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全文赏析,姥姥的剪纸短文阅读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6 09:57:16

所谓“偷梁换柱”的写法,就是以民间艺术为载体,不去具体详细地介绍这个事物是什么样子,而是让这种艺术形式融入故事情节中去。

比如,我们学过的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姥姥的剪纸》,文中是这样写的:“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一会儿工夫,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姥姥的剪纸全文赏析,姥姥的剪纸短文阅读(1)

课文看似写剪纸,实则写姥姥与我的感情。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一篇文章《看戏》,作者是叶君健,写的是京剧表演,文中是这样表达的:“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迅即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阵热烈的掌声。”

姥姥的剪纸全文赏析,姥姥的剪纸短文阅读(2)

文章表面上是写京剧表演,实则写梅兰芳精湛的技艺。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理想的风筝》。文中这样写道:“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豆腐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姥姥的剪纸全文赏析,姥姥的剪纸短文阅读(3)

课文看似写放风筝,实则写刘老师乐观的品质。

那么我们在介绍一种民间艺术的时候,是否也可以这样写呢?如果这样写的话,文章的意境定会不一样。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