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唐] 高适
还山吟,天高日暮寒山深,送君还山识君心。
人生老大须恣意,看君解作一生事。
山间偃仰无不至,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
卖药囊中应有钱,还山服药又长年。
白云劝尽杯中物,明月相随何处眠?
眠时忆问醒时事,梦魂可以相周旋。
唐天宝年间名士沈千运,时称“沈四山人”、“沈四逸人”,大约于天宝六载(747),高适游历淇水时,与之结为知己。
唱支《还山吟》,秋日黄昏,天高地远,送你返还深山。山石流泉淙淙作响,如同风吹雨降,是大自然悦耳的清音;桂花缤纷,松子满地,是大自然令人心醉的生气,这正是隐士乐于归隐的所在。
诗人将沈比美于汉代真隐士韩康,调侃地说,在山里既可采药卖钱,也可服食延年益寿;且远离尘嚣,既可与白云共饮,也可与明月共眠,隐逸风流,何来孤独。
结尾,用了一个典故。《世说新语.品藻》载,东晋名士殷浩与桓温齐名,而桓温“常有竞心”,要与殷浩较高下,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表示毫无竞心,因而传为美谈。诗人借助浪漫的想象,表明沈是言行一致的真正名士。
全诗充满生活气息,浪漫洒脱,取事用比,形象鲜明,极富艺术美感。
9. 《别韦参军》
[唐] 高适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开元二十三年,宋州刺史张九皋推荐高适,就试于“有道科”,这首诗作于诗人就试于京师时。韦参军是张九皋下属官员,与诗人交往深厚。
诗的前十二句,写自己的落拓经历。高适20岁入京,时值年少轻狂,以为卿相之位唾手可得,然,理想被现实扇了一耳光。
理想中的君主沉溺于‘太平盛世’的安乐窝,表面繁荣的唐王朝内部已日渐腐化。干谒“明主”不成,只好举家迁往河南商丘,种田捕鱼,艰难谋生。
“垂钓”借用姜太公“渭水垂钓”典故,暗示自己待明主赏识。
后十句,描写诗人与韦参军的深挚友情,表达难舍之情。但为事业,奔前程,不得不别,最后只得劝慰朋友“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这首诗字字肝胆,句句真情,字里行间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0.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这是高适晚年最动人的一篇佳作。高适和杜甫是意气相投的朋友,且同样落魄潦倒。安史之乱起,高适得赏识,曾任淮南节度使,但因“负气敢言”遭谗而解除兵权。乾元二年(759),出彭州刺史,同年底,杜甫流转至成都,高适寄诗问候并赠粮食。
上元元年(760),高适改蜀州刺史,杜甫去看望。年将60的高适,与年将50的杜甫,短暂聚会后,更加深了彼此的思念。上元二年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杜甫接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全诗以自然质朴的语言,流露感人肺腑的真情。后世评价,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是汉魏风骨的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