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情境化试题命题背景
情境是实现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的载体,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实现需要借助情境化的设计理念与实践,才能确保改革设计目标的落实落地。高考语文试题以真实、典型、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任务。高考语文试题情境主要有以下3种。
4.1 个人体验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是指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与自主写作实践,强调在各自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具体应用情境。
4.2 学科认知情境
学科认知情境是指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的具体过程。基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突出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过程的语文学科认知能力。
4.3 社会生活情境
社会生活情境是指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基于语文学科特有的工具性、基础性、实践性,突出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参与社会实践的语文核心素养。
——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
新高考情境化试题金题汇编
一、立足于作者创作风格
登九峰楼寄张祜
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命题示例】
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兴情,有所寄寓。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①善于借景抒情。“角声孤起”渲染出岑寂凄厉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独游时黯然神伤的心境。芳草连天,明写草之繁盛,实写愁绪多而难解,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②善于婉讽,充满理趣。以目不见睫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暗讽白居易不擅识人,“道非身外”既称颂张祜诗艺之高,又委婉规劝朋友不必过于看重他人评论等身外之物,以此来慰藉自伤沦落的诗友,富有哲理,寄意深远。
二、立足于业界鉴赏评价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命题示例】
有人曾评价说,杨万里作诗“于结句每以出人不意为胜”。请结合这首诗的尾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①诗歌前三联写眼前之景,无一字写海棠,直至尾联才写故乡海棠,呼应诗题。②前三联所写眼前景色令人陶醉,尾联诗人却说自己无心欣赏,并点明原因,进而抒发故园之思。③明明是诗人远离故园,宦游他乡,辜负了家乡海棠,但诗人却说故园海棠“负先生”,想象奇特,看似无理,实则情深之至。
三、立足于文本技巧探究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命题示例】
本诗首联说数年“谢浮名”,尾联又说万里来“献书”,这样表达矛盾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不矛盾。理由如下:①从封建士大夫的理想来看,诗人自然希望能求取功名,报效朝廷,造福百姓,故“献书”是他伸展抱负的必然之举;②因事被贬,实出无奈,求诉无门,只能向好友韦使君和李明府“书情”,内心充满着委屈与怨愤;③“数年湖上谢浮名”只是被贬后故作旷达之举,其“竹杖纱巾”的隐者装束也是做给外人看的,诗人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和提携。
(2)矛盾。理由:①诗中首联上句说数年来漂泊江潮,摒弃官的虚名,下句“竹杖纱巾”说自己扮个隐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可下文又说来献书,可见是“称情”与“不称情”的矛盾;②诗人想借“献书”来实现自己理想抱负,可是却不被赏识,“谢浮名”是无奈之举,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③诗人借陶潜、庾亮的典故,来表明对友人韦使君和李明府“亦吏亦隐”生活的羡慕,同时稍露自伤不遇之情,又交织着“仕”与“隐”的矛盾。
四、立足于作者人格魅力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命题示例】
本词为送别而作,虽有别情,却仍不改东坡旷达酒脱的个性风貌,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①“依然”句在道尽友人的凄楚经历之后,写出二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如春日之和煦,此句一扫离别的苦楚,展现了东坡的旷达之风;②“樽前”句说离宴中歌舞相伴的歌妓用不着为离愁别恨而哀怨,“不用”字,一是不要增加行者与送者临别的悲感,二是世间离别本也是常事,则亦不用哀愁,此句彰显了东坡的洒脱之气;③“人生二句”点明自己与友人一样,都是天地间的过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怀总收全词,休现了东坡的通达之悟。
五、立足于文本对比鉴赏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命题示例】
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中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表达的态度,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相同:(1)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
理由:①王安石: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
②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结合诗句分析且言之成理即可)
六、立足于文本特征探究
小重山
陈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命题示例】
本词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风格相比,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①辛词描写了大气磅礴的军营生活情景,用语雄健,表达了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和理想幻灭的悲愤之情,风格悲壮豪放。②本词上片描写秋夜景色,渲染浓重的凄冷气氛,烘托词人的孤寂愁苦。下片运用典故,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满腔忠诚却无法向皇帝传达的悲苦。用语含蓄,情调悲切。风格哀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