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这个有趣的问题: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何不改为“两岸”?两岸是无穷数,这么改怎么样?
前言
首先,我们先忘记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只论诗不论人。
两个改为两岸,平仄没有问题,对仗也没有问题(当然,七绝也可以不对仗)。
所以,从七绝的格律来说,用两岸当然可以。不过,两岸和两个在意境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先把两首诗对比一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岸】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黄鹂自古少
题主也说了,两岸是无穷数,可见两岸多,两个少。我们先看看”少“的故事。
明朝冯梦龙《古今笑史》中,讲了一个笑话:
熊眉愚与江菉萝同官棘寺,一日江曰;“此中不乏佳树,惜黄鹂甚少。”熊曰:“黄鹂自古少也。”江问:“何以见之?”熊曰:“杜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那得多?”
某日,两个人在棘寺(九卿官署)上班时闲聊。江菉萝说这里桂树真不少,可惜黄鹂鸟太少。熊眉愚告诉他,黄鹂鸟自古以来就少呀。江菉萝很奇怪:有何根据,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熊眉愚说,因为杜甫作诗说过,两个黄鹂鸣翠柳 ,当然不多喽。
这个故事虽然是开玩笑,不过说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两个”有数量少的意思。
那么诗中的数量多好,还是少好呢?
二、昨夜一枝开 与 猿声啼不住
1、少
喜欢诗词的朋友可能都是到一字诗的故事。唐朝诗僧齐已有一首咏早梅的诗,被郑谷指出了问题: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 。(《五代史补》〕
郑谷的诗题目为早梅,所以梅花开得越少,越有“早”的意思。因此郑谷建议把“昨夜数枝开”改成了“昨夜一枝开”。于是齐已拜郑谷为一字师。
2、多
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声啼不住,也是有出处的,来自于南朝宋的盛弘之《荆州记》: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里用了两岸,而不是两个。
如果是两【个】猿声啼不住,可以吗?从格律上来说一点问题也没有。
可以看出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其中”久绝“,其实有”少“和“孤寂”的感觉,因为少,所以声音会最终消失。
但是李白的”两岸猿声“,有哀转”不“绝之意。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用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讲述了什么是”衬垫“。
在经久不绝的猿声中,李白的小舟如风一般飞快。
假如用是两【个】猿声啼不住,就没有“多”的意思了,小舟千里御风而下,也不可能有两只猿猴跟着叫了一路(画面中突然出现了好莱坞电影金刚的形象)。
杜甫有一首《夜归》,写的就是猿声的少:
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
可以看出来,杜甫很喜欢用”个“这个字。《杜工部草堂诗话》中记载:
黄常明《诗话》:数物以“个”......甚近鄙俗,独杜屡用。“峡口惊猿闻一个”……“却绕井边添个个”……盖篇中大概奇特,可以映带者也。
映带,相互映衬的意思。“个”,在唐朝是个俗语。
三、杜甫的黄鹂,多好还是少好
昨夜一枝开,是少好,两岸猿声啼不住,是多好。那么杜甫的黄鹂鸣翠柳是多好还是少好呢?
1、 两岸或者两个都可以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杜甫听见的黄鹂到底多还是少我们不知道,从齐已和李白的诗中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一点。一枝梅还是数枝梅,不在于前村深雪里到底有几枝,在于诗人得一支笔怎么写。
诗歌并不是论文或者新闻,不讲究100%的真实性。
修辞中有积极和消极修辞两大类。诗词大多都是积极修辞,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千尺、万重山都是积极修辞中的夸张手法。
也就是说,杜甫作诗的时候,无论窗外是两岸到处都是黄鹂在鸣叫,还是只有窗前柳枝上两只黄鹂在鸣叫,都无碍于诗人用两岸或者两个。
2、多与少,远和近
首先有多与少的区别,其次还有远和近的区别。
好不好,要放入整首诗中来比较,看看两岸合适,还是两个合适:
两【?】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近景:不远处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
为什么是近景呢?不近的话,诗人是分辨不出”两“只黄鹂的。同样,作者也能通过细节描述,传达给读者近景的信息。
第二句 :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远景;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还是远景。但是第四句又把视线拉回来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从窗外看到远处西岭的雪,但是门外停泊的船,是万里归来而不是远隔万里的船。
诗人的视线由近到高、远,然后又回到中景: 门泊东吴万里船。
可见,两个,不但传达了少的意思,还传达了近的意思。
两【岸】黄鹂鸣翠柳,不但有多和密的意思,而且有远的意思,第1和第2、3句都是远景,不是不可,只是相对少了些变化。同时,因为两”岸“的远和多,缺少了两【个】具备的“细节”特色, 又少了些变化。
结束语
古人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苏轼评价王维时,又说过八个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歌的写景如同绘画,要注意景物远近、高低、大小、疏密的配合与变化。
因此,在杜甫这首诗中,两个黄鹂比两岸黄鹂要好一些。
@老街味道
羽扇纶巾是指谁?
观宋填词117
观宋填词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