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网络上时不时冒出一些奇谈怪论。譬如,为卖国的汉奸恶人秦桧翻案,向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泼脏水。在我看来,鼓吹这些颠覆认知的一小撮公知,不过是跳梁小丑,其拙劣的表演只会引来人们的鄙视与唾骂,丝毫无损于岳飞的伟大形象!
岳飞作为宋代爱国名将,名垂青史,800多年光阴流逝,至今依然妇孺皆知。然而,岳飞论马却不似唐代韩愈论马,知者不多。近读《宋稗类抄》,见有这样一段记载:
有一次,岳飞去见高宗皇帝。皇帝问他:你有良马吗?岳飞答道:曾有两匹马,每天吃要好料数斗,喝要泉水一斛,而且要精细清洁才行。那两匹马跑起来最初并不快,但行百里后就加速了,一下午就能跑数百里,而且汗不出,力不竭,"此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可惜它们相继死去,现在换乘的马,不挑吃喝,不论脏净,主人上马没坐稳就踊跃狂奔,没到百里已经力竭汗喘,像要倒毙一样。"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细细琢磨,就会发现,岳飞论马要比韩愈高明得多。那是从冲锋陷阵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谈,较之文人坐在书斋里泛泛而论自然要来得真切。我们知道,古时征战,既无汽车摩托,又无飞机轮船,因此马匹就显得十分重要。历来名将没有不惜良马的,如关羽之于赤兔马,秦琼之于黄骠马。身为一军之帅,岳飞深知坐骑优劣关系胜败,能够加以鉴别,也是不足为奇的。奇的是他不被表面现象所欺骗,从本质上去认识一匹马,然后得出是"致远之才"还是"驽钝之才"的结论。这种思维方式,倒与我们今天主张的"辩证法"相吻合。不能不承认,岳飞这种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方法,远远强过韩愈老先生的依靠少数"伯乐相马"的主张。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光在那儿品评,仅从外观看,就能断定是否千里马?马以千里而名,自然是从实际能力角度出发,选千里马,那就让大家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一比,赛程不妨长一些。路遥知马力嘛!仅是凭某个人的眼力,看上去像不像,或者是否顺眼可爱,用在马中"选美"倒可以,如若按此去找千里马,也许会歪打正着,但更多的可能性是找来一些"南郭先生"来充数。到头来两头受苦:主人用马不顺手,马不胜任要遭罪。
"良马比君子。"古人论马其意在人。从岳飞那番高论中我们是否也该领悟到一些为人、为政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