胣,这个字是怎么来的?
月字旁,多为肉字之意,如腿、脚、胳、膊,肝、胆、肚、肠,肺、脑、脸……
胣字从肉,从施字或拖字半边。施有实施之意,古代还有行罪处死之意。拖,“用手把肚肠拖出来”。
所以,胣字本义(剖肚后)拽肠子。
酘 dòu 或tòu
酘衣服,北方话也有这个口语。酘,普通话读“豆”,湖北方言读“透”。
酘,有两个词义。其一,酒再酿,再饮。其二,有将有肥皂的衣服在清水里漂洗之意。
再饮。古人认为饮酒过多,次日须再饮方适,因称酒后再饮叫“酘”。就是接着喝。
“前面有一个小酒务儿,再买几碗酘他一酘。”——元·佚名《朱砂担》。
漂洗。这衣服还有沫子呢,赶紧再酘(tou)一遍。衣服洗完了得多酘几遍,酘干净了才行。
搋
搋,音chuāi揣。搋糍粑。湖北话常用,北方人更常说,其实是个普通话字词。
本义:
①搋子,疏通下水道的工具,用木柄插入橡皮碗制成。把下水道搋开。
② 用手掌压、揉,使搀入的东西和匀:搋面。搋(洗)衣服。现在人们普通用洗衣机了,洗衣服不必人工“浆、洗、搋、酘”。
搋面。
潲
潲,音shào哨。湖北说的潲水,即“泔水”,泔音“甘”。
潲水(泔水),是淘米、洗刷锅碗等用过的水。过去农村节约,潲水要利用,加上糠菜,喂猪。
潲,还有飘雨的意思。潲雨,雨点被风吹得往一边洒。
“一会儿别忘了关窗户,免得晚上潲雨。”
敹
敹,音liáo辽。湖北话多读四声“料”。
敹,缝缀,即粗率缝补。敹扣子。敹上几针。袖口开了,敹几针就好了。
湖北话缝补还有一个口头语,㩟。
㩟,音zhai在。把衣服上附加的物件缝上:㩟花边、㩟扣子。“㩟”与“缝”应该有所区别,是粗缝。
过去没有筒式被套,需“㩟被子”。就是用被单面子、里子把棉絮包起来,用粗的索子简单缝住,换季可拆洗。
蹲——跍——踞——居,湖北等西南方言保留汉字古音古意。
前文提到“蹲”“蹲下”方言说法,“ku倒”,对应的汉字是“跍”。四川网友多有跟帖。本篇细说下这个方言字的由来。
湖北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说西南官话。西南官话的使用人数多达2.7亿,是官话方言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
西南官话保留了部分古音,是古楚国语言的残留。蹲下,湖北、四川、湖南等地说“跍倒”。跍,音kū枯。湖北多读二声。四川方言,读gu古。
语言专家指出,蹲,说gu或 ku,是保留了上古的遗音,即"居" 字古音,读gu。
“居”,最早是蹲的意思,是个形声字。字形从“尸”表意,从“古”表声。最早读半边音“古”,现读jū。
西周文献常见居字,可见西周时代已经有居字。古字形由表示弯曲的人体的“尸”和声旁“古”组成,表示腿脚弯曲、身体不动地蹲着。引申指居住等其他意思。
“居”是蹲踞之踞的本字。后来“居”表示居处,“踞”表示蹲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