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女子教育更是大行其道,唐太宗皇后长孙氏"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她总结自身处世治内的经验撰古妇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则》自为之序。该书流行当世对当时女子教育起了一定作用。
宋代至清宫廷女子教育同样被大力提倡,宫中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除了上层女性接受德行教育外,一般贵族和士大夫的女儿也可以在家通过父兄或家庭教师的教导提高自身的修养。
明清时代簪缨之家书香门第,女子读书已蔚为风气明末更有女子私塾出现,而在婚姻中女子拥有才华也是是否可以获得佳缘的一个助力器。显然几千年来针对男女的德行教育遍及整个社会,而这也是古代社会长期维持了相当程度道德标准的原因。
由此再看晚明出现的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含义。前一句的真意是男子要以德行为主,以才干为辅并非是不要重视才干;后一句是说女子也要以德行为主,不要因为有才华就忽视了妇德。有学者认为这个"无"字是动词,是"本有而无之"的意思也就是本来有才,但心里却自视若无的意思。
结合陈继儒对此的注解以及《隋唐演义》中的说法,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含义。陈继儒认为通文识字且能明大义的贤德女子当下不可多得;那些因为喜欢看戏曲话本小说而动了春心,甚至吟风弄月做出丑事的女子,反而比不上那些不识字安守本分的。
考虑到明末清初大量青楼才女吟诵诗词并为文人推崇的背景陈继儒或有所特指"女子无才便是德"中的"才",在此极有可能特指诗词歌赋的文才。如果女子不重视自己的德行,而是炫耀才华、吟风弄月自然有悖妇德,若是这样还不如没有这样的文才。
《隋唐演义》中所言的患恃才妄作,使人叹为有才无德,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无疑"女子无才便是德"。所说的绝非是女子不应该拥有才华,而是强调德行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