所得到的答案,所以许多人都怀疑它。而苏轼却不这样,他下马观花,月夜乘船来到石壁下探求答案,并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深刻认识。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走马观花与下马观花所得到的收获是大不相同的,前者收获肤浅,后者收获深刻。

读书也是如此,走马观花就难登知识的殿堂,难以攀登上科学的高峰。

现在许多同学读书就是走马观花,一篇课文几分钟扫一遍,就丢开不理了,还称之为快速阅读;一道题,几十秒钟把它浏览一遍,就说做完了,还得意地称之为速战速胜的战术。只是到头来,什么都看了,但什么都没记住;什么题都见识了,但什么题都做不对。朱熹认为:读书要细心体会,切不可粗心。未见道理时,正好像被几重东西包裹在里面没法看到,须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实践的。一部书,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把又有体会的地方用蓝笔画出;以后再用黄色笔画出,三四番后,又用黑笔画出,目的是“渐渐向里寻到精深处”。正因为他这样细读、精读、深读,才成为一位大学者,才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体会。如果他读书只是一味地走马观花,可以想像出,他只会“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成为一个没有建树的人。

当然,并非走马观花一概要不得,有时走马观花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如浏览报刊搜集资料,翻看文学作品消磨时间等。但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应少一点走马观花,多一些下马观花,这样才能日有所收获,日有所进步。

【点评】 本文虽然是“小议”,但议得较全面,较深刻。“如果走马观花地看事物,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层,难以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收获则是肤浅的”,这样立论是辩证的。正因为如此,虽然有时也可走马观花,“但对一个中学生来说,应少一点走马观花,多一些下马观花,这样才能日有所收获,日有所进步”,这结论就令人信服了。另外,文章举例典型,语言活泼灵动,引用贴切自然,为文章增添不少生机,是一篇立意与措辞均佳的好文章。

2.阅读下面一幅漫画,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根据漫画内容,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漫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漫画形式给出,写作此文,关键在于看懂漫画。该漫画突出表现了病人对医生极不信任态度(自己给自己的手术拍照)。可见,该漫画嘲讽了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关系。“信任”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释义是指相信而敢于托付。冯骥才笔下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给了它最准确的定位。而当今社会,互相猜忌是家常便饭。所以,考生写作时,可以从正面立意: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也可以从反面立意:如果世界失去信任,后果将不堪设想。还可以将两者结合,从正反两方面立意,论述信任的重要性,等等。

信任是一股暖流

我们可以轻松而欢欣地品味母亲冲调的一杯热茶,而往往谢绝列车上坐在身边的朋友的一个苹果;我们可以轻松地相信朋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对一个陌生人的忠告感到怀疑。

这真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屡见不鲜的骗局,肆意地在生活的舞台上上演;流言和谣传,让每一个陌生人都显得深不可测。我们生活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不敢伸手去触摸外面的世界,甚至害怕从外界来的一切。

在一个静静的夜晚,你寂寞地走在小路上,突然你看到前方有一个影子向你走来。他要干什么?抢劫、殴打、甚至……他是不是盯上我很久了,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你惶惶地想,甚至不自觉地把手握成拳头,以防突如其来的袭击。可是他一言不发地走过去了,消失在夜色中。你平静了下来,却仍然在想,这件事情,是不是还有下文?……累了,我们都累了,我们忘了曾经呼唤过的信任。猜忌和隔膜,让信任变得像遥远的星辰,可望而不可即。

你被一道难题难住的时候,一位与你只是点头之交的同学轻轻地告诉你解答方法及答案,你怀疑,你看着他的眼睛,那里饱含着和善和友爱,于是你释然地笑了。

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到无所适从的时候,一位好心的路人主动问你,并帮你解决了疑惑。你怀疑,可是你从他的话语和行动中感受到了关怀和诚挚,于是你感激地笑了。

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因此,有些人甚至终其一生也没有真正信任过一个人。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倘若你迟迟不敢去信任一个值得你信任的人,那你永远也不会获得爱和温暖,你的一生也将因此而黯淡无光。

其实很多时候,别人没有给我们疑惑,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因为戒备而多疑。我们不应该因为感情的生疏,而让自己有认知的误区。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让自己变得简单,把别人看得简单,这就是一种深层的信任。一杯香茗,你可以品味出信任的醇香;一句忠告,你可以领略到信任的魅力。

信任亲友是人的天性,而信任他人则是一种美德,在信任的过程中,一股暖流会一直围绕在你我的身边。

【点评】 信任是一种有生命的感觉,是一种高尚的情感,信任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作者从我们身边常见的小事入手,用充满感情的语言为大家展现了信任的魅力,使人读后获益匪浅。本文语言精辟生动、富有哲思,如“信任一个人有时需要许多年”“倘若你只信任那些能够讨你欢心的人,那是毫无意义的”“倘若你信任你所见到的每个人,那你就是一个傻瓜”。全文行文流畅,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运用恰当自然,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第七节 情感要真挚

“情者文之经”(刘勰《文心雕龙》),只有用饱满的情感直叩读者心扉,文章才具有内在的魅力。否则,无论怎样雕章琢句,都只能是“繁采寡情,味之必厌”(《文心雕龙》)。如今高考作文一再强调“感情真挚”,可不少考生还在那里“为赋新词强说愁”,因无病*、矫揉造作而失分。

一、有“我”——做一个现实生活的体验者

文章应该事真、情真、理真,否则,就如剪彩为花,刻纸为叶,不可能有生命力。前人说读《出师表》而不痛哭的人不是忠臣,读《陈情表》而不流泪的人不是孝子,就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抒发了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前者表达了诸葛亮知恩图报、尽心竭力的诚挚之情,后者表现了李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笃厚亲情,从而强烈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真情从“实感”中产生。如果缺少生活的“实感”,就不可能有真情。生活中有些事让我们感动,就想把它写下来;写下来的东西能够引起读者感动,它在我们眼里便是好作品。我们要善于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与其建立感情,再将这感情融入到作文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缺少感染力了。要做一个可以和他人、和全人类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人,一个有人情味的人。

亲情、友情,都是在点点滴滴的平常小事中体现出来的。正是一些家常琐事,让我们深深领悟到生活的况味。2008年上海卷有篇优秀作文写父爱,也写考场外的守候,但作者抓住父亲们不像母亲们焦急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而是静静地坐在角落旁,抽着烟,不时看着学校的大门。他们不说话,用形象展示着沉默而深沉的父爱。接着用了生活中的一系列小事如骑着“吱呀”的老坦克,带我们去天南海北,给我们抓蚱蜢,让我们骑肩头,等等,用细节表现父爱,传达浓浓的深情,也表达了孩子在“知”与“不知”的对比中,隐现的愧疚,读着这样的文章,能不动容?

二、有“物”——寻找感情的“承载物”

抒情,往往要借助某一具体的事件、景物作为“凭借物”,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李清照“淡荡春光寒食天”一句,虽不着一个“情”字,然而情采毕出;辛弃疾“落日楼头,断鸿声里”一句,虽未言一个“愁”字,然而谁不知词人满腹的“愁”滋味呢?李、辛两人的词何以取得如此突出的效果?一是情感使然,是情感的魅力所致;二是其情感抒发都有恰当的“承载物”。

(一)借叙事来抒情。借叙事抒情,叙事是手段,不必追求事件的完整过程,而是要把浓郁的情感融入叙述之中。要选择生动感人的细节作为情感的凝聚点,着力用情。比如下面的片段:

有一天上午,为了寻一块又红又甜的海南岛西瓜,我在医院南北足足搜寻了一个多小时。我匆匆奔上四楼病区,用调羹挑起一点喂妈妈,妈妈说:“甜。真甜!”然后问我:“太阳大么?”“大。”“有风么?”

“没。”“可怜啊!”她摸着床头的手绢,要给我擦汗。又有一天深夜,我趴在她的床沿上睡着了,蒙眬中好像谁在摸我的头,抬眼看,才知70岁的妈妈在爱抚她40岁的儿子,在幽淡的灯光里,

她脸上充满了孩子似的淘气笑容。妈妈的病一天重似一天,可她只说:“我不是蛮好?”到天明,又只见她咬破了的嘴唇滴着血。她不愿我们走开,长久地长久地握住我们的手,和我们说话,我们便给妈妈理着额前的长发,和她应答着。这三十多天里说的好似超过了以往十几年的。有一夜,医生给了我们一个不祥的预告,傍晚我和妻子双双站在床前准备陪夜,妈妈竟然发火了:“你们两个本事大?都给我回去!”然后,她的眼角淌下了两滴泪:“我们,吃完饭,一起,回家去。”

此文,情在叙事中。那情在妈妈的问话里,在抚摸儿子的苍老手指间,在母子长久握着的手上。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如话家常般娓娓道来,没有波涛汹涌般的激情喷发,但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儿子的拳拳之心,母亲的眷眷之情。此文表达的情感含蓄而深沉。

(二)借写景来抒情。情感是流淌在文章中的血液,“情”要隐,隐到不直说别人也能感觉到。借写景抒情,关键是选择善于引发真情的景物。请看郑振铎在《海燕》中描写的大海:

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是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皱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烂灿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天空!

作者通过对大海、天空细致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表露出作者对大自然诚挚的爱和美好的情怀。

三、设境——在情景中触发情绪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实情实景,在特定范围内有对象地写作,容易激发兴趣,调动情绪,触发灵感。比如站在风中、雨中、雪中,或月下、花间、霞光里,写一个景致;比如凭窗远眺,写远山、远水或是远天,那该是怎样一种写作境界?又何愁写不出情景交融的佳作?又如开展“写作活动”课,报告、讲座、演讲、交流、讨论、辩论、竞赛、实验、展览等,在活动中酝酿情感,体验生活。观察高山流水,感知风花雪月,体验世态万象,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采撷真情的花朵,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我们就会感到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感情丰富起来了,文章也变得感人了。可见,写作需要寻求一种最佳境界。

(一)在考场上,让自己在想像的情景中触发情绪,在一种亢奋状态中抒情作文。生活中的一些寻常事,从选材“新”的角度看,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考生如果能对其进行情感化的处理,在叙事伊始就渲染浓郁的情感气氛,则有可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表达效果。

(二)临场写作时,想像一个读者就在你的面前。比如以“沟通”为话题作文,写与家长的沟通,可想像父母就在身边;写国际间通过沟通走向合作,就设想自己参与了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即使所写文章没有明确的读者,你也可以想像此文是写给你的老师或朋友的。

(三)向阅卷者吐露真情。要知道,你的文章的唯一读者是那位跟你的语文老师非常相似的人。把考场写作看成是和忠实的朋友进行思想情感交流,不设心理防线,坦诚地向对方讲述、议论、倾诉,那么,文章就会情真意切。“读者”在情感上接受了你,信任你,那么就容易认同并接受你所表达的一切。你不能只是用“笔”去写,而应该同时用“心”去写,把“读者”引到自己创设的特定氛围中,与自己同喜同悲,同乐同愁。即便是文学功底不很好的学生,只要将真情倾注于事件中,渗透于字里行间,也能获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20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

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点拨】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采用词语式。词语式文题不仅要理解这个词语的实指意义,还要在此基础上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解读出它的象征义、比喻义或引申义。

本文题“见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为“当场目睹可以作证”,或“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

见证者可以是人,人可以见证人,也可以见证物;见证者也可以是物,物见证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文体以写记叙文、散文为宜。从见证的内容角度而言,可写亲眼目睹的事件,也可写某件事物经历过的某个事件或一段时间,还可以回顾反思社会热点及人生经历。

见 证

□ 山东一考生

我坐在清冷的教室作答试题时,我的父亲正在烈日下收麦,谨以此文,让它化作一片树荫,萦绕在父亲头顶,表达女儿的疼惜与感激。

——题记

金澄澄的麦田见证了你的辛勤,灰白的头发见证了你的付出,幸福的家庭见证了你的努力。父亲,让一切的一切见证你的平凡与伟大。

伤痕见证了你的坚强。永远忘不了你给邻居下跪请罪时的一幕。这是你的伤痕。我们都知道,母亲的疯病又犯了,失手打了邻居,人家吵着要上吊自*,我们急得不知所措,你沉默许久后,带上我们上邻居家磕头道歉。我懵了,一个经常教育我“人穷志不短,男儿膝下有黄金”的父亲怎么做了这么个决策?但我服从了。当我们跪下时,全屋子的人震惊了,而我的心在滴血,我看到七尺男儿沉下了头,我听到那微微的一声叹息,但我更看到了你的大义与坚强。

泪水见证了你的温柔。从未见过你的泪水,你的脸上只有坚毅和严肃、岁月折磨的刮痕。那次我看见了你的泪水,大颗而晶莹。我们送母亲去住院。条件差,秩序乱的医院让母亲显得非常暴躁。我一边拉着母亲的手,一边疼惜地流泪。终于,护士带走了你和我之间的母亲。我看见你拉着母亲的手挣扎了一下,眼里全是不舍与担心,在大门关闭的一刻,我看见泪水从你的眼眶流了出来,大颗而晶莹,折射着温柔不舍的情感。

沉默见证了你的孝义。母亲的疯病让爷爷奶奶对我们也很不满,面对脾气暴躁的爷爷,你低下了头,爷爷在训斥你,训斥你不听他的话,不和母亲离婚。你每次都用沉默来回答爷爷的训斥。可那次爷爷闯了祸,家人、大伯都指责他,你却仍旧沉默地拿出钱给爷爷弥补过失。我分明看到了爷爷看你背影时的那份歉意和爱怜。我看到爷爷眼神中的感动,看到爷爷也开始帮忙照料母亲,我看到你用孝义填满了一个家庭幸福的空位。

父亲,岁月见证了你的坚强、温柔与孝义。岁月见证了你平凡中的伟大。麦子熟了,又是一年收获时,我坐在考场里深深思索,期待自己人生的收获。

【名师点评】 感人心者,唯乎真情。《陈情表》如此,《项脊轩志》如此,《见证》同样如此。本文写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父亲形象。他坚强,为妻子向邻居下跪请罪;他温柔,为妻子流下不轻弹的泪水;他孝义,为妻子对父亲沉默以对。“我坐在清冷的教室作答试题时,我的父亲正在烈日下收麦”的对比更让人潸然泪下。“麦子熟了,又是一年收获时,我坐在考场里深深思索,期待自己人生的收获”又使首尾圆和,天衣无缝。

1.(2009年黄冈3月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耳边有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进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会让你的心中充满感动。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为了降低审题难度,命题者给了一段材料,以帮助考生打开思路。构思作文时,可以抓住材料中的任一角度立意,如轻柔呼唤的声音,低声诉说的声音等;也可另起炉灶,自定立意,如令人振奋的声音,让人心醉的声音,自然界美妙的声音等。但不管是根据材料立意还是自主立意,都必须对声音进行界定。然后根据确定的立意,在文章中写清楚这种声音有什么特点,对人们有什么影响,人们对这种声音有什么感情等。

有这样一种声音

□ 李 娅

在茫茫无际的原野上,你孤独地奔走着,寂寞时时侵袭着你的灵魂。你不时地抬起手来,“啪啪”地为自己鼓掌。正是这样一种掌声,激励着你奔向前方。

——题记

一个人走路实在有些累,烈日、风雨、泥泞、荆棘……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孤独,在那长长的漆黑的深夜里,在那茫茫的荒无人烟的原野上,最盼望的是有一点人的声息,那就给自己鼓掌吧,在那艰难的行程中,在那孤寂的天空下,用自己的掌声慰藉干涸的心灵吧。为自己鼓掌,不是为了浮躁的喝彩和炫目的鲜花,而是为了继续那脚下的路,那路长呀,那路难呀。掌声,还非得是自己的掌声,才能使自己提起劲儿,继续走下去。

会有那么个夜晚,你走了很久,也走了很长的路,风尘布满了额头,脸上印满了沧桑。你的脸黑了,嘴唇裂了,嗓子哑了,两条腿像灌满了铅。你看了看,前面满是泥泞,还雾气迷蒙的,望不见路的尽头,也看不到人的影子。你的心中充满了恐慌,你想马上找到一个有水草的地方,洗净面庞,滋润嗓子,然后躺在碧草野花丛中,舒舒服服地长出一口气。

——请赶紧为自己鼓掌吧,用掌声唤醒你那快要迷失的灵魂。继续走你的路吧,你已经耽搁了一会儿。

你又往前走,路面宽阔起来,人们看到了你的乱发,看到了你的破烂衣服,看到了你那满身的泥土。有人在笑,有人在对你指指点点。你终于看见了许多人,然而也看见了许多你不想看见的人。你的脸红了,头低了下去。

——该为自己鼓掌了,你不属于他们,你应把力气都用在双脚上,它是你借以远航的坚实依托。

也会有那么个时候,你已经走得够远了,你甚至到达了一个挺不错的地方,与你心中的天堂相差无几,这儿的天空也很蓝,这儿的芳草也很茂盛,这儿的小鸟也在无忧无虑地歌唱。你停下步子想留下来看看风景。

——给自己鼓掌吧,用掌声唤醒你的记忆:天堂的天空蓝得像海,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小鸟的歌唱更加婉转动人。继续走你的路吧,你要找的地方还在前方。

有时你也会犹豫,掌声是该给别人的,自己给自己鼓掌,会不会……不太好?你怕不怕?……不怕!好,更热烈地为自己鼓掌吧!在那些需要掌声的地方,在那些需要掌声的时候,在自己心里,为自己鼓掌!

你生来就是奔走的,生命有多长,奔走的路就有多长,为了这奔走,你注定要付出永久。为了那美丽的地方,为了这注定的奔走,为了这永恒的奔走,给自己鼓掌吧!在自己的掌声中走过人生的夜晚,走过人生的寒冬。

【点评】 这是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首先,作者立意深刻,本文是从人生孤独、需要自己给自己掌声的角度立意,既新颖又深刻。其次,本文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构思上,用一个人奔走贯串全文,线索清楚,形象生动。结构上,逐层深入。题记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开篇从“你”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需要自己的掌声写起,再写“你”走到平坦美丽、与天堂相似的地方时也需要自己的掌声激励着自己继续前进,最后,写“你”一生注定要奔走,在奔走中永远需要自己给自己掌声。特别是结尾一段,呼应题记,首尾照应。最后,本文想像丰富,描写细致,语言生动形象,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2.(2010年北京西城区抽样测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吴庆恒,昆明市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无儿无女,独居城郊,生活清贫。1985年11月的一天,老人在翠湖边遇到了一群从未见过的“客人”——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觅食的红嘴鸥。此后连续11个冬季,老人风雨无阻,每天往返30多公里,步行去翠湖公园喂鸟。退休工资微薄,为了省钱给海鸥买食,老人节衣缩食,常常是灌一瓶茶水,带两个馒头,就去公园了,他也从不肯花5角钱乘公共汽车。红嘴鸥胸脯雪白,成群飞起来时就像无数的雪片在空中飞奔,“翠湖观鸥”成了冬日昆明一道迷人的风景线。1995年,患病的老人,在他简陋的小屋里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一位拍摄过老人哺鸟照片的摄影家,把老人的照片放大后放在湖边的草地上。霎时间,海鸥聚集在老人的遗像周围,引颈长鸣,声震翠湖,观者无不动容。一些昆明市民自发地接了老人的“班”,坚持自费买食喂鸟儿,美丽的红嘴鸥也年年如期而至。在老人去世10周年时,人们自发提议、捐资,在湖边为老人修建了一尊青铜雕像。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审题点拨】 本篇材料讲述了发生在昆明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海鸥老人”吴庆恒,一个十分普通的退休工人,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给海鸥买食物,十几年如一日,与海鸥相依相伴,海鸥与老人相知相随,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引颈长鸣的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深情。

老人与海鸥的故事,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因此,这则材料给考生提供了三个思考角度。第一个思考角度就是“人鸥和谐”,考生可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题,讲故事,写散文,发议论,均可。第二个思考角度,就是以“爱”为话题,谈人对自然的爱,人与人的爱等。第三个思考角度,则是一些昆明市民自发地接了老人的“班”,可谈“爱的传递”等问题。

石头唱歌的季节

初春的天气,总是乍暖还寒。变化无常的气温让人们对棉衣还有依赖,但当某一天,你看到昏暗的墙角一株小草在寒风中倔强地破土而出时,马上就会意识到春天那无法阻挡的力量。

对昆明而言,春天似乎是一个过于平淡的话题。在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春天的到来只不过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而已。然而2006年的春天,翠湖公园一尊青铜雕像的落成,却让许多人感到了浓浓的春意。

铜像雕的是吴庆恒,他是昆明市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工人。20年前的一个冬天,当西伯利亚的红嘴鸥飞临昆明翠湖公园时,孑然一身的吴庆恒就像见到自己的儿女一样,兴奋异常。尽管每月只有308元的退休金,他却总要拿出一半的钱来买饼干、面粉,再和着鸡蛋喂海鸥,而他自己一天只吃两个馒头;他还舍不得坐5角钱一趟的公交车,每天走3个多小时赶到翠湖公园去喂海鸥。老人去世后,一位拍摄过老人哺鸟照片的摄影家在老人常喂海鸥的地方摆上了一张老人的巨幅照片。霎时间,无数海鸥飞了过来,它们围着老人的遗像引颈长鸣,声震翠湖,观者动容。

红嘴鸥飞临昆明20年后,昆明以红嘴鸥越冬种群之多,“海鸥名片”社会影响之大、人鸥和谐持续时间之长而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红嘴鸥之乡”的称号。10年前,老人的故事感动了昆明;10年后,人们自发捐款为他塑了一尊青铜像,让他永远和钟爱的红嘴鸥呆在一起。

红嘴鸥能够留驻昆明,固然与昆明的环境、气候等因素有关,但与以吴庆恒为代表的昆明市民的热情、善良也是分不开的。

吴庆恒老人可能没有想到,他无意中在翠湖公园*一枝春柳,却得到了一个永恒的春天。

这个春天,因为一个平民雕像而显得特殊。我不知道,是春天让世人的爱心竞芳吐蕊,还是爱心交织会聚成了一个繁花似锦的春天?

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这是一个连石头都开始唱歌的季节。

石头会唱歌,那定然是被爱感动。

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点评】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生动地叙写了吴庆恒老人关爱海鸥的感人故事,热情讴歌了昆明市民呵护红嘴鸥的美德,进而赞美了人们的爱心。全文语言流畅真挚,富有感染力。特别是最后几段的抒情,颇显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

第八节 议论要深刻

议论类文章在“深刻”上的体现,主要是论点深刻、说理透彻。

论点深刻指的是见解深刻,对人具有启发作用。就是说,你在文章中所表明的见解、主张、情感倾向等,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使读者原来的思考空白有所弥补,有所领悟,甚至产生对此作进一步探讨的*。严格地说,这一点与“有创新”的“见解新颖”有某种交叉现象。

说理透彻指的是一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居高临下审察事物,辩证思维剖析问题;二要摆现象、揭本质、挖根源、说危害、讲办法,逐层分析说清所以然;三要抓住规律、理清关系、对比曲直、驳斥谬论,多方阐发击中要害。总之,站得高,想得远,挖得深,说得透,就能达到“深刻”的要求。

一、“论点深刻”的主要方法

(一)思维求异

思维求异,就是同中求异,可以从思维的深度上纵向深入,从材料中发现别人所未见的闪光点;或逆向反思,对司空见惯的定论和常人共识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去想,打破由习惯或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打破思维模式。

比如潘向黎的《自信是一朵花》:

有家刊物约稿,要我告诉年轻人如何才能自信。一听,忙说:我可不知道如何教人家自信。

因为我自己不自信的时候很多很多。比如电脑,比如机械,比如数字,一遇上就是一个晕。每项都找了一个高手来当救苦救难的老师。

老师们都是我的朋友,开头对我的无能除了笑还是笑,现在已经处笨不惊了,最多给我一句崇高评价:“唉,文科生!”真是天凉好个秋。在这些方面,我不知道该如何自信。我只知道,如果我哪天吃错了药自信起来了,我也不会变成一个高手,反而连救苦救难的人都找不到了。

一个人怎么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自信?人没有全知全能的,对你不懂、不会、不擅长、天生弱智的方面,不自信好像比自信好吧?至少显得有自知之明,不一定可以藏拙,但最多只丢一次脸,不至于破绽百出、笑话越闹越大。自信是要有实力做基础的,没有那个实力,千万不要提那股虚劲,不要摆那个pose,吃苦费劲,折腾上火,还叫明眼人看了笑话去。

关于自信,我能说的第一句话是:该不自信的时候,就不自信吧。

文章谈的是“自信”,但下笔时却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究,从自己的经历谈起,从自己的不自信切入,谈到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不能自信,从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该不自信的时候,就不自信吧”。这种方法也叫做反弹琵琶法。

(二)思维求深

不要只在事物现象的表象层思维求异,而要设法探求这种客观现象存在的背后原因,从而有所认识和发现。

比如蓝翎的《不可盲读》:

读书的人受局限,写书的人也受局限。因此,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就不要盲目崇拜,能读出其中的局限所在更好。读出了局限,便有了冲破局限的可能,联想到局限以外。当然这联想本身也有局限,没有局限的事物一般是不存在的,大概只有尚未完全被人了解的宇宙本身是例外。

我所以先发这一通抽象的议论,正是从近来的读书体验中联想出来的。我很少有机会出国,而国外的发展变化又非常诱人,只好求其次,读出国归来的人写的著作,即通常所说的中国人看到的外国。但读来读去,大多是去几个发达国家的观感,而写欠发达国家的却很少。尽管那里有战乱,有纷争,有贫困,有疾病,除了少量的新闻报道,再想多知道些具体的就困难了。是作者不愿意去还是不能去?这正好说明已故作家三毛写非洲沙漠生活的著作所以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去发达国家没什么不好,回来写些好见闻更好,去的目的就是为了看好的嘛,有谁专是为了看坏的才去观光的?但是,在外国人眼里,去的人也是“老外”(借用一下咱们自己的流行词儿),是贵宾,有的让你看,有的你想看也看不着,故对此没有什么真切感受。相反,看看他们本国人写的书,就觉得问题不老少,且有的像难解之谜,困惑着作者说不清道不明。把两者相对照,也许不会产生尽善尽美或漆黑一团的感觉。

同样的道理,我也读过一些外国人写咱们的书,即通常所说的“外国人看中国”。他们是本义的“老外”,来时是贵宾,有人陪着旅行,所到之处热情接待,服务周到,有所见亦有所不见,自然不会有咱们老百姓旅行的艰难感受,听到交通线上有“票贩子”,竟困惑不解,还能写出更深层的感受来?那样的书,他们国家的读者读着可能感到新奇,然而“出口转内销”,让咱们一读,平平淡淡,如此而已。

中国人想了解外国,外国人也想了解中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两心相通。但外国人怎样读外国人写中国的书,我不知道,不敢乱说。作为一个中国人,根据我的体验,要想真正了解外国,只读流行的中国作者写外国观感的书,恐怕是不够的,还要认真读点他们写自己国内的书,彼此参照,冲破局限,似可读出更多的真来。然而,引导读书的往往只强调一面,曾使我们吃了不少亏。最突出的例子是过去“一边倒”的时期,把“老大哥”那里说得像天堂。及至“天堂”一解体,咱们茫然了,过去读过的书全化为泡影。也不是一点用处没有,至少可以懂得以后不可盲读。

作者提出“不可盲读”的观点,这种见解启人深思。一个事物的出现,一种现象的存在,总是有其必然原因的,而分析已然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或者现象本身。作者读中国人写外国的书,感觉到跟本国人写的不一样,从而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抓住问题的核心,探讨事物的内在属性,提出新颖的见解,分析问题从深处展开,谈来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二、“说理透彻”的主要方法

(一)辩证分析

高考作文中的辩证分析,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地、全面地分析事物。事物有正面,有反面;有主流,有支流;有成绩,有问题;有长处,有短处。看问题时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②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事物。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会由此及彼地分析事物。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③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向作出正确推断。

比如《互逆的格言》一文,就是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辩证分析问题的:

中国有很多道德格言,人们习惯于用这些道德格言来规范约束自己。可假如我们留意比较一下,就会发现有一些格言是互逆的。这里且举两例。

第一个是关于人生的。有句谚语:半桶水晃晃荡荡,满桶水稳稳当当。这是说人应该求“满”。可又有一个来自老夫子的故事,说的是一天孔子带着学生来周公庙参观,一位学生指着一个倾斜的圆形木器,问那是什么。守庙的说:“那是宥器,是灌溉用的吸水陶器,拴绳的罐耳在下边,用绳悬挂,罐身倾斜,打水很方便,后来成了明君的劝诫器。”孔子看着弟子们疑惑的眼神,解释道:“我听说宥器这种东西,空虚时倾斜,半实半虚时中正不斜,如果一满就会翻倒。”守庙人打来水一试验,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中则正,满则覆。”这意思是指人永远不要求“满”。

第二个是关于政治的。第一句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又有这么一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其实这两组格言各自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有上进心,只要如此,他或她都可能求“满”。但到了一定“满”之后,我们把它当作终点并以此自矜自夸自傲,这“满”很可能蜕变成对自己的“颠覆”。这样一来,前面两句是不是就串联到了一起。对后面两句,我们必须对人信任,在这个基础上,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选其贤者而用之,并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这不,这两句又组织到一块儿了。可现实中,谁又把这些相对立的同样是正面的道德格言给统一到一起呢?

这段议论从两面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析因论果,把看似对立的格言统一起来,议论周严而富有警示作用。

(二)强化论证

“论证”是说理深刻的主要手段,也是中学生作文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要达到“深刻”的要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论证”这个环节。

①对比分析法。就是将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两种情况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分析使正确观点鲜明突出。请看中学生优秀习作《“窝囊”说》片段:

无论是“引车避匿”的蔺相如,还是脱衣露体迎接楚庄王的郑襄公,他们无不表现出一种常人所不能及的大气度,以小失换大得。我想,“将相”与“庸人”的区别也就在这儿了。自叹怀才不遇的贾谊,不善于在逆境中生活,不懂得要成就大功业就必须忍耐,结果过分悲伤,英年早逝。两相对比,我们应该反对无能、怯懦造成的窝囊,但应该学会以大局为重,并体现大智大勇的那种暂时的“窝囊”,以成就今后的大业。

文章从当前中学生不能稍微受一点委屈的现象出发,提出在强调“骨气”的同时,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种种看似“窝囊”之举的问题。节选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先肯定宽宏大度、克己谦让的蔺相如等古代贤人,然后批评了悲悲戚戚、缺乏承受力的贾谊,在对比后推出观点,论证充分而有力。

②因果分析法。就是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种现象所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带来的结果。比如2008年北京卷优秀作文《极限与空间》这样构思文章:因为“有时候,人的眼睛是会骗人的。很多事情看起来达到了极限,可是在它的背后,还有许多空间等待发掘利用。”所以“不要认为事物到了极限时,我们只能束手待毙,只要转换一下思考方式,更多的空间就会被我们发现。”整篇文章中间部分就是对这个因果关系进行论证。

③层进分析法。此法步步推进地论述,用两个以上的理由证明论点,形式上采用递进关系或承接关系的句式。比如2008年全国卷Ⅱ的一篇优秀作文《变味的善良》就是用层进分析法构思作文的:开头写“我们总是站在富足的地方怜惜贫穷,总是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恶,总是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是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接着用七段篇幅分别写“我们附身怜悯的姿态伤害了别人的自尊”“我们用沸腾的热血烫伤了他人的肉体”“我们用热血烫伤他人的肉体时,也烫伤他人的心灵”,三层层进式的分析,说明不当的善良是损害他人的,而我们自己还自以为在做善事。最后再进一层讲我们该怎么办:“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地全面地看待问题”,“为爱心保鲜,让它永不褪色,不变质,不变味”。文章情理俱佳,富有说服力。

【满分示例】

填不满的广口瓶

□ 北京一考生

19世纪末期,就在人们普遍认可原子是组成物质最小的粒子时,汤姆生的原子模型向世人证实了电子的存在,于是电子获得了最小的粒子的金牌。没有比电子更小的吗?时至今日,人们仍在探求突破这个极限——期待一位新的微型粒子的“冠军”。

10秒曾被认为是人类百米速度的极限,可当世界纪录被提高到9秒72,人们有了更新的期冀——我们的两条腿究竟还有怎样的潜力啊!

110岁曾经是公认的人类年龄极限,而当一位美国老太太在一百二十一岁举行了她的首场个人演唱会时,整个人类生命的极限被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历程。

这世上几乎所有的纪录都被一破再破,无数的极限成为陈迹。古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果我们看透极限,向外眺望,定会看到更广阔的空间。眺望,是人类进步的踏板。

不要以为突破极限只属于伟人,其实它是所有人共有的能力。长跑中超越生理的极点,做出一道苦思多日的数学题,都是对个人能力极限的突破。纵然人的天赋高低不同,但谁也说不清自己的极限在哪儿。也许你接受事物的能力差一些,但那只说明你战胜极限需要更多的付出,而不代表你的极限一定比别人逊色。所以,千万不要轻易给自己设定一个极限,那只会增加你的畏惧,阻碍你的步伐。

有时,极限也会把我们引入思维误区。在广口瓶的实验中,学生会认为填满石头的杯子是满的,但沙子和水的加入冲破了他们思维的局限。可见,突破极限的前提是切忌陷进思维定势。还拿这个实验来说,填完沙子和水,杯子就满了吗?水分子间也有间隙,对那些更微观的粒子而言,空间还是相当大的。

看来,想把瓶子真正填满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人的大脑就是这样一个瓶子,我们每接受一些知识就相当于向其中投入一些物质。当我们自以为已学富五车时,其实离满还很遥远。即便是科学泰斗,也或在文学上发现欠缺。学无止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哲学告诉我们,我们根本找不到最终的极限,正如我们无法穷尽真理。在极限之外,定有广阔的未知空间供我们遨游。人常说“享受过程”,是啊,能否穷尽极限并不那么要紧,至少在探求它的过程中,我们聪明了,我们能干了,我们充实了,我们快乐了。请相信我,这才是最重要的。

【成功揭秘】 这篇作文选材十分广泛,微型粒子、百米纪录、人类年龄、古诗名句、哲学原理,等等,显示了广博的知识积累。而这些材料,对于一个理科生来说,也许并不显得新鲜,但可贵的是,这位考生,却写出了新意。“期待一位新的微型粒子的‘冠军’”,“我们的两条腿究竟还有怎样的潜力啊!”“整个人类生命的极限被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历程”等等精彩的议论语句把思想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显示了新颖深刻的立意。文章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思想的呈现具有层进性,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循环,而是随着一个个材料的推出,逐步深化思想认识:“千万不要轻易给自己设定一个极限”,“想把瓶子真正填满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能否穷尽极限并不那么要紧,至少在探求它的过程中,我们聪明了,我们能干了,我们充实了,我们快乐了”。一个个新的境界在读者面前次第出现,给读者以健康阳光的思想启迪,显示了思维的广阔度和思想的深刻性。

(2009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三则有关科学发现、发明的材料,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导向也十分清楚,考生可写科学发现、发明创造、痴迷专注、执著奋斗、钻研探究等;还可写善于观察、勇于创新、敢于突破、造福人类等;还可写细节的启示、生活告诉我们、百态人生、思考的价值、判断抉择等。写人,写事,写理,写情都可以。

本题在审题方面不存在困难,但真正写好是不易的。高考作文评分依据的是考生的作文所表现出的考生本人的思想认知水平、哲理思辨能力、文字表达功底和人文关怀素养。由于审题基本不会有大的出入,今年评卷主要以考生的构思谋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来确定作文等级。

在思考中成长 在执著中成功

江水因为有了思考,并能在信念中勇往直前,才得以冲破高山的阻挡,开创了九曲回肠的壮美;树种因为有了思考,并在理想中坚持不懈,才得以冲破石头的重压,彰显出生命坚毅的伟大;人类因为有了思考,并在憧憬中笃志追求,才得以冲破愚昧的桎梏,创造出当今世界的文明。

春秋时列国征战不断,弱肉强食,结果越国被吴国打败。然而越王勾践并未因失败而一蹶不振。他认真思考着、执著地准备着。虽然臣服于吴王,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数十年如一日地积蓄力量,以图东山再起。这其间,勾践没有受到温情的关照,没有舒适的环境,有的只是遭受蔑视和侮辱。但他思考着,雄心依旧;执著着,宏图不断扩展。终于,越国的金戈铁马践踏了吴国的都城。试想,越王勾践假如不思考、不执著地奋斗,怎会成为后来的五霸之一?

著名作家史铁生不幸腿残,只能以轮椅为伴。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史铁生并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即使最初的作品不被读者接受时,他也不灰心不气馁。面对饱经风霜的地坛,他仍然继续思考着,思考着生活,思考着生命的意义。他热爱写作,执著于所爱的事业。终于,史铁生成功了,他的成功源于思考,源于执著。试想,哪一个成功的人,能够是一帆风顺的呢?

不是吗?在安徒生刚有处女作问世时,有人知道他仅仅是个鞋匠的儿子,就讥笑他的作品“错字连篇”,嘲笑他“不懂文法”“不懂修辞”等等。但安徒生并没有放弃童话创作,他思考自己的不足,执著自己的丰富想像和创作天赋。英国诗人拜伦也是,他19岁创作的《闲散的时光》出版后,有人讥笑他“把感情抒发在一片死气沉沉的沼泽上”,甚至把他骂得狗血喷头。而拜伦仍然思考着,坚持着自己的创作方向,不断地创作出新的作品。最后,事实证明了拜伦的成功。

思考明确方向,执著孕育成功。是思考和执著,让越王勾践得以东山再起,让史铁生成为著名的作家,让安徒生成为童话大师,让拜伦成为伟大的诗人。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身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啊,没有思考的“奋斗泪泉”,没有执著的“牺牲血雨”,怎能有“成功之花”的“明艳”?思考你的思考,执著你的执著吧!因为它关乎你的成长,关乎你的成功。

【名师点评】 能够被评为“优秀”的文章,不但要百里挑一,文质兼美,重要的是还应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本文主要特征有二:

其一,语言不俗,底蕴深厚。不论是运用排比修辞,紧紧围绕“思考和执著”开篇,还是主体部分对事例的简要概述,抑或是结尾的分析论述、引证说理,都显示作者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底。

其二,选材精当,论理严谨。

1.请以“看客”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点拨】 “看客”是个语态及情感非常复杂的词。“看客”有性质之别,有正面负面之分。“看客”大多数情况下是贬义的,是“冷漠”“冰冷”“麻木不仁”的同义语,如在街头看人吵架,看邻居夫妻俩打架,看讨不到工钱的乡下人跑到高楼上自*等,很多人在充当着缺少责任没有担当的“旁观者”;当然“看客”也可以是“理性”“冷静”及“客观”的代名词,因站在圈外而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客”有类属之分,“个体”与“群体”,“自我”与“他人”。但想要写出一篇出色的作文,就要避开人们惯常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入笔。

看 客

“看客”给人的印象历来不佳。鲁迅先生的名篇《药》中从“三三两两”到“一大簇”的“看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些描写总能让我们想起“看客”们的灰色及阴暗。

从此,“看客”似乎就成了那些街头巷尾专看热闹的人的代号,这一类人,或闲着没事可干,或为满足好奇心理,或为寻求新鲜刺激,形成独特的“看客”现象。

报载,在湖南省某市,一名轻生男子坐在楼顶边。人们纷纷驻足观看,消防官兵们竭尽全力想挽救男子的生命。起初男子不为所动,渐渐地,他有些犹豫,消防官兵们趁热打铁继续劝说。几个小时过去了,正当事情有一些转机之时,看客们按捺不住了,在楼下直喊:“跳啊,跳啊!”男子听了,看了一眼这个令他绝望的世界,喝了一口酒,纵身一跃……这里的“看客”脸上没有了麻木、冷漠,但他们的精神却已结冰,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了作恶者。

但“看客”未必都是灰色的。

报载,有一对夫妇从银行里取出了四十三万七千元存款,但从银行出来后,两名骑摩托的男子尾随他们,并实施了抢劫。夫妇两人死命抓住装钱的塑料袋子不放,那可是他们的血汗钱啊!路人开始围拢过来,歹徒只好仓皇而去,但在争抢之时,塑料袋子破了,钞票掉了一地。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夫妇俩心一下子就凉了。但是从人群中走出来一位男子开始主动帮他们捡钱,跟着又有几个人蹲下身帮助他们,当夫妇俩把钱拿到银行清点时,显示器上的数字竟是437 000元!这,也是“看客”!虽然我们会被冷漠吓到,虽然我们在社会中会经常碰壁,但这些“看客”却给了我们温暖,让我们看到了美好与光明。

这也使我想起了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当中华台北跆拳道选手苏丽文第十四次被踢倒而又坚强地站起来时,全场观众掌声雷动。这些“看客”毫不吝啬地将真挚的感情和无限的敬意献给了我们的选手,这些“看客”的鼓励和赞叹也许就是选手奋争的动力。当前奥运冠军朱启南站在男子10米气步枪颁奖台上泪流满面时,又是全场观众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这些“看客”虽然心中也有遗憾,却没有冷嘲热讽,依然热情不减,这些“看客”的理解和宽容将是我们的运动员继续前行的动力。

“看客”,不应只有“灰色”的定义,它不应只与“冷漠”“冰冷”关联,“善良”“理性”“超越”“大度”应该是我们这个年代赋予“看客”的真正含义。

【点评】 “看客”其实是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话题。一是因为“看客”的历史原因使得本题具有某种限制性,考生不易打开思路;二是因为“看客”的内涵难以深入发掘,层次也不好把握。

本文在构思上有两点突出之处:一是欲扬先抑,使文章内容丰富,很有层次感;二是从全新角度为“看客”定义,新颖别致。本文从“看客”的起源入手,写了鲁迅《药》中的“看客”的情态,从而引出现代社会中此种“看客”的存在。但中间作者笔锋一转,开始从新的角度介绍“看客”,他们也可以是温暖的,更可以是鼓励、赞叹、理解、宽容的,可谓逐层深入,步步挖掘,使文章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2.(2010年重庆诊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飞机上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比尔·盖茨没有回答记者往往希望听到的“商机”两字。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

材料二: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以上两则材料,涉及的是中外关于“孝”的话题。请在以下5个候选题目中任选一个作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1)孝不我待 (2)孝的真谛 (3)孝的沉思 (4)孝与忠 (5)孝与人生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审题点拨】 这是一个给材料的命题作文。第一则是事例材料,第二则是理论材料,两则都是正面材料。因此,审题立意的难度不大,也就是说,考生在这次作文练习中一般不会出现偏题、离题的严重问题。题目虽然给考生提供了备选的五个标题,但实际上是为考生提供了内容上的侧重点:“孝不我待”侧重于“孝”的时效性;“孝的真谛”侧重于对“孝”的认识;“孝的沉思”侧重于对“孝”的意义的思考;“孝与忠”侧重于在“国”与“家”发生矛盾时的情感倾向;“孝与人生”侧重于“孝”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的位置与价值的思考等。

既然审题难度不大,那么,考生要竞争的是什么呢?应该是材料的新鲜,构思的新奇,手法的新巧。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或者不讲究技法,随意行文,那么,就必然落入俗套,就注定自己的文章不会有吸引阅卷老师的亮点,也就不可能获得高分。

孝的真谛

家是温暖的港湾,就像大山是顽石的归宿;家是心中无尽的牵挂,就像风筝对蓝天的依恋;家是母亲的细细叮咛,家是父亲信任的眼神。父母啊,永远是我们心灵的依靠。

当我们是欢快的小溪,我们用什么回报双亲的呵护?当我们是娇艳的花朵,我们用什么回报双亲的抚育?当我们是奔腾呼啸的江河,我们用什么来回报双亲的包容与信任?

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孝的真谛。也曾羡慕李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也曾陶醉于苏轼“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放。但是请你想一想出行前母亲一遍遍为你打点行装时的身影,想一想离别时父亲眼中隐忍的热泪。请放慢你追梦的脚步吧,未来的风景再美丽,也比不上父母开心的笑容。常回家看看,父母最想要的不是意气风发、功成名就的你,而是平安健康的你。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也是孝的真谛。没有赵本山的春晚,无疑少了很多欢声笑语,但他半夜为重病的父亲熬鱼汤,脸贴脸陪父亲说话的情景却更为动人,这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孝敬,这种孝敬散发着无比耀眼的人性的光芒。父母在世时,对他们不闻不问,待到双亲已不在了,才追悔莫及,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孝的真谛,是陪伴父母去看一看夕阳,散一散步,聊一聊儿时的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更何况我们人类呢?

古人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传统之一,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对自己父母的孝,它更应当是一种大孝。为陌生的老人让一次座,为迷路的老人指一次路,为年迈的老人拎一次菜……这些都是一种大孝。孝敬长辈,天经地义,只有当社会处处可见这种大孝时,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和谐。

孝的真谛,不是你寄回家的一张汇款单,也不是年复一年的一个个简短的电话,更不是多年前陪父母照的那张全家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的真谛,是一种无法抑制的牵挂,是团圆饭上的一桌快乐,更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关怀。

孝的真谛,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慢慢领悟。

【点评】 此文亮点有四:第一,扣题紧密。作文标题是“孝的真谛”,即要对“孝”进行深层次的实质性的阐释。该文中“这是孝的真谛”是全文的主旋律,虽然引用材料众多,但毫无旁逸之感。第二,分点陈述。为了阐释“孝的真谛”,作者在主体部分的每一段段首,以引用古诗文的形式,引出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论述,条理十分清晰。第三,引用诗文。“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因此,引用古诗文来阐释这一美德的含义,不仅使文章富有文学色彩,还对主题的表现有极大的帮助,使语言与内容的文化蕴涵相和谐。第四,语言隽永。本文的语言美,不仅表现在引用诗文上,也表现在作者自己的语言表达上。如文末,作者先从反面说“孝的真谛,不是……,也不是……,更不是……”,再从正面说“孝的真谛,是……,是……,更是……”,这里正反对比增强说服力,并把“孝的真谛”具体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就比那些泛泛而谈的文章显得有魅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