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位极富才情的花蕊夫人,也难逃多舛的命运。后蜀国仅存在了三十多年,就被赵匡胤给灭掉了。而孟昶在投降宋朝之后不久,便离奇暴毙了。
赵匡胤贪图花蕊夫人的美色,想要将其纳入后宫。但花蕊夫人誓死不从,并断发以示决心。无奈之下,赵匡胤只好遵从其意愿,将花蕊夫人送出宫外,让她在一座尼姑庵中落发为尼。从此,一代才女青灯黄卷、日日诵经。
作为花蕊夫人最忠诚的贴身侍女,朱姑娘也跟随自家主人一起,落发为尼,陪伴花蕊夫人走完了余生。花蕊夫人死后,朱姑娘也未生还俗之心,而是继续在这座深山小庵里诵经修行,一呆就是几十年。
老尼给苏轼讲过这样一段小故事:有一天晚上,朱姑娘陪着花蕊夫人,和孟昶在后蜀宫殿里赏月。孟昶与花蕊夫人手拉着手,并肩坐在水池旁边,月影斑驳,佳人在侧,诗兴大发的孟昶当即作词一阕,送给花蕊夫人。
老尼还把那阙动人的词念给苏轼听。但多年以后,人到中年的苏轼,再次回忆起这个故事,却怎么也想不起那首完整的词,只记得其中一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于是,苏轼拿起笔来,在这句词之后,续作了一阙流芳百世的《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
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千年之后,后蜀皇帝孟昶当年填的那阙词的内容,我们已无从知晓,但苏轼所续的这首《洞仙歌》却被人传诵至今。在轻灵婉转的词句中,透出一份浅淡的伤感,这大约就是苏轼对孟昶和花蕊夫人那段绵绵情意的遗憾和感伤吧。
3其实,七岁时这段经历,给苏轼未来的人生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一阙词这么简单。
从后蜀皇帝孟昶因骄奢淫逸,终致国破身亡的历史故事里,苏轼吸取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纵观苏轼一生,几度宦海浮沉。但无论在哪里,苏轼始终怀着一颗热忱的出世之心。在他的心里,永远系着天下的苍生黎民,挂着人间的饥馑疾苦。
最重要的是,苏轼从来都不是一个只会喊口号的道学先生,而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实干家。
初到密州,苏轼就被铺天盖地的蝗虫“欢迎”了。顾不上安顿行李家眷,风尘仆仆的苏轼便赶到受灾最严重的地方,立即组织人马现场办公。
他采取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向朝廷快马报送灾情,争取减税减负的政策,减轻灾民负担;另一方面,聚集多方力量,组织抗灾队伍,分赴各处消灭蝗虫。在抗击蝗灾的一百多天中,密州百姓不知新太守是何模样,只知道他时刻都在抗灾第一线。
到了十二月,这场在密州持续三年的蝗灾才被彻底扑灭。看到百姓过着喜气洋洋的春节,苏轼心里甜蜜蜜的。
在徐州,一场汹涌而至的洪灾考验着苏轼。
保卫徐州!保护百姓!身为徐州太守的苏轼,义无反顾地冲在抗洪最前线。在苏轼的号召下,整个徐州的民心聚在一处。而苏轼不负众望,采取了三条有力措施,带领着徐州军民打赢了这场抗洪保卫战。
一是“固”本。苏轼发动五千军民,在徐州城南连夜筑成一条长约千丈的防洪堤,以抵御洪水,同时高筑城墙,夯实城基,以保护徐州城的安全。
二是“疏”堵。苏轼带人掘开徐州附近的一处淤塞,将围堵徐州的洪水引到黄河故道,用分流的办法,减轻徐州面临的洪水压力。
三是“堵”漏。曹村的决口,是危及徐州城的最大威胁,苏轼带人不舍昼夜,奋战在曹村一线,经过十几天的日夜封堵,终于将这个最大的隐患彻底封堵上。
就这样,一固、一疏、一堵,让滔天的洪水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经过四十五天的艰苦奋战,洪水终于退去了,徐州城也保住了。而苏轼没有懈怠,带领民众在徐州修建了一条长三千多米的木坝,彻底让徐州城远离了洪灾的威胁。
而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绩在杭州。
苏轼在杭州上任不足一年,杭州百姓便认定他是一位能干实事的好官,于是万民上书,向苏轼提出了治理西湖的请求:“西湖之利,上自运河,下及民田,亿万生聚,饮食所资,非止为游观之美。”
当时的西湖,因为淤塞,水面减半,水草疯长。如果再不治理,恐怕不到二十年时间,西湖便会彻底消失,而没有西湖的杭州,也将从此失去人间天堂的秀丽风光。
对于苏轼来说,这是决不能允许的:“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于是,苏轼请来许多水利专家,对西湖进行实地考察,一起商讨治理计划,又利用救灾剩下的钱粮,召集民工,用“以工代赈”的方法,马上组织人手开始清淤。
西湖淤塞多年,从湖中挖出的淤泥堆积如山。怎样处置这些淤泥呢?苏轼想出一个好办法。他用这些淤泥,在西湖当中筑起一道长堤,将西湖的内湖与外湖连通起来。这样一来,南北往来的行人就再也不用再绕过西湖了,可以从长堤上穿行而过。
工程完工时,正值端午佳节。杭州的百姓们纷纷挑着美酒好肉,前来向苏轼拜节。苏轼不忍拂了百姓的一番好意,便收下了这些酒肉。但肉实在是太多了,够苏轼自己吃几百年了。
怎么办呢?苏轼让人把这些猪肉切成方块,按照他“洗净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的方法加以烧制。
等肉烧熟后,苏轼将酒和肉分赠给百姓,与杭州百姓共同度过了端午节。这道美味的烧肉,被杭州百姓称为“东坡肉”,成为一道流传至今的千古名菜。
现在,这道“苏堤”仍然留存在西湖上,“苏堤春晓”更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轼虽已逝去千载,但千载之下,英名犹存。杭州的百姓们,永远铭记着苏轼在这座历史名城中留下的那些伟大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