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苏词也好,戴诗也罢,都是抒写了周瑜不朽之功业,尽显令人艳羡之情,似乎从眼前浩荡的江流中,看见了羽扇纶巾的周瑜那“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英姿。
周瑜当得起风流二字,他出身高贵,是典型的官N代;他同主公相交莫逆,肝胆相照;他形象俊美,是公认的江东第一美男;他气质高雅,羽扇纶巾,儒将风范;他不性度恢廓,智勇双全,且艺术修养一流,有所谓“曲有误,周郎顾”之说;他深受他的小乔,从无风流韵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东吴孙氏政权忠心耿耿,将一生的心血用在了辅佐君王的事业上,堪称一代完人。
可惜的是,他英年早逝,留给人们的印象始终是一个儒雅的白袍将军,就如同汉时的霍去病一样,不许英雄见白头,正史中对他的评价是 “雅量高致,挥洒自如”,换言之,如果他看遍了春花秋月,经历了四方征战,最后老死床榻或战死沙场,黄土白骨地终其一生,可能会影响他的形象。
周瑜同小霸王孙策是同年生人,结识很早,不过,很多人称他们是“总角之交”,这个就有点夸大其词了,他们是在十几岁时才有交集,最多说个少年时相识也就足够了。
他二人既然非世交,这在当时很看重门第的时代,交集是有一定隔阂的,周瑜是江东世族,而孙策则是外来之人,在周瑜这样的士族眼中,孙策这样的人就是一帮依仗武力,掠州过县的“土豹子”嘛。
这就如同后来刘备入川后,同蜀地本土士族的关系一样,不管前期的刘皇叔如何地平易近人,还是后期的诸葛亮礼贤下士,而直到诸葛亮主逝世的这数十年中,都难以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本土士族对外来的蜀汉政权都是貌合神离之态。
然而在江东则不一样,周瑜虽然不是孙策的旧部,但其对孙氏集团的忠诚度那是无可比拟的,似乎有一见钟情之感,这一点对于无论是本土的士族或北来的士族,都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一旦选择了辅佐对象,决不动摇,表现出了超人地果决和坚毅,这点说明周瑜是一个特别纯粹之人。
就在江东刚刚统一,周瑜正准备一展身手之时,噩耗传来,孙策被人暗算,伤重而死,一时间,江东大乱,很多本来归附的郡县纷纷独立,外族“山越”也是蠢蠢欲动。
周瑜从外地赶回,联合张昭,程普等文武老将迅速的把叛乱平息,稳定了江东局势。也为孙权继位,做好了铺垫,此时的周瑜仅仅,25岁。
此后八年,周瑜一直尽心竭力的辅佐孙权,对外,他征伐黄祖,灭山贼,收江夏;对内,他举荐文武贤才,处理军纪事务,使东吴这个新生的外族政权迅速地在江东站稳了脚跟。
周瑜出生于一个诗礼簪缨之家,家风谦逊好友,这是他性格形成的本因;不过他生不逢时,朝纲废驰,民不聊生,黄巾揭竿,狼烟四起,而他又世居江左,远离朝堂,所以,他不象大名士荀彧一类人,骨子里要效忠皇室,而周瑜对东汉王朝是没有什么好感的。
周瑜身上有着士人传统的豪气,最突出之处就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他同孙策结交后,便出谋划策,四方征战,而在这过程中又展现了他胆略过人,雄姿英发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