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盘踞幽州的安禄山举兵反唐,15万铁骑,只用了34天时间就攻下了洛阳。安禄山气焰更甚,连忙下达总攻命令:夺取潼关,直取长安!
公元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三万大军进攻睢阳。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只要守住睢阳,相当于就守住了江、淮两域。
因此,睢阳之战十分重要。
当时驻守睢阳的,是唐朝御史中丞张巡。敌军来势汹汹,张巡只有六千兵马,却仍旧率军顽强抵抗。尹子奇率军强攻20余次,都被击退了。
久攻不下,尹子奇手下的士兵渐渐显出了疲态,为了安抚士兵,尹子奇只能鸣金收兵,稍作休整。
晚上,尹子奇的部队刚准备休息,张巡就命人在城头击鼓。尹子奇连忙集合部队,准备战斗。可张巡只击鼓,不出兵。
为防敌人使诈,尹子奇只能率领众军彻夜戒备。
到了白天,张巡命击鼓的战士休息。尹子奇见敌方没有动静,就命士兵休息。将士们早已精疲力竭,脱掉铠甲,倒头就睡。
趁敌军松懈之际,张巡率五十余名骑兵,直冲进了敌营,接连斩*了五十余名敌将,此时的敌军才刚从梦中惊醒。
张巡准备一鼓作气,击*尹子奇,但不认识他。于是他心生一计,用削尖了的蒿草做箭,射击敌人。
被射中的叛军大喜,以为张巡的箭已经用尽了,连忙跑去告诉尹子奇这个消息。
张巡终于得以看清了尹子奇的面貌,随后,他立即下令,让手下向尹子奇射箭。
话落间,尹子奇的左眼已经被利箭贯穿,张巡差点就捉住了他。敌军见首领被击中,瞬间乱作一团,大败而逃。
这就是唐朝最悲壮的一战——睢阳之战,六千人抵抗十三万敌人!
张巡使用的这一计,就是中国兵法三十六计中有名的一计——擒贼先擒王。
千百年来,“擒贼先擒王”一直是战场上克敌制胜的金科玉律,常常被提及,引用。可很少人知道,这句“擒贼先擒王”其实是出自诗圣杜甫的《前出塞》一诗。
而且杜甫的原意并非是传授作战经验,我们一直都误解了这句话的原意!
《前出塞九首·其六》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伤。
这首诗写于公元752年,也就是哥舒翰出塞征伐吐蕃时期。
众所周知,开疆扩土是古代绝大多数君主的追求。一方面,扩张领土有利于增强国力,另一方面也是在满足君主的私欲。因为,从古至今所有的君主,心中都有一个信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他们永远希望把尽可能多的领土收入自己多的国家版图中。
唐玄宗初期,励精图治,亲手缔造了开元盛世。因此,朝廷上下,都十分赞同他的军事主张。可杜甫却提出了异议。
他在诗中说:拉弓要拉最坚硬的那一根,射箭要射最长的那一支。射人要先射中战马,擒贼要先擒住他们的首领。国家尚且都有领土边界,*人岂能没有限制。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打仗难倒是为了多*几个人吗?
读完全诗我们可以发现,杜甫的千古名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非但不是告诉人们,沙场制敌取胜的秘诀,反而是在劝导人们,不可以为了一时的贪欲,侵犯他国领土,*戮无道。
不论是“射马”还是“擒贼”,都应该以“制侵陵”为限度。
“射人先射马”既是沙场战术,也是为了不伤人的前提下,制敌取胜。“擒贼先擒王”既是兵法策略,也是为了少伤无辜,减少血腥屠戮。
在朝廷君臣欢庆又攻下一座城池时,杜甫却将其关怀的视角深入到了战场当中。为了城池牺牲的士兵们,一城之中无辜的百姓们,因统治者一时兴起,他们却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杜甫,一生都在为民众奔走呐喊,敢于用生命书写丑陋的,血淋漓的残酷现实,其仁厚之心,文人之风骨气节,是当之无愧的大丈夫。
时至今日,那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虽流传了下来,但还有多少人能理解杜甫作诗的初衷。
从古至今,和平一直是人民永恒的期望。
今天的每一位华夏儿女,都应该感怀先辈,热爱生活,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
来源: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