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延明
2020年4月23日,**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救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传承红色基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培育和锻铸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党的性质和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加强党性锤炼、增强党性修养的珍贵教材,是党员干部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营养剂和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延安精神的形成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期,英雄的红军将士高举井冈山点燃的圣火,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在陕北延安落地生根。从1935年10月19日至1948年3月23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矻矻奋斗了十三个春秋,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血火岁月中创造了辉煌业绩,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
(一)延安精神形成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延安精神的初步形成阶段,时间约在1935年10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后。期间,党政军民克服了各种困难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逐步巩固并扩大了以延安为中心区域的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通电全国奋起抗战,并积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御侮,使延安及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环境趋于好转。特别是*1938年3月题书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抗大教育方针,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确立的反对教条主义、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也成为延安精神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二个阶段为延安精神的正式形成阶段,时间约在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至1945年4月中共七大召开前后。其主要载体和标志是学习马克思主义运动、白求恩精神的倡导、延安精神的提出、开展整风运动、*思想在全党的认同,以及大生产运动中形成的南泥湾精神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党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1939年12月*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阐发的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使延安精神呼之欲出。1942年12月,*在为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所作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这一概念,肯定这种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即态度积极、不怕困难、实事求是、和群众打成一片、注重调查研究等。*在此不仅首次提出了延安精神的基本概念,而且论述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成为延安精神形成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思想开始得到全党同志的认同,更为延安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此外,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号召下,边区军民开展的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以及359旅军垦屯田所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成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阶段为延安精神的成熟发展阶段,时间约在1945年4月党的七大召开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机关离开陕北。其主要载体和标志是召开党的七大、确立*思想为全党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以及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愚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等。特别是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既解决了党的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和确定了今后中国革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略,也对延安精神的成熟、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中共七大把*思想确立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并正式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确立并深入党心;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三大优良作风进一步彰显。期间,*1944年9月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人民服务》,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作的闭幕词《愚公移山》,得到广泛宣传,使延安精神的内涵更加深刻和全面。*思想的成熟和确立,是延安精神成熟发展阶段的根本标志。
(二)延安精神形成的三个基础
第一,延安精神形成的社会基础。中共中央和工农红军到达陕北后,在政治上领导陕甘宁边区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密切党群关系,不断提高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政治地位;在经济上*民艰苦奋斗,组织群众抢收抢种,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并帮助群众“打井”“修渠”“架桥”“开荒”等,改造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延安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从而构成了延安精神形成的社会基础。据载,这个只有26个县、200万人口、20多万劳力的边区,1947年到1948年,就有2万多人参军、1万多人参加游击队。老百姓为部队提供公粮56.8万石(每石300斤)、军鞋30万双,到1949年支前民工200多万人次、担架6.7万副、牲口250万头次,缴送的公草,仅1948年就有3223万斤。*赞誉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花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
◆延安时期,中央*几乎都参加了大生产运动,自己种菜织布,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第二,延安精神形成的政治基础。首先,延安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心和政治中心,是全国抗战胜利的希望圣地和革命者向往和敬仰的红色大本营。仅1938年5月至8月,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就达2288人。到1938年底,赴延安的知识分子达10万多人,可谓群贤毕至。其次,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抗日战争、重庆谈判和解放战争初期的统帅部和坚持敌后作战的总后方。再次,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类专业人才的革命熔炉,一批高等院校应运而生,如陕北公学(1937年9月)、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4月)、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1938年5月)、中国女子大学(1939年7月)、华北联合大学(1939年9月)、延安行政学院(1940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1940年9月)、延安民族学院(1941年9月)、延安大学(1941年9月)等,先后培养了几十万优秀党政军干部与专业技术人才,为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