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号什么,杜甫晚年在哪儿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7 04:40:42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晚年自号“少陵野老”,出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原籍湖北襄阳。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的“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被称为“大李杜”

杜甫晚年号什么,杜甫晚年在哪儿(1)

杜甫

出生名门 天资聪慧

杜甫的家族,从门第上讲属于“京兆杜氏”。从汉朝开始,京兆杜氏就是关中地区的名门士族,远祖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杜周,其子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的杜延年;汉末至三国时期的杜畿、杜恕父子;杜恕之子,西晋时期镇守襄阳,参与晋灭吴之战的征南大将军杜预(其曾孙杜逊在东晋时期举家迁至襄阳,杜甫属于这一脉);还有初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杜如晦等等。

京兆杜氏、河南杜氏、襄阳杜氏其实本就是一家。根在京兆,只不过因为历史的发展而变迁。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为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的进士,担任过修文馆直学士;父亲杜闲也担任过一些地方上的官吏;他的母亲崔氏也是出生于北方大士族的清河崔氏,同样是相当了不得的。崔氏的外祖父李元名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八子,始封谯王,后徙封为舒王。所以崔家和李唐宗室还沾着亲戚关系,因此也可以说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之下,儿时的杜甫过着较为富足安定的生活。

小时候的杜甫聪明好学,七岁就能作诗,九岁时书法已经绝伦逸群,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杜甫晚年有首《壮游》诗,回忆道:“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意思就是说,我七岁的时候文学思想就已经很壮大了,开口就能歌咏像凤凰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九岁的时候我的书法就很厉害了,写出的作品能装满一书囊。

当然,杜甫这也不完全是在自夸,确实在文学方面,在诗歌方面,杜甫的造诣可谓是超乎常人,甚至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然而,杜甫一生的境遇也是颇让人唏嘘的。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崔氏便去世了。父亲杜闲续弦再娶,且常年应付在官场,对杜甫也少有照顾;继母也生了几个孩子,所以杜甫在家里的境遇是非常尴尬的。不过好在他的姑姑对他非常疼爱,把他接回自己家里,对他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照顾,所以也可以说杜甫是被姑姑带大的。

好在杜甫凭着自己卓越的天赋和刻苦的精神,他一边游玩一边学习,后来考中了当地的举人。

屡试不第 遭逢变故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二十四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科考,结果落榜。《壮游》中他回忆这次科考说:“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

我的科考不能顺应考官的心意而名落孙山,我独自辞别了京兆尹的大堂。然后杜甫便离开了长安,继续游学。

开元三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向全国各地下达求贤诏令,然后送到礼部参加考试。杜甫踌躇满志,当然不肯放过这次机会。只不过这次考试的结果很意外,竟无一人录取。

杜甫晚年号什么,杜甫晚年在哪儿(2)

唐玄宗李隆基

早在开元三十三年(公元735年),礼部尚书李林甫就已拜相开始大权独揽、排除异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他是“口蜜腹剑”。开元三十五年的礼部考试,自然少不了李林甫在后面捣鬼,他老人家不点头,你们一个也别想通过。

经过两次科考的失利,二十六岁的杜甫情绪十分低落。不过他还年轻,也并没有就此放弃。

许多年,杜甫左右辗转,为了仕途参加过科考,也四处求过关系,但是都没能得到回应。但他始终保留了几分读书人的清高之气。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杜甫的父亲去世了,杜甫悲痛欲绝,回家守孝。

次年,也就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杜甫还未从丧父之痛中缓过神来,将他培育成人的姑姑也去世了。杜甫来到姑姑的灵堂前悲痛万分,哭得不能自已。按照古代礼仪的守丧制度,姑姑去世,娘家的侄子是不用守孝的。但姑姑就像亲妈一样养育了自己多年,所以杜甫为他的姑姑披麻戴孝、撰写墓志铭来祭奠。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在洛阳,杜甫遇到了李白,这一年,李白四十四岁。在此之前,李白在长安做了两年待诏翰林的小官,后来因性格问题得罪了权宦高力士等人,唐玄宗也越来越不待见李白,便打发给了他一些钱,您啊,爱上哪上哪去吧,便把李白逐出了京城。

李白比杜甫大十一岁,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成为千古美谈。他们一起游山玩水、一起写诗作赋,把酒言欢,好不痛快。杜甫更是把李白当做偶像那样崇拜。用杜甫的诗来说李白就是:“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晚年号什么,杜甫晚年在哪儿(3)

《李白杜甫交游图》

第二年在开封,两人再次相遇,同时还遇到了另一位大诗人高适。

后来在山东,杜甫又见到了李白。李杜二人也曾多次相互赠诗给对方,以此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不过杜甫始终没有李白那样的浪漫豁达、自由奔放。此时,他的进取心依旧很强烈。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正月初八、初九、初十这三天,朝廷连续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南郊的三大典礼。时年四十岁的杜甫似乎抓住了时机,向唐玄宗进了三篇赋来歌颂此事,即《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也就是《三大礼赋》

这三篇赋下笔千言,洋洋洒洒;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唐玄宗读后连连称赞,想要召见他,便让他去集贤院恭候。

“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

本以为能够就此扬名立万的杜甫,还没体会到志得意满的感觉,就被唐玄宗一盆冷水泼了过来,命他“待制集贤院”。什么意思?你文章写得不错,就在集贤院等着吏部下文给你分配官职吧!然而,这一等就是四年。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吏部终于来人了,任命杜甫为河西县尉。这可是给县令打下手的差事,可谓是芝麻官中的芝麻官啊。杜甫不高兴,袖子一挥,俺不干!你不干?那好啊,于是又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是干什么的官呢?给部队看守兵器,管理门禁的,那还不如县尉呢!这和杜甫的政治抱负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哎,没办法,人还是要向现实生活低头啊。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自嘲: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杜甫已经对时政不抱有任何幻想了,也对功名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这一年杜甫四十四岁。然而,沉重的打击似乎并没有打算放过他。

十一月,杜甫回到奉先县(今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的家中,一进门就听见家人哭泣的声音,再一看,他的小儿子饿死了。

悲痛之余,杜甫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他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心念家人等错综复杂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引起多少人心中的共鸣,揭露了在当时贫富差异悬殊的社会之下,苦难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

颠沛流离 四处逃难

而就在这一年的年底,爆发了安史之乱。刚经历了丧子之痛,又是突如其来的变乱,杜甫只得带着家人逃难。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即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元年。杜甫听闻消息,便将家人安置在鄜州(今陕西省延安市富县),于当年八月只身北上去灵州,结果半道被叛军给逮住把他带到长安去了,同时被俘虏的还有“诗佛”王维。

杜甫晚年号什么,杜甫晚年在哪儿(4)

唐肃宗李亨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四月,唐将郭子仪击*叛军打到了长安,杜甫趁乱逃亡到了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拜见了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不过没多久,杜甫又因营救房琯之事惹怒了肃宗,被贬到了华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后因宰相张镐力救而赦免。

上天似乎总爱和杜甫开玩笑。同年九月,长安收复,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官复原职。次年六月,又因清算房琯一案而受到牵连,杜甫再次被贬到华州做了个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离开华州,几经辗转来到了成都。后来在绵州刺史、东川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修建了一座草堂,这才算有了个落脚之处。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肃宗李亨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

杜甫晚年号什么,杜甫晚年在哪儿(5)

唐代宗李豫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被严武举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节度参谋。不过没多久杜甫便辞职了。

在成都的那几年,杜甫寄人篱下,过得十分贫苦。有年秋天,狂风大作、暴雨连绵,杜甫草堂上的茅草被风吹走。南村有几个童子抢走了他的茅草不肯归还,五十三岁的杜甫一边追一边喊,他们却抱着茅草跑进了竹林。杜甫无奈返回草堂,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个环境下写的。可怜杜甫一生不顺,老了还要被一群毛头小子戏弄。

没有屋顶的草堂,漏风又漏雨,家里都打湿了,一家人在破屋子里受尽苦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背景下,杜甫看着自己悲苦的遭遇,同时还能想到天底下有很多与他有同样遭遇的人。如何能够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能够庇护天底下贫寒的人士啊!风雨不动安稳如泰山。哎!什么时候眼前能出现这样的屋子,就算让我的草庐被秋风吹破,让我冻死我也心甘情愿啊!

杜甫晚年号什么,杜甫晚年在哪儿(6)

成都杜甫茅屋故居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之后,杜甫辗转四川、重庆诸多地区,次年来到了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下,杜甫置办了家业,管理农田、果园,生计问题稍微得到解决。

贫寒交加 孤独离世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思乡东归,乘船沿江出三峡,年底到达湖南岳阳,便停泊于此。他登上岳阳楼,凭栏远眺,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脑海里不停回顾着自己的一生。回想着自己一生所经历的种种坎坷;回想着家国所遭受的重重灾难,不禁潸然泪下,感慨之余写下了《登岳阳楼》

由于经济困难,盘缠不足无法继续向北归乡,只能顺水南下,又从岳阳到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再到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最后又回到了潭州。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湖南兵马使臧玠发动兵变,*死了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崔灌。为了避乱,杜甫不得已又逃往衡州,打算南下郴州投靠舅父崔湋。船行至耒阳(今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遇到洪水致使江水暴涨无法继续行船,无奈只得停泊在附近的驿站。此时的杜甫已经五天水米未进,幸得耒阳县令派人送来饭食才得以解救。由于发洪水的原因,杜甫只得改变去郴州投靠舅父的计划,又返回了潭州。

这年冬天,贫寒交加的杜甫在由潭州前往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孤独离世,终年五十九岁。

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歌和文章是璀璨的,但同时却又是悲凉的,是那么的写实,那么的凄切。就如同他蜿蜒曲折的一生,郁郁不得志,被迫东奔西逃,充满了多少辛酸和无奈。他的一生,就像是戏剧里演绎的一般,以喜剧开头,却以悲剧落下帷幕。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