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高度集权时代,在古代的封建王朝达到了巅峰,而且那一时期的文字狱盛行,无数的人文人卷入其中,我们熟知的《红楼梦》就是一个例子,其实里面之所以会写得那么隐晦,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那就是由于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意图,可又畏畏缩缩,才导致现在这部小说里面一些情节,让人难以理解。除了文字狱之外,还有就是完全封闭,总之清朝的问题很多,也表现在各个方面,最终才造就了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
由于高度的集权,再加上各地风气不好,一些清官想要干实事,也不可能放开手脚,譬如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他就由于得罪了上司被罢官。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作为潍县的父母官郑板桥可谓是忧心如焚,于是请示上司赈灾,这原本是很正常也很合理的一件事情,但是却由此得罪了上司,还被罢了官职,只好离开潍县回到江南的故乡,这件事情对他打击也是很大,临走时写下的这首《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也是很感人。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得出来,郑板桥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清官,真正心系天下,同情底层的老百姓,当地大旱对于任何一个有作为的人来说,那都应该如此,可是郑板桥的上司却出于各种考虑并没有听从这样的建议,最终也让郑板桥丢掉了官职,而他在离别时也是很气愤,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整首诗非常有个性,写得也是很真诚,读来让人赞叹不已。
郑板桥原名郑燮,清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之一,公元1693年生于江苏兴化,不过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居住在扬州,晚年以卖画为生,他的画比较单一,主要以竹子、菊花、兰花、石、松树等等为主,其中竹子画得最好,成就也最为突出,他的竹子苍劲有力,画得活灵活现,表达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品格,深受世人的喜爱。
那整首诗非常的有个性,也可以看出郑板桥当时很气愤,作为担任一方的父母官,他时刻想着普通的老百姓,想要为他们多办实事,可是他的做事与别人格格不入,自然就遭受到了别人的排挤和打压,这也是清朝的一大特色,一个人太有本事了,或者说敢于说真话,那都是会被人嫉妒,郑板桥正是由于敢说真话,也是真心想为老百姓谋福,但是他的这种行为不是主流,无法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中去,自然不受待见。
第一二句就写得很感人,同时也非常的洒脱,我现在决定抛弃这头上的乌纱帽,不愿意再做官了,回家之时我两袖清风,可谓是一贫如洗,身上根本就没有钱,可是我有一颗纯真的心。第三四句则又是表达了诗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也就使得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我离开的时候离一棵竹子,而这种植物也是我最喜欢的,竹子在秋风中可以在江边当作渔杆。
郑板桥离开时内心是很悲愤,可是又无可奈何,毕竟他的话没有人听,所要做的事也无法实现,最后只能是选择离开,去过一种平淡如水的生活,既然无法心系天下,为普通的老百姓去做更多的实事,那么就离开是非之地,坚守最初的信仰,去过一种隐居式的生活。这也是古代很多知识分子,最真实的写照,而且对于郑板桥来说,他的这种选择既无奈,又感动很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