晷仪示意图(图源网络)
《周髀算经》大家都听过吧,学勾股定理的时候老师讲过。其实,《周髀算经》就是天文观测书,并且详细记录了二十四节气时,用这样的晷仪测到的“晷长”,具体数据如下:
- 夏至:一尺六寸
-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 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
-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 冬至:丈三尺五寸
-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 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 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 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 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实际上,把二十四节气测得的晷仪测得的长度描在圆周上,就可以得到太极图。
晷仪实测太极阴阳图(图源网络)
我们认为,夸父逐日的目的,就是为了测量这些日影。
(三)
既然是测量日影,那么在一个地方测不就可以了吗?干嘛追着太阳测呢?
大家注意看,在《周髀算经》的记载中,夏至日的晷长为多少呢?对,是一尺六寸。但是大家看上面那个标准的太极图(见上图),夏至日的影长是多少呢?
对!是零,没有影长。
结合高中地理知识,我们知道,在夏至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只有在北回归线上的正午测量,才可以得到“0”这个影长,其余地方都不行。
而且,越往北走,夏至日的影长越长。
也就是说,就夏至日这一天的影长来看,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北回归线为零,越往北走,越长。
那么,最长的地方是在哪里呢?那就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对!是在北极点。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夸父逐日”的故事里,有“饮于河渭”或“赴饮河渭”的记载,这里的“河渭”指的就是河水和渭水,也就是黄河和渭河,基本在我国的甘肃-陕西-河南一带。
河渭地区(图源网络)
而北回归线在哪里呢?
大约在北纬23.5度左右,就是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台湾一线。在我国的广西、广东省很多地区,都有北回归线标志塔。
北回归线示意(图源网络)
也就是说,夸父族人居住的地区,不是北回归线地区,当然,也不是北极点地区。
既然如此,夸父族人应该会有寻找夏至日影长极值点(最短或最长)的冲动,或者说,想看看其他地方是什么样的。
这个想法,就很符合逻辑。
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夸父逐日的目的,其实就是一次跨地区的日影测量科考活动。
根据中原文化和河水渭水的描述,我们推测,夸父族人当时发现了不同地点测得的夏至日最短影长不同,为了找到这个时点的最短影长(也就是0)和最长影长(某个值),夸父开始了一次跨地区的日影测量科考活动。要么向南,寻找最短的影长;要么向北,寻找最长的影长。
这就是“夸父逐日”的意思,这才符合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和人类探索大自然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