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悼念郝铭鉴。/@易中天
从2006年开始,《咬文嚼字》归纳并纠正这一年最具代表性的“语文差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年度热点事件的一个回顾。
历年的“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名单,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从“神舟六号”与“神州六号”的辨析,到指出国足致歉声明中对成语“差强人意”的误用,哪里有差错,哪里就有这只“语林啄木鸟”的身影。
不过,在拼写取代手写的今天,多数输入法甚至办公软件都具备了自动纠错功能,我们是不是不再需要这样一只“啄木鸟”了?
然而,放眼望去,在如今的中文世界里,错字、语病、乱用成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种种语言不规范现象并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
当今社会,需要“咬文嚼字”精神。/@新京报
无处不在的错别字
遥想十年前,你的语文老师敲着黑板重申的那些不能再犯的低级错误,无非是“的地得”不分,“在”和“再”混用。
而如今,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8.54亿网民在同一片碧海蓝天下冲浪,人们也终于迎来了错字品类极大丰富的时代。
生活中最常出现错别字的地方是哪里?据搜狗输入法统计,前三名分别是微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均来自互联网领域。其中,仅微博一个平台,就贡献了将近70%的错字。
如果你是个经常上网冲浪的年轻人,确实会比退休搁家成天看报纸的父辈有更多机会见识到一场又一场的错字盛宴。
传统媒体相对来说更严谨一些。/搜狗“零错行动”
在《咬文嚼字》主编看来,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报……这些泛滥的语文差错,现在基本上成为语文生活的常态。
当然,我们现在所谈论的错别字,通常并不包含玩梗。
比如自带语音的“港真”“害行”“妹有”,尽管落到字面上还显得不够正式,但你很难说它有什么毛病,至多是一种消解了严肃意味的表达方式。
再比如一些对成语的歪解,像《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的“不折手断”,《鹿鼎记》中韦小宝的“木已成狗”,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对固有词汇进行解构所带来的落差,恰恰是笑点所在。
有时候,一个字能搞错,说明他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读。
“木讷”被打成“木纳”、“颀长”被打成“欣长”、“按捺不住”被打成“按耐不住”都不算什么,你永远也想象不出一个简简单单的剖(pōu)腹产,能衍生出多少错误版本——
“破腹产”“破妇产”“刨腹产”“刨妇产”“抛妇产”……不禁让人捏把汗,这产完了大人还能保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