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有这样的《千字文》注释与今译: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其解释如下:
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天空中。
其注释如下:
盈:月光圆满。昃,太阳西斜。宿,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将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
这样的注音、解释(相当于语意的今译)和注释,从表面上看,教给小学生,也没有什么大的错误。但从一个严谨的学者的角度看,就有不少问题。如:
“天地玄黄”这一句,把“玄”解释为青黑色,就不太准确。
《说文解字》: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覆之也。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汉语大字典》把“玄”字的第一义解释为:赤黑色。并根据古代典籍以及历代学者的研究,确定为:黑而有赤色。在这个基本意义的基础上,又泛指黑色。都没有提到青色,所以解释为青黑色,是不准确的。
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青”与“玄”,是分得非常清楚的,不能混淆。
《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在这个意义上,“青”一般解释为绿色,即春季植物叶子的绿色,或深绿色。在与《说文解字》时代不远的《尔雅》和《释名》中都是这样解释的:《尔雅》:“青谓之葱”。今天还在使用“青葱”这个词。《释名》:“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解释为深绿色,如汉代的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河畔草,证明汉代人是用青表示草的颜色,即绿色。基于这个意思,所以有踏青、青黄不接的说法。荀子说:青出之于蓝而胜蓝,实际上也是指深绿色,与蓝色不一样。
在古人的文化观念中,东方青龙,为青色,北方玄武,为玄色,即黑色。可知青与黑差别很大。
所以要解释“天玄地黄”的“玄”,正确的意思应该是黑而有赤色,而不是青黑色。
为什么要把天的颜色说成“玄”呢?因为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天的颜色不是黑而有赤色的,而是蓝天,即蓝色的,应该与“青”相近。但是古人说的“天玄”,其根据是中国古代文化系统中的基本观念,而不是现代人对天的颜色的理解。
《释名》:“天,又谓之玄。”《周易文言传》:“天玄而地黄”。古人观念中,天之色就是“玄”,所以汉代人解释《楚辞》时说:“玄,天也。”东汉科学家张衡在《东京赋》里说:“祈福乎上玄,”根据后来学者的注释,“上玄”就是上天。到唐代还是这样的观念,如韩愈《杂说》:“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玄间”就是天空中。
联系《说文解字》对“玄”的解释:“玄,幽远也。”进一步思考,就会理解为什么古人说天即玄,玄即天,“玄”实际是指天对人来说,是一种幽远的存在,而不是指它的颜色。“幽”表示不明朗,看不透。远,表示遥不可及。合在一起,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所以用“玄”来代表天的用意所在。《说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颠表示最高处,而且是“至高无上”的高,所以用“幽远”来说这种高。这是古人关于天的观念。
在这个意义上,又引申出了远、深、奥、妙、虚的意思。凡是不能一眼看出其根底、其全部内涵的东西,都可以称为“玄”。而“天”就是这种东西最典型的代表。所以古人用“玄”称“天”。
地,《说文解字》:“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
黄,《说文解字》:“地之色也。”
人立于地上,对地的感觉与对天的感觉不一样,离地近,则以黄土的颜色代表地。万物陈列在地上,没有天的那种幽远遥不可及的玄妙不可知的感觉。
此外,中国古代五行中有土,没有天,五行的金、木、水、火、土,世界的五大元素,各有代表颜色和各自的方位,东方木为青色,南方火为赤色,西方金为白色,北方水为玄色(黑色),中央土为黄色。所以,五行、五色、五方都是相统一的。因此,中国古代人认为地之色为黄,也是与五行之色相一致的。
“天玄”与“地黄”合在一起,出自一个典故:《周易》乾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文言传》对此句解释:“阴疑于阳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由于古代学者都要熟读儒家经典,而《周易》又是儒家经典最重要的一部,所以古代学者对于“天玄而地黄”的说法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一讲到天地,就习惯地会引用《周易·文言传》的这句话。
另外“天玄地黄”,又表达了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心理,而不是只就天与地的颜色来说的。这与“宇宙洪荒”放在一起来看,就更为清楚。
《说文解字》:“宇,屋边也。”即屋檐,这是宇的基本义,引申则指上下四方整个空间。
《说文解字》:“宙,舟舆所极覆也。” 宙的本义为栋,引申为舟舆(车)所极覆,再引申为往古来今。《庄子》:“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意谓有实体而无乎不在,就称为宇。有长度而没有头尾,就称为宙。本即头,即开始处。剽即末,指终结处。所以《尸子》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用今天的话说,宇指整个空间,宙指整个时间。空间与时间都是无限的,没有头尾的。这是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的观念。现代人引用宇宙的说法,来指天文学的无限的宇宙空间和时间。
宇与宙在古人观念中也合为一体,所以说“宇宙洪荒”,与“天地玄黄”相关联。
洪,《说文解字》:“洚水也”,洚即洪,洚水即洪水、大水。所以“洪”指“大”。
荒,《说文解字》:“芜也。”引申为远。所以古代把距离王都最远的地方称为荒服。后来一般称距离国家中心地区非常遥远的地方为四荒或八荒。
因此,宇宙洪荒是指宇宙的极其广大和遥远。这里面也包含了古人对无限的空间与时间敬畏心理。因此,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即是讲人生存于天地之间,而天地又是一种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得不敬畏的。
而把“宇宙洪荒”解释为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既没有解释出古人所说的“宇宙”是什么意思,也没有说明“洪”与“荒”是什么意思,而“天地玄黄”与“宇宙洪荒”二句所包涵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样的解释,就没有把古人对于“宇宙”的理解和观念表达出来,因此是不够准确的。
以上似乎说得很复杂,其实只有一个简单的意思:
对于《说文解字》和《千字文》的学习与理解,应该抱着严谨认真的学术态度,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按照这种途径和方式来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在教学中给学生们提供真正有意义的精神食粮。
如果只求简单,不求甚解,就会含糊不清,似是而非。中国人的文化素质要提高,从哪里开始呢?就是从中小学的教育开始的。中小学的教育不到位,上了大学,也很难再提高了。我在大学为大学生讲课多年,对此有深刻体会。而具体来说,就是对中国历史传承下来的语言文字及其所组成的文章及其著作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解得很不到位,甚至想好好地阅读和理解,也无能为力。就是因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教导与训练,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为什么要用《说文解字》解释《千字文》?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完整文字体系的字典。
中国秦代开始编纂字书,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西汉时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史游的《急就篇》,李长的《元尚篇》,杨雄的《训纂篇》,这些书,只有《急就篇》保存下来。
《急就篇》是编成有韵的文句,罗列各种文字,如开关两句为:“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名姓字。”当时的字书大都是这种格式,还称不上字典。只能说是便于当时人认字的识字课本。高明先生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就是这种观点。
到了东汉,又有贾鲂的《滂喜篇》,杜林的《仓颉故》,卫宏的《诏定古文官书》。仍然没有成为真正的字典。到东汉的许慎,才编成中国第一部真正的字典,即《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编成于东汉和帝至安帝时,公元100-121年之间。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郡召陵(今河南漯河召陵区)人。因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许慎的《说文解字》,故尊称他为“许君”,称《说文解字》为“许书”,称其学为“许学”。现在研究古文字学以及考古学都以《说文解字》作为重要依据。
《说文解字》总结了秦至东汉的多种字书,共收录9353个汉字,把这些汉字按540个部首加以分类系联,从整体上对当时使用的汉字做了系统分类,建立了汉字的部首体系,以部首统括众多的文字,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对每个文字的字形、字义、字音都给予解释和说明。以秦代的篆书字体为基础,对照汉代通行的隶书字体,并附加了更古老的古文和籀文作为参考,由此创立了中国汉字编纂字典的基本方法与结构,后人一直沿用至今。如清代有名的《康熙字典》,近现代有名的《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辞典》等,都是使用部首分类编排全部汉字的。
虽然众多的字典都使用部首方式对汉字分类排列,但使用的部首不尽一致。《说文解字》540部首,是后来各种字典重排部首的基础,而且这540部首又是学习古文字的基本知识,不能因为后来的字典用的部首做了简化,就忽视最初的540部首。
在中小学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字典》,它们是按照汉语拼音排序的,但也要参考笔划来查字。所以一般的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用汉语拼音查找字典。但要了解汉字的字形及其与字义和字音之间的关系,还是要按部首方式来查更为权威的字典。《说文解字》就是汉字解释的最权威字典。
因为它是中国最早的有系统的字典,《说文解字》对每个汉字的解释,一方面对在它之前的字书解释有系统性,更为完整,而且是从字形的角度分析了每个汉字得以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这个汉字的字义,可知它对汉字的解释不是任意的,也不是零散的。由于建立了系统的部首体系,所以对汉字的解释更有科学性,更有权威性。这都是它能超越其前各种字书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说文解字》还广泛吸收了当时各种经书中对文字的训释资料,这就是说吸取了当时学者对于汉字在各种书籍中的应用中所形成的复杂的字义的研究成果。这就保证了《说文解字》对汉字字义解释的权威性。
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所以后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文献的学者,都以《说文解字》的解释为依据,再加上其他有关工具书的相关记载,作为参考和辅助资料,从而使《说文解字》对汉字的字形字义字音的解释具有了为历代学者所认可的权威性。
而且《说文解字》还是后来一切汉字字典的源头。
由于《说文解字》总结了秦至东汉多种字书的全部成果,又加上以用部首对汉字系统进行分类的系统化整理,并吸取了当时经学中的丰富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了第一部汉字字典的权威性,所以后来的各种汉字字典都不能超越《说文解字》的部首体系与解释系统,只能在《说文解字》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修订,以便把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中产生和演变出来的汉字及其释义和字音的情况等补充进去,从而编成新的字典。
或者为了适应人们的特殊需要,而按汉字的韵母合并为一定的韵部,而来编排众多的汉字,这就形成了与以部首编排方式为主的字典相辅相成的韵书,如《唐韵》、《广韵》、《集韵》。不管怎样变化,都不能摆脱对《说文解字》的依赖,所以说《说文解字》是一切字典(包括以部首方式编排的和以韵部方式编排的字典)的源头。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说文解字》的历史权威性。
正因为如此,中国历代学者训释古代文献中的文字的形、音、义,都要依据《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出现之前,汉代的经学非常发达,学者们对众多经书中的文字和语句进行解释,就已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但这些解释分散在众多的经书的文句之下,没有汇集起来,整理成一部可供人们方便地参考使用的字典或词典。
到《说文解字》问世时,就把这类分散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归纳,吸引在每个汉字的解释之中了。所以,后来的学者研究经、史、子、集各类古代著作时,都要参考《说文解字》的相关解释。
但《说文解字》毕竟是一部字典,不可能把当时经书中的所有有关文字与语句的解释都收集进来,所以人们又编纂了如《尔雅》《释名》《方言》等与《说文解字》不同类型的工具书,也都流传下来了,可以与《说文解字》一并使用。但《尔雅》等书,收的汉字与词语,在数量上都有限,最具参考价值的仍然非《说文解字》莫属。
《尔雅》是人们收集有关各类书籍中某些专有名词的解释而成的一部工具书,今天称它为中国最早的词典。成书时间大约在战时到西汉初。它按词语内容来分类,如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而不是按汉字的字形与部首来分类。收词目4300多个,比《说文解字》收的汉字字数要少得多。
《释名》是东汉末年刘熙作,也按字词内容分类,共分27篇,比《尔雅》分类篇目更多,所释名物典礼共1502条,所收汉字字数不如《说文解字》多。
《方言》是西汉杨雄收集当时各地方言编成的工具书,也按照《尔雅》的方式对字词内容进行分类,如释词语、释衣服、释器皿、释车船等。收词条675条,所收汉字字数不能与《说文解字》比。
总而言之,虽然在汉代前后出现了以词语为中心而编纂的工具书,但没有以汉字为中心来编纂,只能作为《说文解字》的辅助性工具书来使用。所以后代学者研究古代各类书籍中的字词的字形、字义与字音时,仍以《说文解字》为最核心的依据。
举例来看,《汉语大字典》对“丂”字的解释:
先列出“丂”字的字形,从甲骨文到金文,然后到《说文解字》。对这个字的基本解释就是引用《说文解字》:“丂,气欲舒出。勹上碍于一也。”气欲舒出,是解释“丂”字的字义。勹上碍于一,是说明这个字的构成,并由此说明这个字为什么有这样的字义。即段玉裁注释的:“勹者,气欲舒出之象,一其上不能径达,此释字义而字形已见。”《说文解字》没有解释这个字的字音,后人附上注音,就与考字的读音一样。
在《汉语大字典》中,所有的字,如果《说文解字》有这个字,一定要先列出《说文解字》的解释,如果《说文解字》没有这个字,才列出在《说文解字》之后最早的工具书的相关解释。
这说明后来学者研究古汉字以及用汉字写成的古代典籍,都要以《说文解字》为最根本的依据。
所以,今天阅读和学习古代著作文献,仍然需要依据《说文解字》,才能掌握最权威与最正确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在《说文解字》之后出现的字形、字义与字音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可以在《说文解字》里找到最初的源头。
学会使用《说文解字》,不仅能用来解释《千字文》,更是掌握了一个通用的武器,可以用来解释和理解一切古代著作文献。
由于《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最有系统性和权威性的字典,所以学会使用《说文解字》,掌握理解汉字在古代的字形、字义与字音的正确解释,就有了最通用的和最可靠的武器,可以面对一切古代的典籍。无论是儒家的十三经、史家的二十五史以及更多的史书,还是诸子百家的子部著作,以及历代学者文人写成的集部的诗文集等,如果能够充分掌握和利用《说文解字》,而来阅读它们,从字、词、句的基础,一步步地理解和品其中的丰富内涵,从而对于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理解提升到更高层次,也就都可以迎刃而解,统统不在话下了。
《千字文》只是古代众多典籍中的一部小书,内容不多,文字也不多,属于古代用来对儿童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读物,其他如《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也都属于这一类普及用的启蒙读物,所以古人把教育儿童阅读和学习这一类作品都称为“蒙学”。
蒙学的“蒙”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王女也。”这是一种草的名字,即菟丝,又称女萝。蒙学的“蒙”不是用这个意思,而是用《周易·蒙卦》的意思: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童即儿童幼童,蒙即蒙昧无知。
所以蒙学就是启蒙之学的意思,启蒙就是开启蒙昧者的知识之路。所以古人称教育幼儿幼童来学习文字和各种知识的活动,就是蒙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千字文》一类的书籍,就是启发幼童开始学习知识的初级阶段的读物。
对于《千字文》这样的童蒙读物,如果认为只用最简单的解释来向小学中学生讲授就够了,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小学中学生的学习认识能力非常强,而且又有一生中最好的记忆力,他们对于各种知识的理解力与求知欲往往超过成人,不要低估他们的学习认知能力。所以不能用简单的讲解来向他们讲授《千字文》一类书籍中的丰富知识。因此用《说文解字》来讲《千字文》就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完全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如果这样来讲,就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其影响不可估量。
另一方面,用《说文解字》来讲授《千字文》,同时也让学生们接触和学习并掌握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如果在小学中学阶段,就把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打得非常扎实和牢固,对他们以后学习更为高级的学科与知识和理论技能等,都会产生难以想像的推进作用。
在此基础上,再来讲授古代诗文以及相关的古汉语知识和观念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驾轻就熟的事情,而不再是难事,从而就会使他们对这类知识与书籍产生极高的兴趣,不等老师来一一讲授,他们也能靠自己的阅读而掌握和学习更为广泛的知识与书籍了。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一直都有古汉语和古代诗文的内容,通过让他们靠《说文解字》来学习《千字文》,就能让他们在这方面的学习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具备了广泛和深入阅读更多古汉语写成的著作的能力,对于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就会通过自己的阅读与理解而获得根深叶茂的学习能力,养成丰富深厚的文化素质。
所以我说通过使用《说文解字》来讲授《千字文》,就会使老师与学生掌握一个通用的学习武器,打开阅读更多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作品的通道。可以说是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的最有效益的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