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逐句解释:季氏要去泰山祭祀,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季氏旅于泰山
旅:祭祀,以打猎为名的祭祀。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祭祀名山大川。
季氏:鲁国三桓之一,实际掌权者。
季氏以打猎为名要去泰山祭祀。
子谓冉有曰
冉有:名求,字子有,孔子的学生。当时是季氏家族的家臣。
孔子对冉有说。
女弗能救与?
弗: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救:有止的意,救他不要陷于不义。
你不能劝阻他,不要做那种不符合礼仪的事吗?
对曰:“不能。”
冉有说,不能。劝了,不管用。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林放:上一章问礼之本的人。
孔子说:“哎呀,难道泰山神灵还不如林放懂礼吗?”。言下之意,季氏僭越之事一定会受到惩戒。
心得总结:本章,孔子继续对季孙氏的僭越行径进行批评。季孙氏作为诸侯国的大夫,竟然擅用天子和诸侯的礼仪,去泰山祭祀。这是明目张胆地造反啊。冉有作为家臣,劝诫无效。孔子只得感叹季孙氏的行为不会受到泰山之神的护佑。
在封建社会,权力代表一切。臣子僭越、造反之事时有发生,为了权力和利益,人们相互践踏,哪顾得上什么尊卑有序、纲常礼节。孔子对于季孙氏僭越的行为感到愤慨,但又无可奈何,毕竟掌权者是季孙氏。权力和利益会吞噬一个人的灵魂,为了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有的人会目无法纪、不择手段。季孙氏就是这样。然而,这种人会赢得一时,而无法赢得一世,其最后的下场往往也会惨淡无比。
从这一章里面我们知道,一个人利用强权践踏礼法、谋求私欲,是不会受到认可的。即便这种行径能一时得逞,但在人们的心里,那种不义的行径也会被人们所不齿。
现代社会,对于经商、交友而言,我们提倡诚信和义气,这与孔子提倡的礼法是一个意思。即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有人逾越了社会公共规范,背叛了诚信和义气,那最终还是要偿还的。
附图:关注我[心],每天分享《论语》和《道德经》,实事求是,以现代社会视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