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民间都要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
老家人喜欢将舞狮子称为耍狮子。儿时在老家乡村,每年从正月十四开始,村里的耍狮队就开始走村串户闹元宵了。狮子是早就装饰好了的,金黄色的狮背,大红色的狮须,狮子头看上去华丽威武,两只眼睛活灵活现,我们想近前看个究竟,往往被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炸得四处躲藏,或者是被耍狮人摇着狮子头,张着大嘴朝我们狂吠的样子吓得逃跑后,再尾随其后,欢天喜地地追着狮子队看耍狮子。
路线是早已安排好了的,全村有10个生产队,分中湾、上湾和下湾。耍狮队先从中湾开始,那是村里的大队部。此时的大队部门前早已人山人海,村民们扶老携幼站在队部周围,门前早已摆上了四方高桌和长凳,门边放满了长鞭短炮,有的用长竹篙挂着,有的摆在地上,狮子由玩狮头、狮尾,引狮人、及演奏鼓、大锣、小锣、头钹、二钹、大唢呐、小唢呐和一名赞狮人组成。狮子一般由两人耍,一人站立耍狮子头,一人弯腰耍狮子身和狮子尾。耍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子身相同毛色的黄狮裤和金爪蹄靴。而引狮人则以古代武士装扮出场,只见他在锣鼓、钹的铿锵伴奏下,手握旋转绣球,逗引狮子欢蹦乱跳地出场。狮子在他的引导下,开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长凳、窜桌子、滚锈球等复杂动作。
图片来自网络
儿时看耍狮子看得是热闹,但更多的时候,我喜欢听赞狮人《赞狮子》歌,一阵京锣、鼓钹和唢呐的演奏后,一声高昂的“嗨哟——”立即让喧闹的村民安静下来。赞狮人文化水平高,社会知识面广,口才流利,应变能力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现场发挥,出口成章。其赞词内容诙谐、幽默、夸张、健康、向上,语言精练、生动易懂,便于记忆。此时的狮子配以搔痒、抖毛、舔毛等表情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发笑。
赞完狮子,主人封以红包,便告结束。这样一直玩到正月十六凌晨。俗话说:“过了十五就没有狮子赞了。”说的就是过了十五就该忙农活了。
图片来自网络
耍狮子是一项极具群众性的原生态文体活动,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只可惜现在的许多乡村已经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