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秋高山林凉什么意思,高山深处不胜寒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8 21:29:59

文|七言绝笔(专注优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转发分享,抄袭、搬运必究)

杜甫是从盛唐转衰过程中的诗人,他见识过当年盛唐时期的繁盛,也亲历了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动荡年月。所以杜甫是个非常值得品味的诗人,他自己的宦海生涯也是波涛汹涌,由于他自己的经历不是很顺,所以他对寒士是颇有同情,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聊聊杜甫是如何同情"寒士"的,以及杜甫自己的经历。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是杜甫迁居"草堂"的,第二年。杜甫费尽周折,在亲友的资助下,才在成都浣花溪畔筹,建一所草房,使得全家能有个栖身之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秋末八月,狂风怒起,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席卷而去。风过雨来,屋漏床湿,长夜漫漫,令人不堪忍受。诗人抚今思昔,不胜感慨,便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不朽名作。

此作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来描写和叙述狂风给诗人带来的灾难,及其由此而产生的同情贫穷知识分子的伟大人道主义思想。全诗分为三段,即:"八月秋高" 至"归来倚仗自叹息"为第一段,"俄顷风定"至"长夜沾湿何由彻"为第二段,"安得广厦"以下为第三段。作品构思清晰,结构颇有层次。

八月秋高山林凉什么意思,高山深处不胜寒什么意思(1)

开头两句,言"茅屋为秋风所破",以叙事笔法,开门见山,直接破题。没有"穿靴戴帽"的弊病。"八月秋高",谓秋天高远廓清,充满肃*之气。"风怒号",形容狂风怒起,异常猛烈。猛烈的狂风,将诗人草房上的许多茅草席卷而去。"三重茅",是形容草屋上茅草层次很多。重与层同意。用茅草缮房,先从房檐往房脊覆盖,一层接着一层铺缮。"怒"、"卷"二字,是拟人化用字,颇为醒目,恰到好处地表达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怨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茅飞渡江"以下三句,思绪紧承以上两句而写,是对"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情景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写被狂风卷走的茅草,飞渡过浣花溪,洒落在江畔一带。有的高高地挂在树梢上,有的则飘转而下落到塘坡的低洼处。诗人对天公如此不公平,流露出不满情绪。

"南村群童"欺人太甚,他们看到诗人"老无力",竟然忍心当着诗人的面作起"盗贼"来,公然抱着茅草,纷纷逃入竹林。诗人唇焦口燥,呼叫不得,只有返回家,倚着拐杖自我叹,息。这几句,把诗人拄杖寻找茅草的形象,描绘得非常生动逼真。从此亦说明,伟大诗人杜甫当年的生活,已经潦倒到何等困境。这几句诗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入竹林的举止,也描写得历,历在目。

诗人说抱茅的群童欺他"老无力",竟然忍心当面作"盗贼"云云,显然这是打趣的话,不必过于认真看待。诗人岂不知"南村群童",冒着狂风出来拾草,也是因为生活贫困所致。杜甫对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向来都是给予极大同情的,他怎么会,真的斥骂那些捡草的穷孩子是"盗贼"呢?即使说这些孩子都是"顽童",杜甫也不至于骂他们是"盗贼"的。"仗"同"杖",同音假借。

八月秋高山林凉什么意思,高山深处不胜寒什么意思(2)

"俄顷风定"以下八句,思绪仍然承接上段诗意滚滚写来。这里还是用叙述手法,写风停雨来,给诗人在生活上造成更大的困难。"佛顷",意谓不久。诗人刚刚经受狂风的袭击,一场惊恐,尚未平息,紧接着又遭受大雨的忧患。只见天空,霎那之间,乌云密布,昏暗迷茫,从白天一直延伸到夜晚。诗人生活困苦,多年陈旧的粗布被子、被絮硬结,像铁块一样冰冷,娇儿睡觉没有正行,又把被子蹬得破烂不堪。

如麻的大雨下个不停,屋上茅草被风卷走,屋漏床湿,床上没有干处,漫漫长夜,浑身沾湿,何时能熬到天亮呢?此情此景,不禁使诗人无限感慨。他想到安史之乱给国家造成的危害,又想到限前自己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因此使他通宵达旦,未能成眠。显而易见,这对诗人在精神上是个极大的摧残。这段诗写得沉郁悲愤,忧怨凄凉,把诗人承受的生活折磨和忧国忧民的痛苦,如泣如诉地倾泻出来。

字字句旬,都浸透着诗人的血和泪,迸发出对当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种不合理黑暗社会的控诉。所以,诗句感人至深,能够引起人们的同情和共鸣。而且诗句凝练警拔,表现力强,意象鲜明,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云蜃色"、"向昏黑"、"娇儿恶卧"、"床头屋漏"、"雨脚如麻"、"长夜沾湿"等,都富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长夜沾湿,何由彻",采用质问句,如泣如诉,充分表现诗人的不平及其对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

八月秋高山林凉什么意思,高山深处不胜寒什么意思(3)

"安得广厦"以下五句,是采用抒情笔法,寓叙事于抒情之中,在抒发情感中陈述美好的理想。诗人从自已"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处境,推想到"天下寒士"的困境,于是,他便联想翩翩。他盼望能够得到"广厦千万间",来护庇"天下寒士",使他们都能得到温饱,生活欢乐过着,"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生活。

即使自己的房屋独破受冻而死,也感到满足。这正是诗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精神所在。尽管,杜甫这种美好的愿望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这种博大仁爱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对后代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结尾一段,在构思上虽与前两段一脉相承,但其用意精深,"语尤雄健,笔力尤破余地"(《读杜诗说》),而且字里行间,激荡着一股不可遏止的不平之气。它犹如万丈高楼,拔地而起,直插云端,思想境界达到高峰,抒发情感亦达到最高潮。诗人以他那高大的形象,博大的胸怀,长短结合的灵活句式,铿锵有力地终结全诗,给亿万人民永远留下回震大地的美妙乐章。

八月秋高山林凉什么意思,高山深处不胜寒什么意思(4)

关于对"寒士"的理解问题,再作一点简要的分析。从杜甫,同情人民疾苦的总的思想来看,认为杜甫这首诗中所谓的"寒士",亦是指生活艰苦的"寒人",这样理解,一般说来,也未尝不可。但就这首诗具体所说"寒士"而言,他还是指贫穷书生(即知识分子)而言,而不是指的一般"寒人"。

杜甫自己就是个贫穷的知识分子,杜甫经常过着贫困不得温饱的生活。他曾非常气愤地说:"纹祷不饿死,偶冠多误身。"意谓贵族子弟,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是不会饿死的;而书生们穷困潦倒,却毫无前途。从他切身的生活感受而言,他同情贫困书生的疾苦,那是很自然的事。杜甫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忧国忧民,所以他能写出"穷年忧黎元","一洗苍生忧"等富有人民性的诗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杜甫同情贫穷知识分子的思想,正是他同情广大人民疾苦思想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总之,这首词是杜甫对贫穷人民尤其是贫穷书生的同情,并不单指他茅草屋的屋顶被风吹落的这件事。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