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 王传贵 摄
三峡之巅
奉节天坑
奉节地缝
李白登上三峡之巅
简锦松
李白的眼光
游过白帝城和瞿塘峡的人,没有不为它的美而心动。
每年每月每日,无数的游人拍摄它、赞叹它,杜甫在夔州居住了一年又十一个月,他一天又一天眺望着,却始终没有登上山顶,只留下《白盐山》一诗:
卓立群峰外,蟠根积水边。他皆任厚地,尔独近高天。白榜千家邑,清秋万估船。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
从来没有人登上山顶吗?不,就在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前一天,他登上了山巅,还写下一首五言长古记咏其事。诗很长,后面还会全文讨论,就不引用了。诗题《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也很长,依照唐人的文言语法,这个长题应分为两段,前半说“我从夔州乘舟,将经由瞿塘峡东下”,后半说“出发前,我登上巫山最高峰,傍晚回到船上,作诗题壁”。
清晓登山
李白特别早起,因为他要在这一天登上巫山最高峰。
即将出峡的李白,座船停泊在夔州的瞿塘水驿。这里是白帝山和马岭、赤甲山环绕而成的环形水湾,水湾的南面有滟澦堆分隔了长江主流,因而水流平缓,经常有许多渔船连续多日在湾区作业。
因为是初春,水位很低,从江面到城上大约五十步,也就是七十米上下,一条长长的土阶从水岸向上修筑到城门脚。天色微微亮,城上的守军正在开启关门,云气不时从城上流过。李白缓缓的拾级而上。
夔州城建在马岭上,马岭如其名,就像马背横跨长江,连结白帝山与赤甲山。它的东西两面都是峭壁,顶部却很平坦,南北长约245米,东西最宽处约160米,正好作为夔州的城中心。城门的右前方有夔州都督府,督府的背后为白帝山,出督府东南270步便登上了山顶的白帝庙。李白进城之后,直接向左转,要从马岭东北的城门出去,往白盐山的登山口。
一面走,他一面观察高大的白盐山,它美丽的峰峦随着江流弯转,形成了幽隐的褶曲,一望不能看尽;在它尖耸的危崖底下,终年有着神秘的白云缭绕。当地人都说,楚襄王梦见巫山神女,就在这座山中;行驶江路的长年人,也惯常热心的为行客指点楚宫,然而这是真的吗?谁也没有真正看过楚宫,那怕是残迹也没有。可是,为何不相信呢?相信一段既浪漫又古老而且知名的传说,没有什么不好。李白《宿巫山下》诗,也说出了在夔州夜泊时对楚宫的神往:“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巫山下”就是“夔州城下”,这是唐人的惯用语。舟行瞿塘峡的李白,选用了“高丘”和“访古”,不就是出自《神女赋》中的“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吗?
遂步巫山巅
李白诗的步调是俊快的,就像《蜀道难》,他不耐烦慢慢的叙述,才没写几句,便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已经从太白山到了峨眉顶。这首诗也一样,第一段“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六句中,第四句就登上了巫山之巅。
知识渊博的读者可能早已听说,古代“巴国”和“荆巫”的分界就在白盐山的棱线上,长居夔州的杜甫最了解这一点,他的诗中一再交替使用楚蜀之名,特别是《夔州歌十绝句》的“蜀江楚峡混殊名”,和《暇日小园散病将种秋菜督勒耕牛兼书触目》的“秋耕蜀地湿,山雨近甚匀。……荆巫非苦寒,采撷接青春”,所写的都是同一段江面、同一片菜圃,却忽而称巴称蜀,忽而命楚命巫,便因为此地自古就是巴和楚的交界。认识了这一点,就可以了解李白为什么写“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他知道,巫山最高峰就位于巴国的最东尽头。
却顾失丹壑
李白是发现巫山绝顶之美的第一人,这首诗的主要十句都是写绝顶上的事,并非偶然:
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飞步凌绝顶,极目无纤烟。却顾失丹壑,仰观临青天。青天若可扪,银汉去安在。望云知苍梧,记水辨瀛海。
日边攀垂萝,说攀登处已经高近日边;霞外倚穹石,指山顶的结构是悬崖大石;飞步凌绝顶,是快步登上绝顶;极目无纤烟,空气澄彻,光影明净。接着,却顾失丹壑,“失”字有小视之意,“丹壑”指瞿塘峡,借用登泰山小天下的概念,指出自绝顶下视瞿塘,丹壑为之而小。“仰观临青天”三句,表示所在极高,天若可触,星河可到。这些描写都极真实,我曾经亲自登上此间的高崖,在临崖的危石尖端,测得位址为31?1'44.44"北,109?37'12.38"东,海拔1359米,宋人称此地为燕子坡。李白在诗里写的俯身看峡,仰首看天,乃至于望云而怀想苍梧,顺水而欲辨瀛海,在这里都可以一一模拟其身影。
绝顶石崖绝奇绝美,但可以周游之处不大,往返途远,李白要下山了。
周游孤光晚,历览幽意多。积雪照空谷,悲风鸣森柯。归途行欲曛,佳趣尚未歇。江寒早啼猿,松暝已吐月。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
“孤光”一词常用于月亮,此指太阳。从归途行欲曛可知,李白下山的方向是西行,所以面对夕阳。积雪照空谷与江寒早啼猿呼应,奉节在群山环抱之中,气候偏暖少雪,如果山顶的阴谷还有积雪,而且猿猴在傍晚就早早啼寒,季节应是冬末。暝,是天色渐暗还未真黑的时刻,也就是说,天色渐暗之际,松树顶上也出现了月亮。由于今夜是十五日,月亮仰角约七度以后,就可以看到月在松树梢上了,以李白当时使用的《唐开元大衍历》来说,正是昏刻结束、进入初更的时候。李白一行人踏着月色走下山径,进入浅滩状态的东瀼溪床时,已是平地,可以驰马,所以末句用了“挥策还孤舟”。
登山的条件
一座山为什么可登而且必须登,必然有其因素。白盐山作为可登之山,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就是瞿塘峡在夏秋高水位断航时期的替代驿路。
唐人戴叔伦最早写出这条驿路,见其《经巴东岭》:“巴山不可上,徒驭亦裴徊。旧栈歌难度,朝云湿未开。”他从宜昌上峡,因为夏季断航,乃从白盐山东面的大溪越岭到奉节县,诗题中的巴东岭就是白盐山。他先点出巴山虽高但不得不上,接着又指出途中有栈道,朝云句也用了神女典故,因而驿路性质和地名特徵都十分明确。
宋人范成大和王十朋都走过这条驿路。范成大是在淳熙2年(1175年)赴任成都路制置使途中为避江险而陆行,他于5月3日(1175年5月24日)自大溪登山,夜宿山上的古峰驿,次晨下山,午后抵瞿塘关。王十朋是夔州刺史,于南宋乾道3年(1167年)7月离任,因正逢长江险汛,乃越岭而行,他在古峰驿和送行的夔府同僚饮酒停宿,次日又迂道游览白盐山巅(燕子坡),才下山到大溪上船。
橘官杜甫的千古名篇
刘明华
奉节地处长江三峡西首的瞿塘峡畔,曾为历代州、府、郡治所,至今已有2330余年建制史。
因奉节是古代水路进出巴蜀的必经之地,多文人墨客来往于此,加上奉节位处三峡要冲,夔门形胜,大山大水在这里聚合成气势磅礴的迷人画卷,无数诗坛巨擘在这里吟咏长啸,挥洒翰墨,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据统计,历代诗人在奉节留下的传世诗篇达万余首,形成了一部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地域诗歌发展史。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诗化形态,让奉节以诗城名动文坛,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其中,李白在这里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名篇;杜甫在奉节近两年的时间里,写下400余首诗,占了他一生诗作的1/3,数量与水平都达到了杜诗的巅峰。
进入新时代,奉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决定依托“生态”和“人文”两大宝贝,着力把生态、资源、区位和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产业、发展的优势,倾力打造“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唱响了“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核心品牌。
杜甫一生做官不多。他做过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等,人们大多不知道,杜甫还在奉节做过近两年的橘官。
柑橘,本是南方的特产。大家最熟悉的杜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有批判权贵奢靡和贫富悬殊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朱门奢靡生活的内容之一,就是”霜橙压香橘”。在交通不便的唐朝,南方的橘柑,是北方不易品尝到的时鲜,只能是帝王和皇亲国戚才能享用到的贡品。张九龄在其著名的《感遇》诗中,也借橘的命运表达其怀才不遇的感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可见橘在唐朝时的珍贵。
而四川的橘,则是南方的代表。杜甫在成都、彭州、阆州期间,多有对橘的描写和赞美。如“丹橘露应尝”“秋日野亭千橘香”“黄知橘柚来”等。
公元765年5月,杜甫作出了他人生中的重要决定,离开飘泊数年的西南,回到北方。他从成都启程,沿长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忠州、云安,于766年暮春到达西南重镇夔州。入得夔州,只见“此邦千树橘”《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到了橘乡,生活岂能与橘无关!杜甫得到地方官柏茂琳的帮助,置地四十亩作果园,柑橘成林,还代管百顷公田。那公田颇有来历。史载,公孙述据守夔州,屯兵积粮,于水滨开垦稻田百顷,其稻米品质颇佳,为蜀中第一。公田收入用作诸官俸廪。以后改朝换代,公田性质未变。杜甫在夔州,享受着官员待遇。他在《将别巫峡,赠南卿兄瀼西果园四十亩》《甘园》《阻雨不得归瀼西甘林》《夔州歌十绝句》诗中,对橘园和公田都有记载。
这果园和公田管理,既是杜甫生活的来源,也得以亲身体验农民的艰辛和快乐。美名久闻的橘,不再是想像中的佳果,而是身临其间触手可及的珍爱了。“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瀼西草堂周边就是大片柑橘林,暮春时节,开门推窗,弥漫天地的橘香扑面而来。金秋时节,则是硕果累累,满目金黄。老身多病的杜甫不必亲自耕田犁地,但有暇之时,也会拄杖在田间地头走走,与农夫闲话桑麻,偶尔“耕稼学山村”,见证春种秋收的全过程。“丹橘黄甘此地无”,说的是他园中的柑橘,独冠夔州。收获时节,杜甫品尝甘甜的奉橘,进食清香的米饭时,也会暂时忘却现实社会的纷扰。
奉节人民珍惜伟大诗人在千年前与奉节柑橘的不解之缘,亲切地称杜甫为“橘官”。这是杜甫不多的官职中,最接地气的一个。
橘官的日子,平淡而充实。但杜甫的内心,却似三峡江水汹涌澎湃。他沿江而下,不是来旅游,更不是寻找安身之所。诗人在等待时机,在观察时局,他要择机而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这才是那个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国计民生的杜甫。在瀼西草堂期间,杜甫漫步在橘园里,行进在稻田埂,沉思在长江岸,攀登夔门两岸刺天的赤甲白盐,他思绪万千,关注着现实社会,思考着历史走向。个人几十载的宦海沉浮,大唐几百年的盛衰变迁,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他面对复杂的现实政治和深刻的社会危机深入思考,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命运进行深刻反思。杜甫关注和思考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政局困境: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盛世难再,颓势不减。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杜甫心系于此,心忧于是。形之笔墨,一系列艺术上炉火纯青、思想上深刻凝重的作品井喷式呈现。
在夔州近两年的时间里,杜甫在这里留下了430余首作品,占其传世诗作近三分之一,其中律诗数量多,质量高,是杜诗也是唐诗的最高成就。如初到夔州时的《白帝城最高楼》,感叹时代动荡不安,盛世已去,个人身世飘零,壮志难酬,其沉雄之气,令人回肠荡气。《夔州歌十绝句》,展示夔州风光,描写风土人情,是文人竹枝词的杰出代表;《秋兴八首》是杜甫最重要组诗,时代与个人的二重悲剧通过历史与现实,长安与夔州,繁华与凋敝等多重对比的手法得以深刻展示。对仗精工,文字精美,堪称杜甫组诗也是律诗中的极品。《咏怀古迹五首》怀念庾信、宋玉、刘备、诸葛亮、王昭君等重要历史人物,托古寓今,致敬壮志未酬的历史人物,表达的是深刻的理解和自伤。还有《壮游》《昔游》《八哀诗》《诸将五首》《又呈吴郎》……在这大批杰作中,更有后世誉为“旷世之作”“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重阳登高之作,既是杜甫抒写内心世界的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他留给奉节最珍贵的遗产。作为橘官,杜甫是衣食无忧的,但其忧国忧民情怀从未减退。杜甫深切关注的各种社会弊端,在夔州也无例外。夔州柑橘“三寸如黄金”,朝廷的“霜橙香橘”,正是此地所贡,但“邦人不足重”,因为民众迫于豪吏所侵,苦不堪言。夔州底层民众的生活更加艰辛:“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这就是诗人身边之事,眼中之景。夔州如此,王朝可见!季节的肃*和时代的衰微在此时此地是如此高度地吻合,富有象征意味,因而诗人的伤感也正是对一个王朝大厦将倾的悲悼。不尽长江,汹涌澎湃,与诗人家国情怀的执着与壮志未酬的悲愤在内心激荡起的波澜何其相似。无力回天的悲凉,在“万里百年”一联的对仗里得到尽情的表达,也给后人无限阐释的空间。多层意绪的递进,复杂心绪的难言,表现的就是一个伟大诗人“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的无尽忧患和哀伤。其博大的情怀,感动着世世代代的读者。
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离开了这座历史名城,并不是因为夔州山太高,水太急,雾太重,而是命运的指引。他将橘园送给朋友,公田转由官府安排他人管理,诗人开始了最后的追寻与求索。
今天,柑橘已是寻常百姓生活中的日常果品,大江南北,随处可见。奉节柑橘,因为诗圣的恩惠,橘农们的长期精心培育,在众多柑橘品种中一枝独秀,成为奉节的名片。杜甫在这里,写夔州,写社会,写人生,他的诗歌,已是中国诗歌的不朽经典;诗圣杜甫,早已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的世界文化名人。
橘与诗,是杜甫留给奉节的,也是留给世界的丰厚遗产。
这正是:诗城奉节,柑橘原乡。橘官杜甫,万古流芳!
奉节地名变化来由
赵贵林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
天上的朝霞把长江水映得一片火红,晨辉透过白帝城下永安宫的窗棂,洒在章武皇帝的木榻上。奄奄一息的刘备经过一整夜的昏昏沉沉,早上似乎有一点好转,他半靠半坐,抬头看了看榻前的人们,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千言万语,让他难以启齿。
自己一生折而不挠,创业建国,三年前登基时踌躇满志,却想不到关羽失荆州,亲征东吴,二十多万生机勃勃的将士,竟然大多丧身火海。退回白帝城时,仰望巍巍山川捶胸跺脚,仰天长啸:“竟然被陆逊挫败、侮辱,这难道不是天意么!”
想到反对伐吴的人还关在大牢里,回去如何面对满朝文武?真不愿再往西挪动一步,于是把白帝城下的鱼复县改为永安。在悲愤和萧瑟的秋风中病倒了。病卧床榻,感到自己的性命都不重要了,刚刚建立的帝国命运却让人心忧如焚。此次战役,国家元气大伤;太子年幼;有人已扯起反叛的旗号。蜀国真的完了?想到此,不禁潸然泪下。这些天来,盘算着身后的家事国事。把李严从成都召来,任为尚书令,最后又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这几天,与他交流了许多情况。最近几天,身体日益衰弱,给成都的太子刘禅写下遗诏: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看情形是不会痊愈了。人生五十岁便不称夭折,今吾已六十有余,当无复恨,因此倒不为自己担心,只以你们兄弟的将来为念。
听诸葛丞相说,你等器量甚大,进步很快,超过他的期望,如果真能如此,我又有何忧?希望你能更为努力些,切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切以求贤求德为目标,使臣民能对你完全心服。你的父亲一向德薄,不值得仿效。
希望你能多读书,特别是《汉书》及《礼记》一定要详读,闲暇时也要多研究《六韬》和《商君书》,可以增强智慧和意志力。听说诸葛丞相整理有《申子》、《韩子》、《管子》、《六韬》等书籍,宜多向他请教。
昨天下午,上气不接下气,感觉到死亡正在走近,自己确实要走了。一大早让人去请丞相,他还有几句肺腑之言要说。
“丞相来了”随着内侍的轻声告诉,诸葛亮走进来。他来到榻边,牵衽款款下跪:“陛下!”。
刘备微微抬起手招了招,示意诸葛亮走近。
刘备拉着诸葛亮的手,眼泪掉了下来:“我看来不行了。”
诸葛亮尽量控制住感情:“陛下放心,您会好起来的。”
刘备摇摇头,断断续续地说:“与丞相从相识到相知,好多年了。”
诸葛亮喃喃地说:“我跟随陛下,已经度过了十六个春秋。”刘备点点头,有气无力地说:“十六年,弹指一挥间。”
虽然十分吃力,但他还是撑起身子,说:“丞相,我走后,太子还小。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十倍,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一听,感觉天都要塌了下来,他一下跪在刘备面前,泪流满面地哭泣着说:“陛下言重了,臣怎敢不尽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榻前的庶子刘永、刘理两兄弟招招手,示意过来,对他俩说:“我走后,丞相就是你们的父亲了,快来,给丞相执父礼!”
刘永、刘理一面哭着一面朝着诸葛亮下拜参礼,诸葛亮连忙上前:“快起来,快起来。”
刘备看到诸葛亮去搀扶刘永和刘理,他嘴角露出笑意,闭上了眼睛……
刘备驾崩。群臣和嫔妃放声痛哭,永安宫沉浸在悲伤的旭日里。诸葛亮和李严忙着张罗后事,蜀汉王朝迎来新的一天。
此后,诸葛亮以他光明磊落的人格去实践着“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诺言,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三国志·先主传》中评价道:“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这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的最高典范。几百年后,为“旌武侯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大唐王朝在贞观年间把诸葛亮肩负起蜀国重任的鱼复县更名为奉节。
夔州博物馆
奉节人的情怀
王川平
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面对瞿塘峡口这一震心动魄的中国山水之门,这句诗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涌出胸际。然后是《水经注》《华阳国志》,甚至《山海经》等等,那些描绘瞿塘峡的美好诗文。天生奉节,天生瞿塘,配得上古人的尽情讴歌。
当然还有今天的无限吟诵和无限向往。
不过,在今人对瞿塘峡的吟唱中,我以为最富诗意的是那座面对峡口的,馆舍精良而谦虚的夔州博物馆。
奉节古称夔州,与更古老的夔子国有关,故而瞿塘峡口又称作夔门,瞿塘峡亦称夔峡。夔州博物馆,馆名古朴而典雅,溢出历史的沧桑感和自豪感,还有历史的纵深感。
进入展厅,“夔门天下雄”的主题迎面奔来,与参观者撞了满怀,那气势有如原生的瞿塘水奔腾翻滚,浩浩荡荡。其后内容依次为:山河浩荡·化育群生、初启鸿蒙·天堑难逾、诸侯竞地·巴楚交融、巴郡要隘·蜀汉东门、千年文脉·诗城巅峰、夔路风云·抗蒙壮歌、川鄂襟喉·峡区重邑、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红色星火·闪耀峡江。好一座博物馆,通过珍藏文物和展品,把奉节的山水人文、战火诗情呈现的淋漓尽致,奉节的美丽山水、壮丽历史和美妙文化丝丝入扣地铺展开来,叩动人心。
好一座博物馆!选址好,面对峡口,取山川与人文共存共荣意趣;建筑好,谦虚蹲伏着,不做作不张扬,中式建筑意象体现出对自然山川的景仰;主题好,馆名夔州博物馆,陈列主题“夔门天下雄”,天地人共享,山水人共同升华,山水人文共融。这座博物馆是一座祭典祖先的庙堂,一曲致敬壮丽山川的交响乐,一部歌颂天、地、人和谐共生的诗剧,一座面向未来催人奋力前行的能量供给站。这是奉节人献出的又一份情怀。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奉节县文旅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