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勇敢,人要勇敢的感想和感悟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8 11:24:32

人为什么要勇敢,人要勇敢的感想和感悟(1)

为什么总有一些人看起来更有勇气?

在无往而不在的限制中,他们总是愿意去尝试,去突破,去奋身一跃,去触碰那个前人不曾想象过的世界。

年末将至,我们想分享3位「勇敢者」的故事。他们都是30 的年轻一代。过去一年,都在自己的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尝试——年轻的律师刘思远在竞争激烈的法律行业,将天花板又拱高了几厘米;天体物理博士刘博洋在一次又一次地用行动证明,人类用科技探索宇宙的步伐没有边界;舞者马晓龙拓宽了自己的艺术边界,在《披荆斩棘》第三季,他蜕变成了唱跳俱佳的全能艺人。

在他们的故事里,有过规训和疲累,有不曾遇见过的困难,也有犹豫和胆怯。诚实地说,停在原地,他们的生活也已经很好。但向前一步,就是又将自己置于一个摇摇晃晃的起点。

与他们交谈,我们发现,他们勇敢,不是因为他们本来勇敢,而是因为他们有一些真正的信念,对艺术,对公正,对未知。这些信念曾经照亮过他们,让他们看见边界之外,那个可能更好的世界。

《*死一只知更鸟》里,哈珀·李写道:「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希望这些勇敢者的故事,能给大家一点信心和勇气。他们让人相信,人生有界而无边,无论人生是旷野还是轨道,无论昨日站在何种高度,人总是能找到向前的道路。

文|黎比

编辑|李栗

仰望星空,是一件必要的事

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刘博洋是一位90后天体物理博士,同时也是一名天文科普者和摄影师。他是一位仰望星空的人,也是一名中国航天忠实的记录者。

他与天空的缘分,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了。上小学之前,爸妈曾带他从内蒙来到北京,去了各大博物馆参观,那时北京天文馆还是老馆,外形是个棕绿色的大圆球,里边有光学天象仪,天象厅的走廊里有十二星座示意图,他感觉新奇,却也没多想。回到内蒙后,妈妈给他订了半年的《天文爱好者》杂志,父母花了两人一个月的工资托人从北京天文馆带了个望远镜回来。他的天文之路在此埋下伏笔。

他还记得望远镜第一次组装的情景,在家里的阳台上,爸爸把寻星镜安上,对着家门口的红灯进行校准,他转动望远镜看向窗外,镜头转向旁边城中村平房的房顶,能清晰地看到一粒一粒特别细的沙子,那感觉太神奇了,他忍不住「哇」了一声。

如果说童年时期的他是一个对天文有着懵懂兴趣的孩子,高中阶段的他才真正对天文「入坑」。和天文社的朋友一起,他第一次去野外观星,也第一次在望远镜里见到了壮阔的银河。

银河和普通的天区完全不一样,恒星非常多,密密匝匝,而且深深浅浅,感觉真的像一条河流一样流淌,里面恒星都非常有质感,甚至能看到星体的外围有一丝一丝的、像绒毛一样的毛边。

人类直接透过望远镜观星,会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些非常遥远的光子,不加任何后期处理,而是直接通过光学设备,只经过一两次简单的折射反射,进入到你的眼睛,会有一种对话感,「相当于人和宇宙是在进行一个直接的互动」。也正是从那时起,天上的星星对他而言不再是遥远陌生的名词,更像是打过照面的朋友。

人为什么要勇敢,人要勇敢的感想和感悟(2)

后来的故事,说起来有些宿命感,因为各种机缘巧合,刘博洋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天文系,他遇到了北大天文系多年不遇的降分录取,还拿到了很好的自主加分成绩,最后以高出分数线3分,成为一名北大天文学子,之后留学西澳,成为一名天体物理博士。

许多人认识刘博洋,是因为去年他用自主开发的光学跟踪技术,拍摄了60多次中国空间站,并完整记录了中国空间站建设时期的12种构型,留下了宝贵的民间影像资料。他称2022年为他的奇迹年。

高光的背后,少有人知的是,刘博洋拍摄空间站经历的重重困难。一次成功的拍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同时起作用,而失败只需要一个细节产生误差,有时是程序的不稳定性导致望远镜没能成功对上空间站,有时是寻星镜的指向偏离,甚至是一颗螺丝因为温度变化产生了位移,或是一阵风吹来了一大片云,这些都有可能导致拍摄失败。

2022年的奇迹过去之后,从0到1的故事讲完了,2023年,刘博洋要书写的,是故事的第二季,从1到2的新章节。

今年,他不仅自己继续跟踪拍摄中国空间站,将技术部署到远程天文台,并且将自己的技术分享了出来。他发布了空间站跟踪程序SattrackJoy,让更多普通人可以用自己的望远镜,加上他的软件,尝试拍摄中国空间站。

同时,他还参与了北京大学发起的「EAST」项目,建设6-8米口径、亚洲区域最大的拼接镜面通用型光学望远镜,这个项目的中文名为「东方之眼」。

目前,国外6米以上口径光学天文望远镜主要为美国、欧洲、日本所有,这些望远镜是目前取得主要天文发现的主力军。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就颁发给了利用美国和欧洲大口径望远镜发现银河系中心黑洞的科学家。而国内通用型光学望远镜最大口径的是云南丽江的2.4米望远镜和河北兴隆的2.16米望远镜,与国外差距极大。

EAST如果建成,将成为我国最大、同时也是亚洲境内口径最大的通用光学望远镜。它不仅将为我国天文学家提供光学天文观测利器,其独特的区域优势也将十分有利于国际天文合作。

今年9月,他还拍出了拍摄空间站以来的得到的最清晰的影像。在对地方向的神舟飞船遮挡实验舱的一瞬间,能清晰数出神舟飞船太阳翼每一侧都有四块面板;可以看到斜靠在天和核心舱顶部的机械臂露出的一个尖角;能在问天实验舱的暗面看到停靠的小机械臂——这个难度,相当于从北京精准地看到内蒙草原上的一群羊,而羊群移动速度是8公里每秒。

我们也见到了刘博洋的观星过程,用电脑连接望远镜,用华为平板进行操控,在最便携的情况下更好地对望远镜进行远程控制,并即时记录整个过程。

人为什么要勇敢,人要勇敢的感想和感悟(3)

过往人生中,刘博洋也有过迷茫的时刻。大学班上20多位同学,到现在还做天文工作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2021年博士毕业后,他决定走一条不那么寻常的路,没有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决定做自媒体,做天文博主。

刚开始拍摄空间站时,他的望远镜是借的,相机是找厂家赞助的,连一个几百块的控制手柄都是用天文摄影作品和同学置换的,最穷的时候,他卡里只剩下23元。他当然也会担心,会不可避免的有同龄人焦虑,害怕这条路走不通,但幸好两年过去,他给自己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

许多人曾问过刘博洋,他仰望星空、拍摄中国空间站的意义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天文可以直接望向宇宙深处,可以看到过往发生的历史,当我们凝望恒星的时候,或许会发出对宇宙浩瀚的感慨,而当我们的视线望向中国空间站,能看到人类的科技水平,能感受到中国航天飞速发展,而他为这段历史,也留下了小小的注脚。

宇宙有没有边界,我们仍不得而知。但人类用科技去探索宇宙的步伐是没有边界的,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自然条件限制着我们,但是人类仍在不断地用各种技术手段去突破限制,探索更广阔高远的世界。

人为什么要勇敢,人要勇敢的感想和感悟(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