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杨修
这么算起来,杨修是弘农杨氏中官最小,最没出息的一个了。四十多岁才混个主簿。这是因为杨修没有能力吗?
显然不是!《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都对杨修的能力有高度肯定。(怀疑的看官可以去查阅史料)
在治世,以杨修的才华,弘农杨氏的背景,“五世太尉”估计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问题在于,现在已经不是治世,大汉也已经名存实亡。
02 那么弘农杨氏对曹魏是什么态度呢?
允许我穿越一下,曹丕篡汉后,看看杨彪的表现。
曹丕请杨彪担任新建立的魏国政府的太尉,杨彪坚决拒绝。
曹丕于是请杨彪担任次于三公的光禄大夫,赐杨彪延年杖及冯几,允许戴鹿皮冠。这种待遇在魏国绝无仅有。杨彪辞让,只穿着布单衣和皮弁入见。
曹丕非常尊重杨彪,朝会待以宾客之礼,而不是君臣。这大概是大臣所能享受的最高待遇了吧?但对杨彪似乎没什么作用。
顺便一提,在魏国先后担任司徒和司空的王朗,是杨赐的学生。而杨赐是杨彪的父亲,也就是说魏国的三公,事实上仍然是弘农杨氏的人担任。杨彪似乎也没怎么领情。
再把时间往前倒,献帝幸许都,杨彪被任命为尚书令。因为东汉官制没有丞相,杨彪的名义地位相当于丞相,理论上是除皇帝外的最高官职。曹操夺得大汉实权后,杨彪就诈病不出,不愿侍曹。
杨彪和荀彧一样,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同在于,杨彪没有采取荀彧的以死抗争,而是“非暴力不合作”。
影视剧中的杨彪
明明可以轻易到手的高官厚禄都不愿意要,又岂会让杨修在曹魏集团去延续“五世太尉”?杨修只担任区区相府主簿,原因或许为此。
主簿这份工作,杨修干得很出色,“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03 杨修为什么选择曹植?
树大招风,曹丕和曹植都极力拉拢杨修,固然是为了杨修的能力才华,更多的却是他背后那庞大的家族势力和影响力。
作为当朝除曹氏,夏侯氏之外最大的政治家族,杨修想完全置身事外,估计也不可能。他面临着一个事关家族兴衰,个人前途甚至生命的选择题。杨修选择了曹植,为什么不是实力更强的曹丕呢?
我们先看看史官对弘农杨氏的评价:杨氏载德,仍世柱国。震畏四知,秉去三惑。
大意是说杨氏家族:德高望重,忠贞清廉。
弘农杨氏的事迹太多,在此就不详细介绍。
阅读弘农杨氏成员的史料,你一定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评价:清德!
这就是弘农杨氏的家风,后世评价为“累世清白”。我相信杨修一定也从小“清白”的教育熏陶,类似于慕容复那深入骨髓的“复兴大燕”。
所以,杨修为什么不选择曹丕呢?因为曹丕品德不行。
影视剧中的曹丕曹植
曹丕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排除这些因素,从品德角度看来评价呢?答案是:不合格!
曹丕曾经纳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妻。这可以叫做“强夺人妻”,不论古代现代,都是让人不齿的行为。就算袁熙已死(袁熙当时肯定还活着,允许我假设一下历史),寡妇再嫁,在名士眼中,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顺便说一下,杨修的母亲是袁术的女儿(也有说是袁术的姐姐),曹丕强抢的是甄氏,杨修应该称呼她舅娘。这对重视名声的弘农杨氏,尤其杨修而言,肯定属于耻辱。如果杨修是诸侯,手上有兵,保不齐会想张绣一样,直接*将起来。
甄氏作为曹丕的结发夫妻,命运也很凄惨。曹丕后来移情别恋,赐死了甄氏,并且以发覆面,以糠塞口,完全是虐*。
曹丕即位后,将曾经曹植系的丁仪、丁廙灭了满门。
*掉政敌,似乎也无可厚非。但灭丁家满门,还是让人不寒而栗。因为丁家与曹家,是儿女亲家,曹操的原配丁夫人,就是出自该家族。
按亲戚关系算起来,他还应该把丁仪叫表哥。何况当时曹丕已经上位,丁氏兄弟不过是明日黄花,翻不起什么大浪。但曹丕仍然铡草除根,实在是深得帝王厚黑学真谛。
曹丕做过的缺德事还有很多,我点到即止,不再赘述。
比较之下,曹植颇有名士风度,品行端方,名声较好,甚至连相貌,文才都胜过曹丕。这道选择题,以“清白”为家训的杨修,事实上没得选,只能选择品行较好的曹植,而不是实力较强的曹丕。
第一个因为夺嫡之争死去的人出乎意料的是,第一个因为夺嫡之争死去的人,却是“曹丕系”的崔琰。
崔琰是三国时最为德高望重的名士之一,正派儒雅,又有远见卓识,仪表堂堂,凛然于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气所慑服。
崔琰的侄女嫁给了曹植,却在关键时刻支持曹丕,正直肯定没得说。崔琰死于三国唯一的“文字狱”,曹操将之逮捕下狱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上书中一个语气词“耳”没有用对,“语意不逊”,并处以髡刑,就是把头发全部剃掉。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对名士而言,侮辱的意味很重。
崔琰光明磊落,心底坦荡,自觉无愧于心。很多儒士大臣依然登门。因此,崔琰家依然门庭若市,宾客如云。
曹操知道后大怒,崔琰名声很好,曹操想破了脑袋也罗织不出合适的罪名,只好以“腹诽心谤”定罪下狱。
崔琰问心无愧,在监狱中仍旧我行我素。
曹操大怒,“崔琰难道定让我用刀锯行刑吗?”
影视剧中的崔琰
崔琰听说后,先是大吃一惊,接着就从容拜谢道:“我真不该呀,居然不知曹操的意思是让我死。”说完,崔琰就上吊自*了。
"腹诽心谤"居然也可以成为治人以死的罪名,当可与“莫须有”相映生辉。
曹操为了对付士族 *鸡儆猴崔琰为人正直,颇有功劳,又没有站错队,为何却第一个遭受*身之祸?
曹操不是赵构,不会糊涂到要去*岳飞,自毁长城。他要对付的,其实是崔琰所代表的政治力量——名士。
三国是门阀政治的时代,政治话语权基本掌握在士族,尤其是名士手里。这些名士往往还声望极佳,非常有气节,油盐不进,也不好收买。
这是一个拔河比赛,一头是手里有兵的军阀头子曹操,另一头是各大门阀世家。
曹操在时,实力强盛,还可以压制住这些名士,逐渐掏空大汉公司的根基,转化为大魏公司,虽然如此,他还是先后*掉了边让,孔融,荀彧等名士。
如果自己死去了呢?儿子曹丕能力,功劳都不及我,是否能在与名士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上风?更何况曹丕还要完成他没有完成的任务----篡汉自立。
虽然汉献帝已经是吉祥物了,但真要废了汉帝,名士很有可能会成为阻挠势力。尤其是“这些老家伙没钱,没权”,但“说得话有人听,大家会尊重”,越德高望重,如果成为反对力量,就越难对付
因而曹操不惜以“腹诽心谤”这种荒唐的理由,*掉冀州名士崔琰。曹操当然无法*掉整个士族,但*几个代表,*鸡儆猴,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