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知音
《淮南子·修务训》
【原文】
昔晋平公令官为钟,钟成而示师旷,师旷曰:“钟音不调。”
平公曰:“寡人以示工,工皆以为调。而以为不调,何也?”
师旷曰:“使后世无知音者则已,若有知音者,必知钟之不调。”
故师旷之欲善调钟也,以为后之有知音者也。
【今译】
从前,春秋时晋国国君,晋平公命令乐官铸造了一口大乐钟,令官为钟,乐钟铸成以后(钟成),给著名的乐师师况检验(示师旷),师旷说:“钟音不调(钟的音调不和谐)。”
平公说:“寡人以示工,工皆以为调。而以为不调,何也(我已经让乐工看了,工匠们检验过了,他们都认为音色和谐,合乎音律要求。而您却认为不和谐,这是为什么呢)?”
师旷说:“使后世无知音者则已,若有知音者,必知钟之不调(假使后代没有懂得音律的人就算了,假如子孙后代没有善识音色的人就罢了;如果有通晓、善识音色的人,一定会辨识出这乐钟音色不协调)。”
因此师旷想把这只大钟的音律调整好,协调乐钟的音色(欲善调钟),是因为他坚信后世一定有知音的人,以为有后世知音者啊。
【赏析】
本篇选自《淮南子·脩务训》,“脩务”就是勉励人们要致力事业。
“后世知音”当其他乐师都认为大钟的音调协调,别人都认为音色和谐,而唯独师旷听出来了钟音的不协调,师旷当时难以找到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人,而只能将希望寄托于“后世知音”。
这则故事虽以“知音”为题,但它启发我们,一个人应该严肃对待自己的事业,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能坚信真理,持之以恒。真理有时往往掌握在少数的手里,不要迎合绝大多数人,而随波逐流。
新颖独到的见解一开始不易为大众所知晓并认可,没有得到当时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能不为世俗所动,忍得住孤独,坚持真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和价值会逐渐被“后世知音者”认同、认可,引起“后世知音”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