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的曹操
刘备说:芳兰生门,不得不锄。
张居正说:芝兰当路,不得不锄者,知我罪我,其在是乎。
就是说贤能之士生性抗直,时有违迕,为上者所不能容忍,势必要除掉。
有人说曹操是英雄,也有人说,曹操是奸雄,追根到底,曹操也不过是一个父亲。为了儿子的江山事业,不惜背负一切罪名,做一切事情,哪怕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换取孩子的光明前途。
一千多年后,朱元璋残忍地*掉曾经的战友,文武大臣,只为孙子能坐稳皇位,或许能够理解曹操晚年的心情吧?
崔琰死后,崔琰的侄女,也就是曹植的妻子,崔氏也因为穿了华丽的衣服,不合祖制,被下令赐死(“植妻衣绣,操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
草虽然斩了,根还是要顺便锄掉的,即使儿媳也不例外,理由荒唐,也顾不得了。当然这也是为了警告曹植系的某些人,巩固曹丕的世子地位。
曹操最后的失意三年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除掉崔琰,曹操的人生也只剩下三年多。很不幸,这也是曹操最失意的三年!
影视剧中的曹操
建安二十二年,刘备进攻汉中。
建安二十三年正月,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人谋反,攻击许县。
建安二十三年,侯音在宛城发动叛乱,有联系关羽里应外合之势。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夏侯渊被黄忠部斩*。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败于汉中,退回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八月,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九月,魏讽谋反案。
战场上不断失利,都城对汉朝的“复辟”事件不断发生,甚至不少地方都发生了*乱,甚至叛乱,以响应刘备,关羽的军事行动。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可以这么写,但曹操毕竟是老了,已经无法再领兵出征,对叛乱也只能安抚。(“时将军许攸拥部曲,不附太祖而有慢言……遂厚抚攸,攸即归服。”)(这里的将军许攸不不是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只是同名)
此时的曹操,变得温和,甚至有些不像我们熟悉的那个心狠手辣,雷厉风行的曹操了。
曹丕借“魏讽案”大肆清除异己,曹操回朝后,反而保护了一些人,像文钦和刘廙本来是要处死的,被曹操赦免。
(《魏书》:“太祖以稷(文稷,文钦之父)故赦之。”)(《三国志·魏书·刘廙传》:“太祖令曰:‘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特原不问。”)。
对王粲两个儿子的死,曹操也表示出惋惜,如果自己早点回来的话,也是可以赦免的。(“太祖时征汉中,闻粲子死,叹曰:‘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再看杨修之死温和的曹操,此时却做了一件不温和的事情:*掉了杨修,理由是“司马门事件”。
(“人有白修与临淄侯植饮醉共载,从司马门出,谤讪鄢陵侯彰,太祖闻之大怒,故遂收*之。时年四十五矣。”)
三国演义 曹操
司马门事件发生于两年前(建安二十二年),那一年,曹彰得胜而回,汉献帝亲自接见。曹彰此时已经与曹丕结为盟友。一个曹丕尚且敌不过,何况再加上一个曹彰?曹植基本失去争夺接班人可能性,老婆(崔氏)也因为“穿衣太奢华”被赐死,郁闷难平,借酒浇愁,估计也有破罐破摔的心理,酒后误从“司马门”而出,并有对曹彰的诽谤之语。
司马门是皇家专用车道,曹植这种做法算是“逾制”。
杨修有没有同车,《三国志》没有提,《续汉书》则说杨修与曹植都在车上。
这种冒犯皇家威严的事情,曹操自己也没少干,本来不算什么大事。更何况已经过去两年,怎么就突然旧事重提?
有人给出解释:是为了*掉杨修,确保曹丕顺利上位。
对此,我表示反对,因为此时的杨修为了自保,已经疏远曹植,向曹丕靠拢,说他转投了曹丕,勉强也说得过去。
曹操还是*掉了杨修。杨修跟崔琰一样,支持曹丕还是曹植,都已经不重要了,曹操要对付的,是他所代表的政治势力——弘农杨氏。
杨家“四世太尉”,都有“清德”之名。杨彪的“非暴力不合作”,将来很难说不会变成“代汉”最大的阻碍。
曹操时日无多,谁都知道曹丕继位后,“拥汉派”和“拥曹派”会迎来彻底摊牌。内忧外患下,急需要除掉弘农杨氏这汉朝的最后一根精神支柱。直接*掉杨彪,是不行的。杨氏人口众多,门生故吏遍天下,牵涉太广。
此时,代价最低的方式,自然就是*掉职位并不算高,影响力也没那么大的杨修,以威慑杨彪系统,使之在“魏代汉”的革命中保持中立。
三国演义 杨修
曹操虽然已经老了,却仍然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此时,两年前的“司马门事件”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借口,别人也不好说什么,杨修有没有在车上,有没有说出“诽谤”曹彰的言语,也不重要了。
(个人观点,醉酒驾车闯司马门这种事情,可能有。诽谤曹彰,以杨修的"谦恭才博,应该不会如此作死)
《三国志》记载的杨修死因则是“泄露言教,交关诸侯”
当然,曹操*掉杨修,还有别的原因,比如他是袁术的外甥。(且(杨修)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之。);
无论如何,杨修都非死不可;不论哪种死法,都显然不会是《三国演义》所说的原因:“恃才放旷”。
杨修此时四十五岁,当然知道作为弘农杨氏的子孙,他所必然面对的结局,没有慌乱,没有惊恐,只平静的接受这必然的命运:吾固以为死之晚也!
自己的死亡,似乎早在他预料之中。
死亡,对弘农杨氏而言,实在是平常不过的事情:杨震受奸臣陷害自尽;杨奇直言汉灵帝的昏庸;杨赐与灵帝争辩;杨彪阻止董卓迁都,还一度因为与袁术的婚姻关系,差点被曹操*掉..........
忠臣,难道不就是一只脚在棺材里的特别物种?今天,终于轮到我杨修了!固然无奈,但作为汉臣而被害,岂不是身为杨家名士的最高褒奖?杨修虽死,清德长存,死何足惧?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完。
感谢 职业铲台 的投稿,欢迎大家指正修改本文错误之处,发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