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孙还河中原文,上西平送陈舍人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3:27:27

唐代孔颖达《周易正义》释“旅”字云:“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游”,“又引申为出游、嬉游,俗作游”。从南朝梁代诗人沈约《悲哉行》“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一句开始,旅游便逐步成为一个常用的词。

唐代诗人韦应物《送姚孙还河中》中说:“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白居易《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诗曰:“江海漂漂共旅游,一尊相劝散穷愁。夜深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这些作品中的旅游,指的都是一种出行和游览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旅游”的意思。

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也被人们认为是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增益知识的不二法门。从孔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从徐霞客“生平只负云小梦,一步能登天下山”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

那何谓“旅游”?谁开启了行旅之路?古代人出行走什么路?古人出行必备的“百宝箱”里装的啥?古人没有“身份证”是怎么出行的?古代有连锁酒店吗?为什么“天地之中”是嵩山?中国人为什么崇拜“五岳”?第一代“美男天团”喜欢干什么?古代文艺青年如何旅游?登山鞋是谁发明的?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疑问。

近期由河南省委宣传部主导、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承担、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华文脉”重量级作品《行走天下:中国行旅文化》一书将为您一一揭晓。

送姚孙还河中原文,上西平送陈舍人原文(1)

该书作者魏向东,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担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旅游系主任,苏州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旅游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中国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开发等,出版《晚明旅游地理研究(1567—1644):以江南地区为中心》《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等著述2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持旅游规划开发项目近百项。

《行走天下:中国行旅文化》一书分上、中、下三篇,围绕行路难、行路客、游之道三大主题,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序列,通过15个章节的详细叙述,系统梳理了中国行旅文化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总结提炼了各个历史时期旅游发展阶段的特点,全景展示了与古代旅游相关的交通设施发展演进的过程、形形色色的旅行者活动以及行旅过程中形成的独具东方文明特色的思想文化,从而揭示了中华文明五方一体的空间特征,提炼出中国行旅文化的优秀传统:在知行合一中体察人文变迁,在情景交融中体味自然之美,在仁山智水中体验人性之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周振鹤教授在本书序中总结该书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要说的特点是,作者系统总结了中国旅游文化的优秀传统,从两个角度提炼了儒家的旅游观念。

第一个角度,对于不同人等,儒家的旅游观念是不一样的。对专制君主,儒家从节省民力、施行仁政的角度,要求君主不淫于游,控制自己的*;对承担治国平天下职责的士大夫,则鼓励其知行合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与见识能力;对于底层社会的民众,则既从农业经济的角度提倡其遵从安土重迁的传统,又从伦理道德的高度倡导其守孝道,父母在,不远游,以维持稳定静态的社会秩序。

第二个角度,在对旅游的功能价值认知上,充分体现了向善、审美、求真的价值导向。其一,旅游向善。儒家倡导的山水比德旅游观,赋予自然山水以仁、智等道德秉性,以期通过自然环境的人格化,来涵育人们优良的道德修养。其二,进退有度。进则治国平天下,退则保持操守,优游林泉以修身养性,在山水之中发现美的真谛,实现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由此启发了中国旅游文化传统中的审美倾向。其三,知行合一。人们在登山临水之时,需要仔细地观照自然,发现和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一切的知识须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固有的价值,由此启发了中国旅游文化中的求真倾向。书中提及的郦道元、王士性、徐霞客等,正是其中最杰出的人物。

第二个要说的特点是,作者通过对九州、五岳、天下等概念的剖析,论证了中华文明五方一体、血肉相连的空间特征。人们的世界观,总是随着人们探索远行的足迹而不断丰满,大禹治水而定九州,秦汉一统而定五岳。通过五岳五行的配合,人们逐渐构筑出一个地有五方的天下模式,由五岳统领的五方空间共同构成了整个中国的文化疆域,形成了中国人的天下观。这种大一统的空间意识,在此后的岁月中不断强化,尤其是旅游活动的兴起,人们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日益浓厚,走出家门以认知世界,不断吟诗作文,将自然的山水转化成人化的山水,经由世代不间断的文化传播,使中华儿女对自己的世界充满了亲切与认同,中华文明的统一大空间即由此成形并固化。

历代文化精英的行旅活动,如白居易行吟天下、王士性五岳游草等,都是在为中华文明的空间体系添砖加瓦。尤其是在华夏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士大夫们,一批一批地走向边疆地区,用中华文明的同一视角,标识并阐释边疆风貌迥异的山丘河川,使之成为中华文明山水空间的有机构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唐代的边塞诗派、明代的徐霞客等旅游家,将北国风光、大漠孤烟、西南岩溶都收入笔下,成为中华文明的经典之作。异域风景也是家国河山,这对于全民形成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世界观有着莫大的作用。

第三个要说的特点是,走在路上的人各色各样,不仅有上层社会的精英,也有底层社会的草根,作者不偏不倚、平分笔墨,对他们的旅游活动都进行了论述。

以往的历史记载多侧重于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对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对底层民众的参与情形往往语焉不详。就以交通旅行为例,不少的历史著作都对制度、设施等浓墨重彩,对风流人物的趣闻轶事也不惜笔墨,但对交通运行的具体情况以及底层民众的行旅现状绝少记录,常见的“交通通畅”等泛泛而谈,其实并无太大的意义。

本书目光向下,拓展了历史资料的来源,不仅从正史记录中,更注重从反映全社会成员情况的商书、日用书以及同一时代的小说中撷取资料,如本书通过引用《歧路灯》《醒世姻缘传》以及“三言”“二拍”等书中关于底层民众通行道路、上山进香的具体记载,真实而全面地描绘了当时交通的实际情况:上层社会通行无碍,底层社会阻力重重。在官本位的传统社会,政治强制往往会影响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公平,这在行旅生活中同样如此。

第四个要说的特点是,本书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运用大量生动的人物故事来讲述不同历史时期的制度与事实。在选用的众多人物中,突出展示了郦道元、白居易、陈第、王士性、徐霞客等文化精英的事迹,客观评述了他们的文化贡献,并借此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化,正是在众多文化先贤的共同努力下,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为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王士性在人文地理学上的贡献、徐霞客在自然地理学上的贡献,该书都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本书立足中原,放眼全国,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图文并茂,文字雅驯,在很多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是一本既有学术原创性,又有较强可读性的学术著作。

该书由中原大地传媒重点出版工程办公室杨秦予策划,是国内首本以中原行旅文化为重点,放眼全国,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别出心裁,系统梳理中国行旅文化脉络的专著,填补了通过多角度、立体化、故事化、融合化来阐释中国行旅文化的空白。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震方看完这本书后评价道:“立足中原又紧扣时代脉搏,既是一部精彩呈现中国行旅文化的代表性学术专著,又是一本具有‘专业话题、大众表达’特点的精品大众读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与会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赵现红认为:“该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观察古代社会的独特视角,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中国行旅文化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习惯的深层次影响,而且可以从旅游发展的角度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的无穷魅力。相信该书在拓展旅游研究视角的同时,在提升旅游文化层次、丰富旅游文化体验等方面都能为当代旅游者提供十分有益的帮助。”

《行走天下:中国行旅文化》音频书参加2023上海广播节评选,并获得“品质新声 播客作品”奖项。大赛评委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王求先生评价时说:“本书通过媒体融合满足了广大读者多角度、多方位和多形式的阅读。”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讲话,深深地鼓舞着我们每一个出版人。文化相望于道,传承不绝于途。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行旅文化,感悟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对于讲好中原故事、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原声音、中国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 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作者 刘会敏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杨阳

审核 田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