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按捺不住、急于感受春气的植株当属柳树。仍有春寒料峭之感的二月初,沿河而生、傍水而长的柳树枝条上,已有绿色的嫩芽怯生生地探出头来,打量着这缓缓复苏的人间。那星星点点的柳芽,不知是哪位江南的才子信手点缀在百景图上的,随着春风飘荡,极力彰显着早春树木的生命力。
二候蜇虫始振。立春之后不久,便是雨水,再是惊蛰。而真正知会冬眠的百兽,提醒它们春气已至可外出的,还是立春。温暖的春日将光辉洒向大地,丝丝暖意透过土壤唤醒百兽,昭示着气温的回暖。
若是有小兽在立春时节便走出巢穴,想来它一定会嗅到寻常百姓家中的春饼、春卷香,便再不愿回那枯燥无味的小窝了。在古时,立春日做春饼、春卷,乃是“京师富贵人家”的特有习俗。延至今日,“旧时王谢堂前燕”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春饼、春卷成为家家必备的春日美食。皮薄馅厚、外焦里嫩,春饼春卷就好像立春时的一种恩赐,食之难忘,怀之良久。
三候鱼陟负冰。与陆上的群兽一样感知到春气到来的,还有水中的游鱼。河冰初开,正阳高照,在冰底下忍耐了一个冬天的鱼儿们纷纷溯源上游,寻求立春日里自然馈赠的饵料。
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们也愈发地忙碌起来了。青壮年们装满饲料,喂饱兢兢业业干农活的老牛,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收获喜人;老人妇孺们则在家中张贴意味着农事兴旺的春牛图,搭建漂亮的燕子窝迎接象征着祥瑞的小燕子,换上新衣三五成群地前往郊外踏青赏春……这样的立春日习俗代代相传,传递的不仅仅是行为习惯,更是根植在劳动人民基因中对勤劳付出的认可、对一年到头顺顺溜溜的向往,乃至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东风化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春木气至,万物复兴。有了立春的好的开始,便有了一年的盼头,有了事事如意的可能。
【精彩点评】这篇习作文脉清晰,巧妙地以立春“三候”结构全文,一线串珠。行文中既有对立春这个节气特点的介绍,亦有对早春植物、动物、人们活动的描写,从自然景观过渡到社会人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初春之景的喜爱之情、对立春民俗深切的眷恋之情,更有对立春蕴含的哲理的感悟——“春木气至,万物复苏”“有了立春的好的开始,便有了一年的盼头,有了事事如意的可能”。
文章以“景—人—风俗—哲理”逐步深化主题,很好地体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实属可贵!
排版:费 莉
编辑:周 琳
审核: 李 娜
终审:喻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