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喝断灞陵桥,张飞喝断当阳桥吓死的是谁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04:41:48

一、作家介绍

张飞喝断灞陵桥,张飞喝断当阳桥吓死的是谁(1)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1912年中学毕业后,因家境清贫即开始当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五四运动前参加了李大钊、鲁迅支持的新潮社。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并与朱自清等人创办了中国新文坛上第一个诗刊《诗》。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作品,出版了童话集《稻草人》以及小说集《隔膜》《火灾》等。

1923年,叶圣陶进入商务印书馆,开始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并主编《小说月报》等杂志,同时继续文学创作,发表了长篇小说《倪焕之》和大量短篇小说。1930年,他转入开明书店。他主办的《中学生》杂志,是三四十年代最受青年学生欢迎的读物,在社会上有广泛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抗战期间,他内迁四川,先在中学、大学执教,后继续主持开明书店编辑工作,同时写下了不少散文小说诗词,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悲惨生活,歌颂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不屈的普通群众。在四川他还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抗敌后援会”,支援抗日前线的将士。

抗战胜利后,他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压制民主、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1946年,叶圣陶回到上海后,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他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还担任了上海市小学教师联合进修会和中学教育研究会的顾问。他编辑杂志、撰写文章、发表演讲,揭露和抨击当局内战、独裁、卖国的罪行,呼吁文化界教育界同仁“要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广大的人民,为同一目标而斗争”,“汇为巨力致民主”,“转移风气,挽回世运”,开创“为万世开太平”的局面。(作家生平给我们的启示:小学文化也可以成大文豪。虽然没有赢在起跑线上,却赢在了文学史册上。零基础学员,找对老师,赢在人生最美的段落)

二、原文讲解赏析

《说书》(普通标题,却有吸引力)

叶圣陶

 因为我是苏州人,望道先生要我谈谈苏州的说书。我从七八岁的时候起,私塾里放了学,常常跟着父亲去“听书”。到十三岁进了学校才间断,这几年间听的“书”真不少。“小书”如《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如《三国志》《水浒》《英烈》《金台传》,都不止听一遍,最多的听到三遍四遍。但是现在差不多忘记干净了,不要说“书”里的情节,就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姓名也说不齐全了。(童年文学熏陶的能量,一个时代的记录,即将消亡的文化标本。开门见山)

  “小书”说的是才子佳人,“大书”说的是历史故事跟江湖好汉,这是大概的区别。“小书”在表白里夹着唱词,唱的时候说书人弹着三弦;如果是双档(两个人登台),另外一个就弹琵琶或者打铜丝琴。“大书”没有唱词,完全是表白。说“大书”的那把黑纸扇比较说“小书”的更为有用,几乎是一切“道具”的代替品,诸葛不离手的鹅毛扇,赵子龙手里的长枪,李逵手里的板斧,胡大海手托的千斤石,都是那把黑纸扇。(听说书,也是有学问的。会听,听门道;不会听,听热闹。“三弦儿”即将失传的乐器。这一段,讲刀具的重要性。乐器、扇子。)

 说“小书”的唱唱词据说是依“中州韵”的,实际上十之八九是方音,往往ㄅㄥ(迸兵拼音bèng bīng)不分,“真”“庚”同韵。唱的调子有两派:一派叫“马调”,一派叫“俞调”。“马调”质朴,“俞调”婉转。“马调”容易听清楚,“俞调”抑扬太多,唱得不好,把字音变了,就听不明白。“俞调”又比较是女性的,说书的如果是中年以上的人,勉强逼紧了喉咙,发出撕裂似的声音来,真叫人坐立不安,浑身肉麻。(说书艺术的风格流派)

  “小书”要说得细腻。《珍珠塔》里的陈翠娥见母亲势利,冷待远道来访的穷表弟方卿,私自把珍珠塔当作干点心送走了他。后来忽听得方卿来了,是个唱“道情”的穷道士打扮,要求见她。她料知其中必有蹊跷,下楼去见他呢还是不见他,踌躇再四,于是下了几级楼梯就回上去,上去了又走下几级来,这样上上下下有好多回,一回有一回的想头。这段情节在名手有好几天可以说。其时听众都异常兴奋,彼此猜测,有的说“今天陈小姐总该下楼梯了”,有的说“我看明天还得回上去呢”。(详写与略写,说书要留悬念、卖关子。第一句是总领句。)

  “大书”比较“小书”尤其着重表演。说书人坐在椅子上,前面是一张半桌,偶然站起来,也不很容易回旋,可是像演员上了戏台一样,交战,打擂台,都要把双方的姿态做给人家看。据内行家的意见,这些动作要做得沉着老到,一丝不乱,才是真功夫。说到这等情节自然很吃力,所以这等情节也就是“大书”的关子。譬如听《水浒》,前十天半个月就传说“明天该是景阳冈打虎了”,但是过了十天半个月,还只说到武松醉醺醺跑上冈子去。(说书艺术,像电视连续剧,3集就能讲完的故事,硬拉长到30集。说大书,是武侠小说的爹)

  说“大书”的又有一声“咆[ páo ]头”,算是了不得的“力作”。那是非常之长的喊叫,舌头打着滚,声音从阔大转到尖锐,又从尖锐转到奔放,有本领的喊起来,大概占到一两分钟的时间:算是勇夫发威时候的吼声。张飞喝断灞陵桥就是这么一声“咆头。”听众听到了“咆头”,散出书场来还觉得津津有味。(说书的特色)

  无论“小书”和“大书”,说起来都有“表”跟“白”的分别。“表”是用说书人的口气叙述;“白”是说书人说书中人的话。所以“表”的部分只是说书人自己的声口,而“白”的部分必须起角色,生旦净丑,男女老少,各如书中人的身份。起角色的时候,大概贴旦丑角之类仍用苏白,正角色就得说“中州韵”,那就是“苏州人说官活”了。(涨知识:表白的区别。)

  说书并不专说书中的事,往往在可以旁生枝节的地方加入许多“穿插”。“穿插”的来源无非《笑林广记》之类,能够自出心裁的编排一两个“穿插”的当然是能手了。关于性的笑话最受听众欢迎,所以这类“穿插”差不多每回可以听到。最后的警句说了出来之后,满场听众个个哈哈大笑,一时合不拢嘴来。(作文有“文眼”,说书有警句。“黄段子”是民间性教育的教材)

  书场设在茶馆里。除了苏州城里,各乡镇的茶馆也有书场。也不止苏州一地,大概整个吴方言区域全是这批说书人的说教地。直到如今还是如此。听众是士绅以及商人,以及小部分的工人农民。从前女人不上茶馆听书,现在可不同了。听书的人在书场里欣赏说书人的艺术,同时得到种种的人生经验:公子小姐的恋爱方式,何用式的阴谋诡计,君师主义的社会观,因果报应的伦理观,江湖好汉的大块分金,大碗吃肉,超自然力的宰制人间,无法抵抗……也说不尽这许多,总之,那些人生经验是非现代的。(茶馆,是说书的舞台,是有故事的地方。说书,就是在讲人生体验)

  现在,书场又设到无线电播音室里去了。听众不用上茶馆只要旋转那“开关”,就可以听到叮叮咚咚的弦索声或者海瑞、华太师等人的一声长嗽。非现代的人生经验利用了现代的利器来传播,这真是时代的讽刺。(时代的变迁,感慨)

  刊于《太白》1卷2期(1934年10月5日),署名圣陶;1981年11月5日修改。

三、主题情怀

通过对故乡、对童年“说书”文化的讲述,说明了在时代的变迁中需要文化的传承和与时俱进,表达了绵绵不绝的乡思乡情,“爱故乡、爱生命、爱整个丰厚的社会人生”的情怀。

四、艺术特色

1.精心选材

写自己最熟悉的故事,记录时代变迁的故事。

2.结构美学

每一段集中写一个重点。每一段的第一句往往是核心提示,叫“总领句”。

3.个性语言

叙述有自己的风格,引人入胜体现了语言的魅力。

五、相关阅读欣赏

《牵牛花》

叶圣陶

  手种牵牛花,接连有三四年了。水门汀(水门汀,读音是shuǐ mén tīng,汉语词语,意思是水泥,有时也指混凝土)地没法下种,种在十来个瓦盆里。泥是今年又明年反复用着的,无从取得新的泥来加入,曾与铁路轨道旁种地的那个北方人商量,愿出钱向他买一点儿,他不肯。

  从城隍庙的花店里买了一包过磷酸骨粉,搀和在每一盆泥里,这算代替了新泥。

  瓦盆排列在墙脚,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这是今年的新计划,往年是把瓦盆摆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这样,藤蔓很容易爬到了墙头;随后长出来的互相纠缠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来,但末梢的嫩条便又蛇头一般仰起,向上伸,与别组的嫩条纠缠,待不胜重量时重演那老把戏;因此墙头往往堆积着繁密的叶和花,与墙腰的部分不相称。今年从墙脚爬起,沿墙多了三尺光景的路程,或者会好一点儿;而且,这就将有一垛完全是叶和花的墙。

  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据几年来的经验,知道起头的一批花蕾是开不出来的;到后来发育更见旺盛,新的叶蔓比近根部的肥大,那时的花蕾才开得成。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又格外厚,仿佛丝绒剪成的。这自然是过磷酸骨粉的功效。他日花开,可以推知将比往年的盛大。

  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种了这小东西,庭中就成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毕回来,不觉总要在那里小立一会儿。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一两张长满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大一粒嫩头。有时认着墙上斑剥痕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里吧;但出乎意外,明晨竟爬到了斑剥痕之上;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之力”不可得见;在这样小立静观的当儿,却默契了“生之力”了。渐渐地,浑忘意想,复何言说,只呆对着这一墙绿叶。

  即使没有花,兴趣未尝短少;何况他日花开,将比往年盛大呢。

  刊于《北斗》创刊号(1931年9月20日),署名叶圣陶;1981年11月18日修改。

六、写作知识

叶圣陶谈写作(一)写作,从好好说话练起

《怎样写作》里有这样一句话“语体文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我理解的意思是,写出来的文章要和说话一样,自然亲切,不矫揉造作,让读者读起来仿佛在和作者沟通。

反过来,要想写好文章,达到那种境界,就必须会说话、说好话。我们在日常沟通中,随时要加强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标准。那么“好好说话”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一、观点明确。沟通的目标明确,表达时重点突出,思路清晰。首先,明确目标时良好沟通的前提,否则表达能力再强,使用的词汇再精准,都会失去沟通的意义。其次,在说话时,一定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内容,明确观点和立场,让对方能够清晰接收到。

二、逻辑清晰。逻辑是为表达观点服务的。通常采用讲道理、摆事实等方式,过程中要做到符合逻辑,前后一致,没有矛盾。引用的案例、数据要始终围绕观点,无关的内容尽可能少说,避免对中心观点产生干扰或起到负面作用。此外,如果表达的内容比较多,尽可能让内容展现出层次和次序,易于对方理解。

三、表达完整。在口语表达中,由于经常省略一些代词或者连接词,很容易产生歧义。因此,表达过程尽量让句子的结构完整,包括基本的主、谓、宾,在描述一件事情时,要涵盖“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发展、结局”的六要素。此外,正确使用连接词,清晰表述句子之间的关系,使表达显得更加严谨,让听众更容易理解。

四、用词准确。表达中用词准确也非常关键,尽量用实词,少用虚词,在使用形容词的时候尽可能贴切,避免错误。

写和说都是语言的应用,都是表达思想。如果平时说话完整有条理,思路清晰,久而久之,写作也会变成一件很轻松的事情,而不再是一种负担。如果每天的日常表达都能到上述几点标准,那么“出口成章”也就水到渠成了。此外,把说话当做写作去认真对待,每天就会增加很多的锻炼机会,刻意练习会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

七、作业

1.《说书》是谁的作品

2.以《看戏》为题仿写一篇散文

3.自命题写一篇散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