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10个小故事,关于杜甫的故事30个字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7 05:13:43

孤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后不久,身体越来越差,病情越来越来越严重。这时,他的尚在襁褓中的小女在寒风凛烈的冬天,不幸因饥饿生病而夭折。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带着一家七口(有说八口,可能是回来了一个弟弟),从长沙乘船前往岳阳,经过洞庭湖时,已经卧床不起,他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便伏在枕上写下了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它既算是向亲友们写的求救信,同时,也是诗人给自己写的悼词。

这首诗,作为向亲人和朋友交代后事的绝笔,杜甫写下了自己一生遭遇的许多苦难。长年漂泊,温饱都无法保障,身体遭受病痛,始终处在贫病交加的状态。回望故国,愁云凄惨,泪眼阻隔。比贫病更令人痛苦的是心灵的折磨,常年带上妻儿流落在外,居无定所,途中一子一女夭折。现在回家无望,这才是最深切的痛。杜甫希望在湘的亲戚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救救走投无路的自己和家人。

杜甫眼看自己的一生就要在此结束,向亲友嘱托后事的同时,也不改一向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看到国家破裂,人民遭难,杜甫悲痛欲绝。这首绝笔诗,在看似朴实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深切的悲痛和忧思,体现了杜甫晚年诗歌的最高水平,也是杜甫一生的诗意总结。读之,杜甫沧桑坎坷的一生,仿佛在眼前一幕幕重现,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写下这首诗不久,杜甫就于公元770年冬天,在湘江的小船上魂断他乡,年仅59岁。传说杜甫是在五天五夜未进食的极饿状态下,吃了当地县令送来的牛肉和酒,撑死于湘江小船。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杜甫都是一个满脸皱纹、令人心疼的老者,却有着广阔的胸怀,心中始终装着百姓疾苦。杜甫的愁苦忧虑,不只是为了自己、为了妻儿,更是为了妻离子散、饥寒交迫的天下苍生。他的妻子杨夫人,也是官宦之家的千斤小姐。嫁给杜甫后,为杜甫生了六个孩子。可叹的是,杜甫不但没有解决妻儿的温饱问题,过上好日子,连他们的安全都没有保障。一家子多年居无定所,还担惊受怕。虽然如此,杜甫对家人包括对自己的四个兄弟,也是尽力担起了责任的,一直到死他都在努力。

更令人感动的是,杜甫临死前,也心系穷苦百姓和国家安危。因此,读过杜甫的所有读者,都从心底里敬爱这位伟大的人民诗人。

杜甫的墓究竟在哪里,至今是个谜。传说杜甫的孙子杜嗣业于几十年后将祖父的灵柩千里迢迢运回了老家河南巩县安葬,与杜甫的祖父杜审言葬在一起。但人们为了表达对杜甫的崇敬,分别在洞庭湖和湘江一带建了七八座杜甫墓,每年清明节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自发前往祭奠。明清以来,杜甫走过的陕西西安,甘肃成县,四川剑阁、成都、三台等地,沿途都建有杜甫纪念祠堂。每年的正月初七“人日”,人们都会自发前往纪念馆“游草堂”祭祀杜甫。

宜宾东楼自杜甫咏诗以后,名声远播,后世过往宜宾的文人雅士都要登临东楼,缅怀杜甫。为了纪念杜甫,弘扬其爱国爱民精神,有利国家振兴和民族兴旺,历代官府和民间,都十分重视保护东楼,多次对其重建和迁建。

东楼过往文人的故事——

苏轼笔下的汉夷民族

宜宾东楼自杜甫赴宴东楼,并留诗《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以来,历代都有文人名士过住宜宾东楼,并留下咏东楼、咏戎州、咏叙州、咏杜甫、咏荔枝的诗文。如唐代的岑参、高适、韦皋,宋代的范成大、苏轼三父子、黄庭坚、陆游,明代的杨升庵等等。其中苏轼的《戎州》一诗,表达了只有民族团结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这一主题,影响深远,值得一读:

乱山围古郡,市易带群蛮。

庾岭春耕少,孤城夜漏闲。

往时边有警,征马去无还。

自顷方从化,年来亦款关。

颇能贪汉布,但未脱金环。

何足争强弱,吾民尽玉颜。

这首诗描写了戎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踊跃参与边关贸易场面。诗中回忆了以往汉夷之间的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征马去无还”,描写和展现了诗人眼前看到的少数民族归顺了大宋、汉夷友好通关后,戴着耳环的夷民在戎州喜欢汉人的布匹等商品,并慢慢接受了汉人的文明这一美好景象。特别是看到“吾民尽玉颜”(尤和颜悦色、容光焕发之意)这些细节,诗人从民族团结的高度,发出了“何足争强弱”的规劝。意即只要看到各民族之间的老百姓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就是很好的事情。作为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何必去通过战乱竞争分出强大与弱小呢?此诗反映了苏轼反对战争,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和平共处的思想。

苏轼与弟弟在父亲的带领下过宜宾期间,弟弟苏辙也写了一首《戎州》诗,内容与苏轼的《戎州》差不多。兄弟俩根据父亲的命题,还分别还写下了相同题目的《过宜宾见夷牢乱山》《夜泊牛口》等诗篇。前者描写了在今蕨溪镇等地见到的天宫山地区景色,后者描写了在今喜捷牛口坝的见闻,他们均反映了宋代戎州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汉夷和睦相处的景象。(李秉仁撰稿)

关于杜甫的10个小故事,关于杜甫的故事30个字(5)

苏轼

宜宾东楼过往的文人故事——

7.黄庭坚笔下的宜宾酒与荔枝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又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的大诗人,书法家。他学出苏门,名追苏轼。苏轼称其为:“瑰玮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新党执政,贬斥异已,黄庭坚被诬以修《神州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又改为戎州(今宜宾)安置。

在谪居戎州近三年的时间里,他与戎州人民广泛接触,无论大夫、士子、果农、舟子......皆与之饮。戎州老百姓常常带着瓜果、蔬笋,尤其是宜宾的美酒与荔枝去看望他。

戎州壮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漫山遍野的荔枝,独绝天下的名酒,抚慰了诗人寂寞的心境。他沉醉于感恩戎州,扶植、培养戎州青年士子的教育、文化生活之中,使戎州文人蔚起,代有英才。他在戎州期间,创作诗53首、词18首,文赋共11篇。其中,有17篇(首)即是专咏宜宾的酒和荔枝,尤以《廖致平送绿荔枝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枝绿酒亦为戎州第一》脍炙人口。

阳光在金沙江边的廖氏庄园的荔枝树浓荫中,撒下斑驳的碎金。挚友庄主宜宾进士廖致平捧出一罐廖氏酒庄酿制的美酒,请黄庭坚品饮。黄庭坚品饮后,赞不绝口,脑海中一下涌出了当年杜甫在戎州东楼“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的情境。对“古律(拗体诗)的共同创作喜好,与杜甫相似的人生际遇,使黄庭坚的创作灵感一下喷出:

王公权家荔支绿,廖致平家绿荔支。

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

泼醅葡萄未足数,堆盘马乳不同时。

谁能品此胜绝味,惟有老杜东楼诗。

千古宜宾咏酒绝唱,由此诞生。

又如,他写的《安乐泉颂》:

锁江安乐泉,水味为僰道第一。姚君玉取以酿酒,甚清而可口,又饮之令人安乐。故予兼二义名之曰"安乐泉",并为作颂。

姚子雪曲,杯色争玉。得汤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浊。甘而不哕,辛而不螫。老夫手风,须此晨药。眼花作颂,颠倒淡墨。

美好的宜宾酒,唤起了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晨举一杯,挥毫作颂,成为了他最惬意的生活。

再如,他曾以诗讴歌写宜宾荔枝之盛:

今年荔枝熟南风,莫愁留滞太史公。

五月照江鸭头绿,六月连山柘枝红。

五月的江边,沉甸甸压弯了腰的绿荔枝,枝果伸入了水中。六月漫山遍野的荔枝红遍了山头,那气势简直只有三峡红叶才能相比。

名酒、荔枝、流杯诗韵,醉倒金荷。大诗人黄庭坚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又幅动人的宜宾画面。

宜宾东楼过往的文人故事——

8.范成大笔下的天宫山风情

古代游览宜宾东楼的文人中,南宋名臣、大诗人范成大当属其中的大名鼎鼎者,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出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自四川制置使召还,五月由成都万里桥起程,取水路东下,沿岷江而下,经叙州入长江,然后一路过三峡,经湖北、江西入江苏,从镇江转常州、苏州,与杜甫的东归之路一模一样。范成大沿途日记所见所闻,后编成一书叫《吴船录》(取杜甫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之意)。书中对沿途名胜古迹如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乐山大佛、宣化(道、县)、叙州、长江三峡、洞庭湖、赤壁、黄州、庐山等记载详细,且时有考证。

其中名篇《将至叙州》和《宣化道中》两诗,写的是今宜宾市叙州区蕨溪镇天宫山一带的风土人情,影响巨大。然而宜宾人却知之甚少。

先看《将至叙州》:

乱山满平野,涨水豪大川。

仄径无辙迹,疏林有炊烟。

山农旦烧畲,蛮贾暑荷毡。

穷乡足荒怪,打鼓催我船。

宋代的叙州(今宜宾)和嘉州(今乐山)的分界线,在今蕨溪镇(原泥南乡)的龙溪口。该龙溪河由今屏山县龙溪乡、龙华镇,经宜宾市叙州区商州镇、龙池乡、蕨溪镇等天宫山深处,在今龙溪口汇入岷江。从诗的标题分析,此诗写于今蕨溪镇与犍为县的交界附近的岷江一带。诗中所写的景象,与天宫山地区的风土人情惊人一致。有三样东西在天宫山地区近现代都还随时看到:一是山民大清早就开始烧火土(烧畲)。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天宫山地区蕨溪镇山区,普遍存在烧火土种苞谷的现象,有俗话“火不烧山土不肥”的俗语;二是少数民族商人夏天再发热的天气都披着毡子在街上做生意。这道风景现在都有,来自雷波等彝族地区的彝胞,经常这样打扮到蕨溪街上赶场。三是山民打鼓。诗人用诗的语言来形容在偏僻的山村看的稀奇事情,村民一边打着鼓一边唱着歌,以此欢送和催促诗人的行船。至于辙迹和炊烟,只有诗人下船上岸调研,亲眼看到过、体验过,才会写得那么逼真和传神。

再看《宣化道中》:

瘦草萧疏已似秋,盘陀山骨束江流。

两崖若不顽如铁,争得狂澜拍岸休。

宣化道、宣化县,均是叙州所辖一个行政区划名称,治所在今蕨溪镇宣化坝。诗中的岷江狂澜拍岸和岸边悬崖如铁,描绘的当是宣化坝上面的肖家湾和下面的斑鸠石之景色。迄今,两处崖顶还有庙宇。可能诗人还在此靠岸游览过。诗的内容应是借物言志,或表达一种治理观念等,富有哲理性:如果没有坚强如铁的悬崖,怎么能使这狂澜停止下来呢。

关于杜甫的10个小故事,关于杜甫的故事30个字(6)

范成大像

关于杜甫的10个小故事,关于杜甫的故事30个字(7)

打鼓催我船

宜宾东楼过往的文人故事——

9.陆游“任职”叙州

读杜甫的宴东楼诗,令人最难忘的是宜宾的美人、美酒和荔枝,并由此引来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向往宜宾。

南宋诗人陆游,算是特别典型的一个,他对宜宾和宜宾的荔枝,近乎痴逛的地步。

陆游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南宋四大家”。

陆游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宦之家,一生颠沛漂泊,疲于奔命,从未消停过。他的遭遇与杜甫十分相似。但比起杜甫来,陆游又要幸运得多。

1170年,46岁的陆游入蜀,在川工作了8年,岗位变了五六次,到过汉中、蜀州、梁州、益州。后来,范成大从广西调任成都府,陆游还当过范成大的军事参谋。但以上这些职务基本都是闲职。特别有意思的是,好不容易拟任嘉州(今乐山)刺史,岂料还在公示期间,即被举报,任职一事立即告吹。事情调查清楚以后,陆游接着又被任命为叙州(今宜宾)刺史。叙州是个好地方,陆游做梦都想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养老,让子孙后代都有一个生存的好地方。陆游的这个梦想,最终真的只是一个梦。他未及到叙州上任,朝廷又改变了主意,陆游被调到福州去了。后来陆游写了很多诗,“悔作东吴万里归”,离开了四川,后悔得很,以表达对四川特别是对宜宾的不舍之情。陆游写宜宾的诗至少有《叙州三首》《荔子绝句二首》《蒲阳饷荔子》《感旧绝句》等七首,其中四首诗都是写的叙州荔枝。

《荔子绝句二首》:

其一

驿骑星驰亦快哉,筠笼露湿手亲开。

不应相与无平素,曾忝戎州刺史来。

其二

放翁游蜀十年回,病眼茫茫每懒开。

怪底酒边光景别,方红江绿一时来。

此诗是陆游离开宜宾一年后,于1179年所写。这时戎州早已更名叙州,但诗人还是习惯称叙州为戎州。第一首,说的是快马送新鲜荔枝来,诗人宣称,自己不是没见过好荔枝,世界上最好的荔枝我都吃过。为什么呢?别忘了,我曾经可是担任过戎州刺史嘞。第二首,写自己在病眼茫茫中,看到送来的荔枝,有一种幻觉,感到奇怪:咋个戎州荔枝又送来了呢?诗人因吃过戎州荔枝而引以为豪,拿曾经“任过”戎州刺史来说事。

《蒲阳饷荔子》:

江驿山程日夜驰,筠笼初拆露犹滋。

星球皱玉虽奇品,终忆戎州绿荔枝。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昼夜加班送来的荔枝特别新鲜,且有很多珍贵的品种。但无论如何,还是没有戎州荔枝的好味道。诗人念念不忘的还是戎州荔枝。

《感旧绝句》:

鹅黄酒边绿荔枝,摩诃池上纳凉时。

冰纨不画骖鸾女,却写江南白纻辞。

此诗回忆四川的几种印象深刻的风物:酒、荔枝、丝绸、美女。可见陆游怀念四川的这几样东西,特别是对戎州的酒和荔枝,更是难以释怀。顺带说一下,陆游与杜甫不一样,他在四川期间是在崇州结识带了一位杨姓美女,且不顾夫人的反对,最后带回老家渐江去了。因此,有人分析这首诗,是专为怀念其二夫人而写的。

陆游对戎州的热爱,被其儿子陆子虚记在了《剑南诗稿跋》:

“先君太史……西溯僰道,有终焉之志。……尝为子虚等言,蜀风俗厚古,今来多名人。苟居之,后世子孙宜有兴者。”

陆游告诉子孙,叙州真是宜人宜宾,宜居之地,要是长住下来,子孙后代都会兴旺发达的。

关于杜甫的10个小故事,关于杜甫的故事30个字(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