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情实有情:时局动荡,为之奈何
嵇康用这样刚直的语言和辛辣的用典表明了自己和山巨源绝交的决心,说白了就是:你不配和我交朋友。
然而,谁又想得到,在绝交的背后,是多少的无奈和对朋友多少的情谊。想必,如果在今天,嵇康也要抚额苦笑,叹一句:“为之奈何。”
朝代更迭之时正是最混乱的时候,曾经的道路正在消失,未来却还是一片迷茫。在竹林七贤活跃的时期正是魏晋之交,曹魏势力和司马氏势力开始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经历了复杂斗争后,曹魏终于落于司马氏之下,日渐苍衰。此时,山涛(也就是山巨源)投靠了司马氏为官。既然形势已然分明,这条路是唯一能保全自己的道路。
山涛作为嵇康的好友,不愿意自己的朋友因为站队失误,而命丧黄泉。他不用担心阮籍,阮籍性格比嵇康圆滑,常以醉酒搪塞为难之事,比如司马懿想和阮籍联姻,他竟然大醉了60天,最后让这件事不了了之了。这种时候多了,大家也就觉得阮籍是个贪酒好乐的闲散人,自然也就迂回地躲避了风险。
只有嵇康让他担心,嵇康脾气刚直,一句软话都不说,如此下去,可如何是好?也许,自己能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嵇康进入司马氏的集团,洗脱亲魏的嫌疑。
作为至交,嵇康能不知道山巨源的用心吗?但是他没有办法。一方面嵇康是魏国人,本身就有感情。第二方面,古人讲究“名正言顺”,魏朝是通过禅让的方式取得了大汉江山,是统治的正统。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嵇康是曹魏的亲戚,他的妻子是曹魏沛穆王曹纬的女儿,也就是说嵇康是曹操的曾孙女婿。这样的关系,投了司马氏就能打消他们的疑心,能够全身而退吗?
自己已经别无选择,干脆写上这样一封绝交书,一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二来和山巨源彻底撇清关系,以免连累这位好友:断不能因为我的关系,就让我那朋友被人嫌疑猜忌。
作为魏晋名士的嵇康,一直以来都严格地筛选自己的好友,山巨源的品性和秉性,他能够不知道吗?他知道山巨源谦和温良、与人为善,不像自己那么刚直,也不像阮籍那样狂放,是合格的朋友和知己。用如此凶恶的语言来和朋友绝交,实在是不得已啊。
嵇康托孤:“巨源在,汝不孤矣!”
作为魏晋风度的代表,嵇康在后人的心目中的形象是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是不会被凡尘俗世所困扰的,更不会为了家庭琐事、儿女情长而烦忧。但是嵇康也是一个人,是和所有人都一样的人,有着人的情感和牵绊。
嵇康有一双儿女,他被*时,年39,儿子10岁,女儿12岁。在得知即将赴死的消息后,他饱含热泪写下了《诫子书》,拉拉杂杂地嘱咐儿女们如何在乱世中保身,堪称是事无巨细,就像全天下所有的父母那样的“唠叨”。《诫子书》中那个圆融稳妥、反复叮咛的嵇康与历史上的形象是那样格格不入,不过,这体现的不正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对儿女们深深的爱意吗?
人之将死,儿女尚幼,只有托付给妥帖亲近之人自己才能放心地闭上眼睛。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嵇康将心爱的孩子托付给了最意外的人——山巨源。他在临刑前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意思就是:“有山巨源在,你就不会孤独了。”
山巨源没有辜负嵇康的托付,他对嵇绍视如己出,在嵇绍长大后,他又顶着压力举荐其为秘书丞,全心全意地帮助着好友的儿子。想必见此情境,嵇康定然会心下抚慰,也许他会说——我并非有意要骂你啊,我的儿子就只能托付给你这样的老朋友了。
人之所为人,多在一个“情”字。以往,世人以为的嵇康潇洒倜傥、肃肃如风,如同天外飞仙一样存在,而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他忽地降下凡间,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隐忍的朋友。
作者:景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