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岳母,在一家著名的大型国企工作生活了六十多年。
这家国企,曾经名震一时,有过炫目的荣光与辉煌。曾几何时,它是我们国家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四十多年前,在我大学毕业前夕,岳母曾经专门跑到我就读的学校,对我这未来的女婿进行了一番面试和考察。在说到我的毕业去向时,岳母语重心长地劝导我说,毕业去我们厂吧,我们厂可好了,有商店、医院、学校,还有电影院、体育场、游泳池,并且比别的单位开钱还多。这家企业的人们,发钱不叫发钱,叫开钱。
这家国企,位于一个中等城市的郊区。由于位置偏远,规模又大,它的各类服务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基本就是一个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小社会。在计划经济时期,厂里的工人和家属,工作生活上有什么事,在厂区几乎全都能方方便便地办了,万事不必求人。这样的日子,自然很是舒适熨帖。比如妻子就曾不无自豪地对我说,她们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就住进了有卫生间的楼房。这一点,让生于大城市的我,也只能是自愧不如。
独特的地位与环境,使这家国企的老老少少,在思维观念、处事方式、言谈举止等方面,有着许许多多的相同之处。私下里跟一些熟悉这家国企的人聊起来,我们把这里人们的这种相同之处,或者说是共同的习性,笑称为“SL文化”。
“SL文化”被我们当做茶余饭后谈资的时候,起初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很好玩。静下心来仔细琢磨琢磨,感觉还是颇能折射出一些深层次问题的。
“SL文化”的第一个表现,就是这里的人们普遍有着很强的自豪感。在这家厂子上班的人们,对周围其他单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人,一般是瞧不上眼的。“他有啥啊!”“那又算个啥嘛!”“比我们厂差远了!”之类的话语,是这家厂子很多人的口头禅。这里的小伙子大姑娘找对象,也以自产自销为荣。找了外单位做老公或老婆的人,就有些抬不起头来、被人瞧不起的感觉。跟外单位的人聊起来,“你开多少钱?”通常是这家厂子人们的第一问题。听起来像是询问,但话语里真实的潜台词是什么,你懂的。为自己所在单位而自豪本不是什么坏事,但当这里的人们为自己的厂子过度自豪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过度的自豪,再向前迈一步,可就是自大了。
“SL文化”的第二个表现,同第一个密切相关,那就是这里人们对自己所在的企业极度依赖。当听到我妻子大学毕业分配到济南以后,她的一个同为这家企业子弟的系友,几乎要惊掉下巴:“你怎么不回咱厂呢?咱厂多好啊,要啥有啥,那里也比不了。济南又有个啥嘛!”我有位熟人的弟弟,曾在这家企业做翻砂工。因为嫌这工种又脏又累,就托门子找关系,想调个工种,最好能干个司机什么的。管事的人告诉他,想干司机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家都盯着。如果想去上大学的话,自己倒是可以帮下忙。我那位熟人的弟弟,就是这么被推荐成了工农兵大学生的。说来有人可能不信,当时人人眼红的推荐上大学,对这家企业的工人们来说,真的没有什么吸引力。在他们看来,被推荐上了大学,会少挣不少钱不说,一旦毕业分不回来,那可就亏大发了。当自己极度依赖的地方风光不再,演化成极度失落,乃至形成一种惰性,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SL”文化的第三个表现,就是喜欢拿自己的长处去比较别人的短板,或者说是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比方说,有一回我在岳父家门口,听见几个半大老太太这样议论一个从她们身边走过的女人:“你看那个娘们儿,神气个啥嘛,做个饭都没滋没味儿”、“就是嘛,她连个针线活都做不好,缝个被子还要找我帮忙,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据我所知,那个女人是整个企业挂得上号的技术能手,劳动模范。女人是这样,男人也是这样。“没啥了不起”、“他有啥啊!”也是这里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之一。对别人的优点长处不服气,又何谈虚心学习借鉴,以充实提高自己呢?
“SL文化”的第四个表现,就是家长里短、有点啰里啰嗦。闲来无事,这里的人们特别喜欢东拉西扯地乱聊。所聊的主要内容,离不开东家长西家短,但是话题转换极快,极少能就某一个特定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且由此得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或者教训。大家开聊之后,一般会按这样的程式推演:一个人先说,某人谁家出了件啥事情。有人接着就接话,那不是某人谁的儿子嘛,他爸爸又如何如何。又有人接话道,嗨,那不是某人谁的亲家嘛,这亲家又如何如何。再有人接话的时候,这亲家的七大姑八大姨也被扯了出来。就这样七拐八拐,到后来话题就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这是一种缺乏专注度、注意力不够集中的表现。而这里的人们却认为,他们比较善于跳跃式思维。况且既然是闲聊,解解闷儿就行了,不必那么认真的。两个相遇在菜市场的退休老太太,为了一些鸡毛蒜皮,漫无边际地扯上半天,这不难理解。但如果很多中年人,甚至青年人也乐于此道,就有些让人不好接受了。毕竟,时光不是用来消磨的。
“SL文化”的第五个表现,就是比较看重裙带关系。由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社会,这里的人际关系七勾八连,异常复杂。以我的岳父岳母为例,除了他们自己之外,还有两个孩子也曾在这家企业工作,并且找了本单位员工的子女做了老公或者老婆。这样一来,一个家庭就勾连起了多少亲戚关系啊。更有甚者,有的家庭祖孙三代,连同他们的姻亲都在这家企业上班。形成的各种亲戚关系,就更为错综复杂,简直让人摸不清头脑。有一回,我搭厂里的便车回济南。三个多小时的车程中,同车的两个人一直在喋喋不休地指责抱怨厂里的一个干部。到后来,听的忍无可忍的司机冲他俩吼了一嗓子:“别骂了!那是我老婆的舅舅!”在这样一个大型的现代工业企业之中,以裙带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圈子文化却很小农。在这样的环境中浸淫久了,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些封闭守旧,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由于种种原因,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这家国企步入了下行通道。如今,它已经风光不再。那些曾经的辉煌,只有在上了年纪员工的怀旧情绪当中,才能隐约触摸得到。因为岳父岳母还居住在那里,每年我都会过去几次。每次去,厂区那种落寞破败的气息,都让我感慨万端。而这种气息,几乎到了深入骨髓的感觉。厂区往来行人的表情,已经没有了曾经的那种忙忙碌碌、那种意气风发。这种落寞破败,只靠整修几条道路、美化一两个广场,是无法予以改变的。
随着生产经营的日渐困难、亏损的加剧,厂子里的员工们,也由以往的高收入、高福利人群,无可奈何地沦落下来了。当初那句“你开多少钱”的常用语,如今依然常用。只不过其中隐含的潜台词,已经演变成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私下跟厂里的人聊起来,大家在无限怀念过往辉煌的同时,对企业的现状,有无奈、有失落,更有抱怨不满。但却没有一个人反思自己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以及事实存在、几乎到了根深蒂固程度的企业潜文化。
“过去我们为国家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如今国家不应该扔下我们不管。”这样话,从我接触到的每个老员工口中,都可以听到。这其实也是一种企业潜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但在说这话的时候,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凡事都有两面性。诚然,国家是不能忘记这些为国家建设发展出过大力、流过血汗的功臣们。可是他们在为国家做着贡献的时候,也享受了国家提供的、别人所不能企及的福利待遇。连他们自己也承认,当初想到这里做贡献的人,那可是多了去了。而多数人就是挤破头,也是无法如愿的。
“我们用记忆捍卫一个故乡的文明,也请故乡捍卫我们希望和曾经拥有的一切。”一个在外乡打拼的子弟,在一篇缅怀这家企业既往时光的文章中,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在这儿出生、在这儿长大的作者,已然把这家企业是为了自己的故乡。追忆过去的美好,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我相信,这是所有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以及与这里有着密切关系的人们——比如我——的共同心声。
为了使企业早日走出困境,管理者们相信也是殚精竭虑。“大干苦干,重铸辉煌,再造一个全新的SL”、“打造百年SL,扬帆远航”之类的标语口号,在厂区随处可见。我很希望,这样美好的愿景,能够早日实现。
我也知道,这家老国企在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积累下了太多的包袱。而包袱,不仅仅是有形的。无形的包袱,往往更为沉重。卸掉这些包袱,需要方方面面付出长久而又艰辛的不懈努力。
似曾相识燕归来。昔日之燕能否归来,何日归来?对于这家企业来说,要想重新找回渐行渐远的辉煌,真的是任重道远。
壹点号谷荻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