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勇敢?这是一个问题。
说到勇敢,很多人会联想起司马迁写的《史记·刺客列传》。
他笔下的刺客,个个勇猛异常,视死如归,令人敬畏。
有关勇敢,孟子也曾有过专门的描述;但是在孟子看来,勇敢却远不止这么简单。
1 不惧死亡孟子谈到三种勇敢,第一种就像《史记》中描写的刺客一般。
我们可以通过孟子描写的一位勇士来感受一下: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候,恶声至,必反之。”(《孟子·公孙丑上》)
北宫黝这样培养勇气: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
他觉得受到一点小挫折,就像在公共场所被人鞭打一样;既不受平凡小民的羞辱,也不受大国君主的羞辱;
把刺*大国君主看成刺*平凡小民一样;毫不畏惧诸侯,听到斥骂的声音一定反击。
北宫黝是古代的勇士,他培养勇气的方式很残忍,肌肤被刺不退缩,眼睛被戳不逃避,一般人很难做到。
而且,丝毫不惧怕死亡,听到有人斥骂他,必定要反击。
这样的人确实很强悍,一个人如果连死都不怕,你就对他毫无办法了。
但是这种勇敢,一听就好像要同归于尽,而且需要的条件太多,武功要过人,身体要强壮,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2 自我激励
第二种勇敢,孟子以另一个勇士孟施舍为例: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孟施舍这样培养勇气,他说:“对待不能战胜的,就像对待足以战胜的一样;
如果衡量敌得过才前进,考虑可以胜才交战,那是畏惧众多军队的人。我怎能做到必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孟施舍培养勇气的方式,是一种心理建设。自我鞭策,自我激励,心里认为我一定可以胜。
就像现在很多推销员一样,推销东西之前,会先跟自己说:“我一定可以成功,别人能做到,我也能做到。”
这种心理建设有时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效果。
相对北宫黝的勇敢,孟施舍的勇敢比较内敛,是一种自我要求的勇敢。
3 自反而缩但是,这两种勇敢都不是孟子欣赏的。他欣赏的是第三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勇敢。
孔子的话经由曾参传下来,孟子引用曾子的话说: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从前曾参对子襄(曾子的学生)说:“你爱好勇敢吗?我曾经听孔子谈过大勇的作风:
反省自己觉得理屈,即使面对平凡小民,我怎能不害怕呢?反省自己觉得理直,即使面对千人万人,我也向前走去。”
原来勇敢并不只是外在的行为表现,而是有其内在的基础。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多么动人的气魄啊!
这种气魄在两军对阵、沙场激战之时,最为明显;但是在坚持理想、拒绝妥协之时,体认才真正深刻。
然而,我凭什么认为“千万人”是错的,而我所坚持的就是对的呢?
所凭的只是“自反而缩”四个字。
“缩”是“直”,指正直有理。当我反省自己,发现自己正直有理,行为合乎正义,那么就不必惧怕外力的压迫。即使为了正义而牺牲生命,也是死得其所。
这句话对于现代人的启发实在很大,尤其是处在领导岗位的人。
很多*一看到群众意见,就觉得我应该尊重;
但不要忘记,群众意见像流水一样,经常变化,如果你本身没有原则,只看外在的人多人少,最后恐怕会无所适从,失去道义。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前半句话,当我们“自反而不缩”时,怎么办?
总不能所有的道理、每一次的正义都站在我们这一边啊!我们也可能由于认识不清、判断错误,或动机不良、意志不坚,而偏离了正义之途。
这个时候,不必考虑是否有“千万人”,只要对方是一个人,即使是像“褐宽博”这种没有任何地位、权势、财富的贩夫走卒,我们照样觉得内心惴惴不安。
4 以道义为依归换言之,真正的勇敢是以内在的自我判断为标准的。
天下人都说我有理,我未必真的有理。反之,天下人都起来反对我,我也未必是错的。
在此,我们必须避免陷入“自我中心主义”的诱惑,即以自我作为万事万物的唯一权衡标准;而必须以开放的心胸与谦虚的态度,真诚地反省。
所以,“自反”二字非常重要,提醒我们要严格地自我检讨,时常设想自己可能犯了故意或无意的错误。
通过这一关考验,才能产生自信和勇气。
孟子所说的三种勇敢:
第一种勇敢向外发散,我反正一条命,拼了算了;
这种勇敢有时会太过莽撞,有点像匹夫之勇,虽然可以当刺客,但是下场不会好。
第二种勇敢是心理建设,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功,比较有自信,有自我要求。
第三种勇敢是孔子的思想,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为真正的勇敢就是不问对方人多人少,弱势还是强势,只问自己有没有道理。
如果我是凭良心,有道理,做该做的事,说该说的话,就不要在乎别人;如果我做错了,道义上输给别人,就要勇于认错,向别人道歉。
因此,真正的勇敢是以道义作为依归的,是由内心对自己的期许开始,求其表里如一,知过能改,并且对一切人以平等之心,互相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