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在语文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教材编者在选取诗词时,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有时只是节选整首诗的一部分。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原是五言律诗,一共八句,但是出现在课本的却只有前四句。
还有李白的《古朗月行》,明明有16句,但是课本却只选择了前四句,这是为什么呢?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其实若是读过全诗,大概便能明白编者的苦心了。
李白的这首诗写于安禄山叛乱前夕,虽然李白当时已经远离朝廷,但是他对时局还是很关心的。
所以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咏月诗”,是有其特殊寓意的。
当然李白不可能一开始上来就抒发他的忧愤之情,所以开头的四句是纯粹写“月”,也是为后文的议论做铺垫。
而这四句写的是他小时候对于“月亮”的认知,很符合儿童的心理。
年纪小的时候,不认识月亮,将它当成一个白玉的盘子。
有时候又觉得它就像瑶台仙境中仙人的镜子,高高地悬挂在青云上。
“呼”跟“疑”这两个字让人看到了独属于儿童的天真烂漫,最适合儿童背诵。
而接着的四句,诗人从神话传说入手,描绘月亮初升,宛如仙境的美景。
月亮刚刚升起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仙人的两足,然后是团团的桂树,接着又是捣药的玉兔。
这里的“仙人”是传说中驾月的车夫望舒,而桂树还有玉兔都是月宫中常见之物,很多诗人在“咏月”的时候都会提到这两个意象。
而接下来的四句,月亮由明转暗,由圆转缺,诗人见此情景,不禁想到了古时的英雄后羿,他射下了九个太阳,还天上人间一片安宁。
可是此时面对月亮的晦暗不明,诗人却无可奈何,他不想看到月亮沦没而迷惑不清,但是又不忍一走了之,心中愁苦到了极点。
很明显,诗人表面在写月亮升起,由圆而缺的过程,但其实是在写唐王朝由盛而衰。
唐玄宗早年的时候,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晚年时候却耽于享乐,沉迷酒色,宠幸奸佞,整个朝廷一片乌烟瘴气,所以李白才会说“大明夜已残”。
他渴望有一个像后羿那样的大英雄,能够拯救唐朝昏暗的局面,或者说他希望自己能成为“后羿”,力挽狂澜,可惜的是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其他人,都没能成为扭转局面的“大英雄”,他的心中自是悲愤的。
他也曾在朝廷中任职,可惜的是唐玄宗只是将他当成一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御用文人罢了。
后来又被“赐金放还”,但即便如此,李白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国家的命运,故而才会忧心如焚。
“凄怆摧心肝”,结尾五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
全诗表面写月亮,实际却是通篇隐喻,以浪漫奇妙的想象,暗喻时局,读后发人深思。
最新部编版的教材中,这首诗出现在一年级课本,对于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李白当时的心境。
整首诗中,适合儿童背诵的也就前四句了,浪漫神奇又不失童趣,这大概就是编者只节选前四句的原因吧。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就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