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乃何而安之若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6 21:32:09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乎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庄子·大宗师》)


意思是:
子舆和子桑是朋友,一连下了十天的连绵细雨,子舆说:“子桑大概饿坏了吧!”于是就带着饭送给子桑吃。到了子桑的家门口,就听到里面像是唱歌,又像是在哭泣,子桑弹着琴唱道:“使我贫困者是父亲呢?是母亲呢?是天呢?还是人呢?”他的歌声微弱而诗句急促。 子舆进去,说:“你歌唱的诗句,为什么如此不成调子?”子桑说:“我在思索使我陷于这等穷困绝境的原因而得不到答案。父母难道愿意我贫困吗?天广庇万物,地普载万物,天地难道会偏私不公使我贫困吗?探求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而得不到答案。那么使我达到这么穷困的绝境的,是天命吧!”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言: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挖空脑袋,耗尽体力去奋斗,有时不但没有获得任何成果,反而接二连三的迎来了悲惨的遭遇,经过各种反思还是不得其解,这时可能就会想,也许这就是命吧,该发生的就一定会发生,人完全没有办法,如俗语所言: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这等于给了自己一个安慰性的解释,这是接受命运,也是放过自己。一般人在遭遇了不可理解的事情后,也常常会用“这可能就是命吧”以宽慰自己,似乎接受这种事实,痛苦便被稀释了许多。


正如叔本华所言:
(在遭遇不幸时)那些难以放松自己心情的人,必须以命运论的观点安慰自己。因为命运论告诉人们这样一个真理: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必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这也如庄子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列子》中的一则故事也可参考,如下:
杨布问曰:“有人于此,年兄弟也,言兄弟也,才兄弟也,貌兄弟也;而寿夭父子也,贵贱父子也,名誉父子也,爱憎父子也。吾惑之。”杨子曰:“古之人有言,吾尝识之,将以告若。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今昏昏昧昧,纷纷若若,随所为,随所不为。日去日来,孰能知其故?皆命也。夫信命者亡寿夭,信理者亡是非;信心者亡逆顺信性者亡安危。则谓之都亡所信,亡所不信。真矣,悫矣,奚去奚就?奚哀奚乐?奚为奚不为?黄帝之书云:‘至人居若死,动若械。’亦不知所以居,亦不知所以不居;亦不知所以动,亦不知所以不动。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独往独来,独出独入,孰能碍之?”(《列子·力命》)


意思是:
杨布问他的哥哥杨朱,说:“有两个人在这里,年龄差不多,资历差不多,才能差不多,形貌也差不多;而他们的寿命长短相差很大,地位高低相差很大,名誉好坏相差很大,受人爱憎喜恶也相差很大。我对此感到疑惑。”

杨朱答道:“古人有句话,我曾经记下来,现在拿来告诉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这样,就是天命。现如今世间种种昏昏昧昧,纷纷扰扰,任凭你做些事情,或者什么也不做。旧日子流逝了,新日子照样到来,谁又能明白其中的缘由?这都是命啊。相信天命的人,无所谓长寿夭折;相信天理的人,无所谓是非对错;相信本心的人,无所谓逆境顺境;相信天性的人,无所谓安危祸福。这就叫做什么都不信,又什么都相信。真诚的态度,哪里还去考虑何去何从?为何悲哀又为何欢喜?究竟有什么该做又有什么不该做?《黄帝书》写道:‘得道的至人静坐着如同死灰,行动时好比木偶。’也不知道为什么坐着,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坐;也不知道为什么行动,也不知道为什么不动。也不因为众人的看法而改变他的性情容貌。独往独来,独出独进,谁能阻碍他呢?



两兄弟才华能力各方面都处于伯仲之间,但命运却有云泥之别,杨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把他归之于命运使然。所谓:“不知所以然而然,命也。”这句话在《庄子·达生》也出现过,命运是一种奥秘,无法去奢求公平,也不可能公平,无论遭遇任何命运,只能随顺才可能超越它,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可能的自由。庄子中记载了很多不幸的人,但他们从不抱怨生活,依然能够在命运的夹缝中快乐的生活。


如下: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挫针治繲,足以煳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庄子·人间世》


意思是:
支离疏这个人,面颊缩在肚脐里,肩膀高过头顶,脑后的发髻朝天,五脏的穴位随背而向上,胁与大腿靠到一起。他替人家缝洗衣服,能够糊口;扬糠播米,足够赡养十个人。国家征兵时,他捋袖挥臂而游于其间;国家有大的徭役时,他因为残疾而无须接受劳役之苦;国家给贫病的人发放救济的时候,他可以领到三钟粮食和十捆柴草。形体残缺不全的人,尚且能够养活自身,享尽天年,更何况忘其德行的人呢!

如果残疾也分等级,支离疏应该属于最严重的一类,而他不但能养活自己,还能有益于社会,这也就是庄子所说:“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再如: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养生主》


意思是:
公文轩看到右师便惊讶地说:“这是什么人呢?为什么只有一只脚呢?这是自然的,还是由于人为而造成的呢?”公文轩自答说:“这是自然的,不是人为的。是天命使他只有一只脚,人的形貌是天赋予的。因此知道这是先天的,不是人为的。” 水泽中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饮得一口水,但它却不希望被养在笼子里。在笼中,即使精神旺盛,也并不感到自在。



断了一只脚,本来是不自然的,而把它当成自然来接受,当成命运运行的必然,这也算一种是自我安慰吧,接受已然发生的所有不幸随顺命运,才能不被过去所羁绊。庄子文本中有不少断了一只脚的人,他们的境界都非常高,如下: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 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庄子·德充符》)


意思是:
鲁国有一个被砍去脚趾的人叫做叔山无趾,他用脚后跟行走去见孔子。孔子说:“你不谨慎,以前曾犯法而遭受割去脚趾的刑罚。现在虽来求救,怎么来得及挽救呢?”无趾说:“我只是因不识时务而轻率地对待自身,所以才失去了脚趾。现在我来这里,还有比脚更贵重的东西存在,因此我想竭力保全它。天是没有什么不覆盖的,地是没有什么不载托的,我把先生看成是天地,哪里知道先生仍然拘于形骸之见呢!”孔子说:“我实在是见识浅陋。先生为什么不进来呢?请用你所听到的来指教我。” 无趾同孔子谈话后,从室内出来。孔子说:“弟子们,要努力啊!无趾是一个被砍去脚趾的人,还要努力学习以弥补以前所犯的过错,何况是形体完全的人呢!”


再如:


申徒嘉,兀者也,而与郑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其明日,又与合堂同席而坐。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今我将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见执政而不违,子齐执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门,固有执政焉如此哉?子而说子之执政而后人者也?闻之曰:‘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也。久与贤人处,则无过。’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犹出言若是,不亦过乎!”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子产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


意思是:
申徒嘉是个被砍去一脚的人,他与郑国大夫子产一起在伯昏无人门下学习。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你就等一下再走;你先出去,我就等一下再走。”第二天,两人又在同一屋里同席而坐。子产对申徒嘉说:“我先出去,你就等一下再走:你先出去,我就等一下再走。现在我要出去,你可以等一下再走吗?还是你做不到呢?你看到我这个执政大人也不回避,你与执政大人相等吗?”申徒嘉说:“老师门下,有像你这样的执政大人吗?你得意自己的执政地位而看不起别人。我听说:‘镜子明亮,则尘垢不会堆积;尘垢堆积,则镜子不会明亮。长期与贤人相处,就不会有过错。’现在你应该推崇的是老师,而你还说出这么自大的话,不是太过分了吗?”子产说:“你已经弄成残废了,还想与尧这样的圣人来比较谁更好。你衡量自己的德行,还不够让你反省的吗?”

申徒嘉说:“辩护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该死的人很多;不辩护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不该活的人很少。知道事情无可奈何,就坦然接受为自己的命运,这只是有德者才做得到。走进后羿弓箭射程的中央,一定被射中;但是有人没被射中,这是命。许多人因为自己双脚俱全就嘲笑我双脚不全,总是让我愤怒不已;自从来到老师这里, 我就怒气全消地回去了。不知老师是如何引导我走上善途的?我追随老师已经十九年了,他从来不知道我是独脚的人。现在你与我一起学习内在的修养,而你却由外在的形貌来批评我,不也太过分了吗?”子产听了,立刻改变脸色,惭愧地说:“请你不要再说了。”




庄子文本中这种奇形怪状身体残缺的人还有不少,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残而德全。”他们接受已然发生的任何命运,也不去强求命运中无法达到事情,如其所言:“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意思是:通达命运的人,不会去追求命运所无法达到的事。又如:“达大命者随 ,达小命者遭 。”意思是:明白大命运的人,随顺一切,明白小命运的人,忍受一切。


也即是庄子所言: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对于过去已然发生的命运我们只能接受,然后随顺命运的情况去超越。对于未来的命运如何,则始终是一个奥秘,很难下定论,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主动谈起有关利益、命运与行仁的问题。
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
多谈“利”,将使人忽视“义”;多谈“命”,将减低理性成分及奋斗意志;多谈“仁”,于事无补,因为仁必须靠人终身力行。
对于孔子为什么很少主动谈论“命运”
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称: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也。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

对于未来幽明难测的命运,谈的再多也于事无补,重要的我们要过好每一刻的当下。过于纠缠过去,执迷未来,都是对当下的背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