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篇文章,或许会有一个表达主题思想的词,一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话,它犹如一个窗户,打开它,文本的内涵就能根据创作的需要照射到文章的各个部位;它仿佛一双眼睛,能看到文本主旨和意境。这个关键词句,便是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也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文眼可以从文章的标题中找,也可以从文章里面找,找到文眼,教学便事半功倍了。
关键词:感悟 文本 切入
解读文本,从何处切入安排教学设计,真的值得我们细细斟酌,正确巧妙的切入点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实效性。如果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那么教学伊始便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涵的*,教者就能以点带面的展开相关的教学实践,使文本的精华成为课堂的精华,成为课堂实践的重点,成为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从标题中找文眼
《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标题的意思为“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一篇文章的标题,又称为课题、题目、文题等。常言道: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为文眼”,“好题一半文”,这就足以证明文章标题的好坏对于决定一篇文章成败的作用,不容小视。文章作者为了取好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教学时,可以从题目上做足功夫,这样才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
苏教版教版四下《云雀的心愿》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有什么心愿?(生交流)
师:同学们有自己的心愿,小云雀也有心愿,(师板书“心愿”)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云雀的心愿》。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云雀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
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云雀的心愿,交流。
生;自学课文2——13自然段,想一想云雀为什么会产生去沙漠植树的心愿?
“心愿”这个文眼如一根引线,可以引领整篇文章,贯穿整个教学设计的思路。其实,如果细心琢磨,还会发现很多文本的标题有此作用。
如苏教版五上《艾滋病小斗士》,一个“斗”字,让学生眼前一下出现了一个勇于斗争的人,如何与艾滋病“斗”呢?一下就进入了文章的主线。还有《黄山奇松》的“奇”,《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拒收”,《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励志”等,都可以如此展开设计。
标题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内容和情感的核心。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课文标题,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仔细揣摩标题,充分发掘标题作用,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通过剖析标题来统领教学设计。
二、从文本中找文眼,直抵文本内核
有的课文,某一个关键词足以牵动全文、沟通文脉,这个关键词便是“文眼”。抓住文眼切入文本,直抵文本内核,使课堂教学线索简明,过程简化。
例如苏教版五上《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教学片段: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了哪些画面?
生:粗知词意,想象画面
师:你能给这幅图取个名字吗?就叫( )图?(板书:翁媪聊天图、小儿剥莲图……)
师:这一幅幅画面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村居图。一天,词人出门散步,来到这个村子,听到一些声音,循声而去,原来是……(翁媪在聊天)
师:你从哪儿看出翁媪在聊天?抓重点词 “吴音” 、“相媚好”感悟文本。
师:聊些什么呢?当然,与他们的三个孩子也有很大的关系。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
师:出示合作要求
- 读:自读词。
- 想:翁媪会聊些什么?
- 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 村子?
生:合作学习
生:交流感悟
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老伴,你瞧,咱们的( ),( )!”
(生交流,师随机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文本)
1、村景美:低小、青青
2、大二勤劳:锄
3、中儿手巧:织
4、小儿顽皮:无赖、卧
5、回读全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子?这样的村子让人居住得( )?
【过渡语:是啊,住在这和美的村居里的翁媪也觉得太幸福了,喝了一杯又一杯,不知不觉…….(醉了)】
6、悟“醉”
(1)这里的醉仅仅指酒醉吗?(陶醉)谈谈你的理解。
(2)和美的村居中,还有谁“醉”?
(3)我们读书的时候,谁“醉”?
(4)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让后面的老师也“醉“吗?
初读词时,梳理出词主要描写了五幅画面:一是村景图,二是翁媪聊天图,三是大儿锄豆图,四是中儿织笼图,五是小儿剥莲图。教师抓住翁媪聊天图中的文眼“吴音”、“相媚好”让学生联系这首词的内容思考:用家常话亲热地聊些什么呢?学生就能想到,翁媪会聊:村景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织笼图、小儿剥莲图。这样一来,这首词的内容就由一幅幅单独的小画面形成了一幅整体的大画面,而且结构也清晰明了。
又如《老人与海鸥》一课,如果用一个词来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关系,可用文中的哪个词?学生经过默读思考,找到了第13自然段“亲人”一词,这便是文本的文眼。那么,就可以围绕“亲人”设计以下教学思路:一抓“亲人”,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二抓“亲人”,通过揣摩老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三抓“亲人”,通过揣摩海鸥动作的描写以及采用的拟人、比喻、想象等表现手法,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四抓“亲人”, 深化学生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又如人教版六上《25、伯牙绝弦》,初读课文把握了文言文的停顿和大意后,就可引导学生找出文眼:文章读了这么多遍,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学生思考后很快就找出了“知音”。接着便可围绕“知音”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解读高山流水得知音的大喜,接着感悟相遇相知乐融融的大快,最后涵咏文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感悟摔断瑶琴凤尾寒的大痛。
如上所述,文眼在文本中出现了仅一次,在高年段的课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篇章。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的“了不起“,《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等。紧紧扣住关键词句的教学,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也能顺理成章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文章的思想所在。
解读文本,要准确地找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并不容易,它需要老师有深刻的理解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情,灵活机动地确定其教学程序,引领学生找到关键词句,通过其窥见全局,学生的语文能力便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当然,切入文本的方式绝不仅限于此,任何一个文本拿到手后,我们必须进行认真的研读,选择适当的切入方式,方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直达文本的深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