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记录表,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排查表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6 04:34:35

第一节 小学生学习动机辅导

一、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动机:就是激励一个人从事某一活动的起因,激励儿童从事学习活动的起因,就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促使学生去学习以达到学习目的内在动力。

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各种心理动力因素,包括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对学习目的、意义的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构成的动力系统。

(二)学习动机的功能

学习动机具有启动、维持学习活动的功能,

指向学习目的的功能、调节、强化学习行为的功能。

(三)学习动机的分类

1、依据学习动机形成的原因

内部学习动机:由学习者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愿望、好奇心、求知欲、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及其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成就感和荣誉干等内在因素转化来的,具有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学习活动有更大、更持久的影响。

外部学习动机:由外在诱因激发起来的,表现为心理上的压力和吸引力,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较大的可变性。

2、根据学习动机作用持续时间的长短

远景性学习动机:具有间接性,使学习者对家庭和社会要求内化的结果,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家庭意义和个人意义相联系的,指向未来的,学习以后较救援的结果。

近景性学习动机:具有直接性,是由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和结果引起的。具有暂时性和不稳定性。

3、依据学习动机动力作用强度的大小

主导性学习动机:强、起主导作用。

辅助性学习动机:弱,起次要、从属、辅助性的作用。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同一性: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必然性。

矛盾性:反映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偶然性。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学习能力

二、小学生学习动机形成和发展 的基本特点

1、儿童初入学时:朴素的学习动机。特点:

第一,儿童对于自己活动入学学习的这些动机因素还缺乏自觉性都是引用他人的提示或是受别人行为的影响暗示,并没有自己的主张。

其次,目标都是指向于学习的外部情境和外表形式,还未触及学习活动过程本身。

但是,由于这种形式的动机激起儿童要求入学的愿望,向往学习生活,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比起那些不愿上学和经常逃学的儿童来,这种动机的积极作用就显然了。

2、低中年级生浅近的学习动机的形成

指向于浅近目标的学习功机内容有:对于获得新知识的兴趣、求知欲、取得优良成绩,做三好生时的荣誉感、体验成长的殷切期望、学生就应该好好学习等等。

3、中高年级生远大的学习动机逐渐发展

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较明确地体验到学生的学习是社会义务,认识到当前的学习是为了将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他们立志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等等这些社会义务感,社会主义理想和宏伟的意愿等成为激励他们勤奋学习的动机。

三、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基本特点

1、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社会性因素不断丰富和增强;

2、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方面发生新的变化,由外部学习动机主导向内部学习动机为主导转化;

3、小学生学习动机结构中动力强度的持续性发生了新的变化,有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向着远景性动机转化。

四、小学生学习动机适应性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学习动机的渗透训练

1.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价值。

学习的目的教育是一项经常而重要的工作 ,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同社会和理想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

2、从外部动机入手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

关心学生成长 ,期望学生成才;

尊重学生 正面诱导;

发扬民主 ,重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适当开展竞赛 ,及时反馈。

每一位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和表现自己的心理;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要给予一定的“反馈”。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发挥教学的艺术性:要巧妙安排课堂结构;把课讲活 ,引人入胜

给小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的不协调。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4.实行分层要求。

(二)学习动机的专题训练策略

是小学生学习中适应性辅导的重要模式。

1.矫正偏科厌学倾向的专题训练。

2.学习成败归因训练。

第二节 小学生学习态度辅导

一、学习态度概述

(一)概念

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

有端正和不端正之分。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态度的现状

现象一:谈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怎样时,被问者很自然就会引导你去找班主任或者家长,似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不是所有教师的工作职责。

现象二:通常,我们听到的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都过于笼统。似乎学生之间千差万别的个性,都可以在笼统的评价中得到培养。

现象三:教师凭一两次感觉或者观察就下结论,似乎对学生一贯学习态度的评价在偶然的接触中即可轻松获得。

(二)学习态度的结构

“态度”:“态度是对任何一个特定事物、观念或人都带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弗里德曼,1981)

根据弗里德曼的态度定义“学习态度”应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对相关事物和人带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学习态度一般由学习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构成。

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的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学习态度的情感因素是指伴随着学习态度的认真因素而产生的情绪情感,是学习对象、内容和结果的客观小家与学习者的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学习态度中的意向因素是指指向学习对象和学习活动的反应倾向,表现为学习的欲求和指向。

二、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和转化的基本特点

1、由被动到主动:从按照家长和教师的要求学习到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

2、由模仿到内化:逐步形成好学生的信念、标准,成为学习的动力和准则。

3、由不稳定到稳定:

学习态度的评估

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3个方面:求知、交往和自我发展,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就应该包括对求知的态度、交往的态度以及自我发展的态度。

1.对求知的态度:对知识的态度、对学习方式的态度

2.对交往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对同学的态度

3.对自我发展的态度:对自我的态度、对自我作为学习者的态度、对自我的期望

第三节 小学生学习方法辅导

一、学习方法的含义

指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的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其运作程序的统称。

学习方法具有目的性、系统性、适应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

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扩大知识面,增加学习者的知识储备,以利于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学习方法各方面的辅导

学习方法主要包括:学习计划、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写作业方法、课堂学习的方法等。

(一)学习计划的辅导

包括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两种

学习计划要具体、明确、切实可行,同时又要留有余地,以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二)预习方法的辅导

也叫超前学习,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进行学习和理解的过程。

预习既是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听课方法的辅导

认真听

注意看

多动脑

主动练

做笔记

善归纳

(四)复习是指对学过的知识重新学习的过程,包括课后复习和系统复习两种。

课后复习包括

(1)回顾(2)复习课本(3)整理笔记

(4)解决难点问题

(五)写作业方法的辅导

写作业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觉、有目的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智力活动过程。

(1)先复习后写作业

(2)仔细审题

(3)认真表述

(4)细心检查

(六)学生课堂学习过程

四环节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它较鲜明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强调教法适应学法的操作要求,体现了学法、教法的同步改革;模式操作思路清晰具体,易把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1.渗透式。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决定了小学生学法指导必须融入到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去,而不能就学法讲学法。

2.点拨式。

点拨主要是指对学习思路、知识难点进行指导,对学生的“愤”、“徘”之处给予指点,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总结式。

小学生是学校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研究中不能忽视的力量,指导他们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相互促进,互相提高,既是课题研究的需要,更是课题研究的目标。

训练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学习行为。

(一)训练习惯的目标

目标是习惯训练的方向。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基本学习习惯为四种:①预习的习惯;②听讲的习惯;③复习的习惯;④作业的习惯。

(二)训练习惯的程式

1、明白道理—诱发主动性。

2、反复训练增强实践性。

o ①要有明确要求。

o ②要有活动配合。

o ③要有强化措施。

o 3.及时反馈坚持激励性:榜样、表扬、矫正

第四节 小学生考试心理辅导

一、考试概述

(1)准备性考试:摸底考试

(2)形成性考试:单元考试

(3)总结性考试:期末考试,指一学期或某一学科学习活动结束以后进行的验收性考试

二、注意考试中学生身心健康

(一)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作为焦虑的一种形式,是学生对考试情境习惯性的紧张状态。学生在考试期间出现的紧张、不安、担忧、恐惧等情绪上的反应就是考试焦虑的具体表现。考试前有一种焦虑不安的感觉;对考试严重担心恐惧强烈紧张和不安。

考试时是否紧张,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水平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发展。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紧张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发挥,取得好成绩,相反,过度紧张则易导致发挥欠佳,从而降低学习成绩。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

1、外部因素

(1)家庭。现在绝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希女成风”心切,对子女在学习上期望值过高,甚至因学习、考试成绩不好而严重侵犯子女人身权利。

(2)学校。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脑海中根深蒂固。“以分数论英雄”,或者所出试题超本超纲,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甚至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

(3)同学。同学之间学习竞争激烈,或者有嫉妒心理,嘲讽现象。很多学生错误地把学习的目的定位于获取高分数和取得好名次,这种观念的扭曲有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

2、内部因素

(1)从直接心理来源上看:

担心考糟了别人对自己评价不好;

"担心个人自我形象受损;

担心平时准备不足。

(2)从生理来源上看:

个性发展有缺陷,或者具有某种家族病史;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心理障碍在所难免。对于考试焦虑心理的产生,

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内部因素要比外部因素的作用力更大。

(三)消除考试焦虑的做法

o 淡化考试

o 培养学生的“乐”趣:乐听、乐问、乐说、乐学。

o 为孩子营造宽松温馨的成长环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