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剌的意思和造句,泼剌这个词语的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20:58:32

24 少年闰土

泼剌的意思和造句,泼剌这个词语的意思(1)

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弄清少年闰土讲述的四件事情;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大家听说过鲁迅吗?你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2、简介鲁迅。

3、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少年闰土》,这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中的一部分。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向我们介绍了他儿时的一位朋友——闰土。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勾画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3、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互读互认。

4、交流理解生僻字词的意思。

“其间” “项带银圈” “家景” “值年”“忙月”“祭祀”“秕谷”。

5、抽生认读生字词语。

6、区别形近字组词:

胯——跨 捕——铺 撒——撤 缚——搏 窜——串

7、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词语。重点指导“拜”“撒”“缚”。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事写的?

(回忆——相识——相处——离别)

4、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四、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抽生认读生字词语。

2、抽生回答:本文讲了哪四件稀奇的事?

二、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景象。

2、说说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色彩。

景物:天空、圆月、大海、沙地、西瓜;

色彩:深蓝、金黄、碧绿。

3、熟读并背诵第1自然段。

4、结合插图,认识主要人物——闰土。

(1)快速默读第2—3自然段,说说闰土的身份及名字的来历。

(2)学习第4自然段,了解闰土的外貌特点。找出外貌描写的句子,画出来同桌互相读一读。

(3)边读边思考:这句话能看出闰土的什么特点?能用几个词来形容吗?

(纯朴、健康、勤劳。)

(4)从“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你能看出什么?结合上下文说一说。

(5)概括闰土的特点。

(闰土是一个健康、勤劳、深受父母喜爱的海边农村少年。)

5、概括闰土讲的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田刺猹、沙地看鱼。

(1)学习“雪地捕鸟”。

a.文中描写雪地捕鸟的过程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画出相关词语。

(动作描写,如“扫、支、撒、拉、罩”。)

b.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小组交流,学习“瓜田刺猹”。(详写)

a.发挥想象,描述闰土“瓜田刺猹”的场景。

b.你从中感受到了闰土怎样的性格特点?(勇敢、聪明、能干)

(3)自学“海边拾贝”和“沙地看鱼”。(略写)

a.你从中感受到哪些有趣的地方?

b.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你觉得闰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6、这四件事中,你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

7、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对比中体会“我”的思想感情。

(1)从“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可以看出闰土知道的事情还很多。

(2)看图理解“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3)说说闰土和“我”生活的不同。你体会到 “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一次次的对比,学生能感受到文中的“我”对闰土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对自己枯燥生活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其中有羡慕,有遗憾,有渴望。

8、“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三、写话训练

1、用几句话描写班上一位同学的外貌。

2、写完后,读一读自己的小练笔,其他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25 好的故事



泼剌的意思和造句,泼剌这个词语的意思(2)

茅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2、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2、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介绍鲁迅及写作背景。

2、板书课题,思考: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生字新词,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

2、找出文中出现的难理解的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膝盖骨。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霓色:虹的一种。

繁响:繁密的响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打桨:划桨。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指奔涌、散开。

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态。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3、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1)(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2)(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3)(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4、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识记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生字。

3、给生字口头组词。

4、反复朗读文中的生词。

5、观察字形,书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抽生认读生字词语。

2、齐读课文。

二、深入学文,理解课文内容

1、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2、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第3—8自然段。)

3、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是他做的一个梦。)

4、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中,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5、小结: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

6、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美丽、幽雅、有趣。)

(1)“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有:

植物: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动物:鸡、狗、鱼

建筑:茅屋、塔、伽蓝

人物: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2)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字?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7、找出你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想象画面。

8、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9、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10、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作用?

(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11、全班交流,谈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

1、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2、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泼剌的意思和造句,泼剌这个词语的意思(3)

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高尚品格。

2、用小标题概括课文所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了,现在我们来学习有关他的另一篇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是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他的侄女周晔写了一篇纪念他的文章。

2、出示课题,提出疑问。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呢?

(2)“我”与鲁迅先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我”称他为“伯父”,又称他为“先生”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在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旁边作上记号。

3、自己查阅工具书或同桌之间互相解决自己不懂的字、词的意思。

4、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追悼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碰壁 * 饱经风霜

5、读文思考并回答: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为什么“我”称鲁迅为“伯父”,还称为“先生”?

(3)作者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课文中哪里读出来的?

(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

6、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用小标题的方式批注在旁边。

(1)谈《水浒传》

(2)说“碰壁”

(3)笑放花筒

(4)救助车夫

(5)关心女佣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选自已最感兴趣的一件或两件事读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2、勾画文中表明中心的句子。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3、学习第一件事:谈《水浒传》

(1)谈《水浒传》这件事,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最深,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你还体会到什么?

(3)伯父鲁迅先生送书给我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什么?

(4)鲁迅先生关心的仅仅是我吗?他关心的是--(青少年)

(5)小结:鲁迅先生是一个 的人。

4、学习第二件事:说“碰壁”

(1)轻声读伯父和“我”谈碰壁的故事,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抓住下面这些语句进行体会:

“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恍然大悟”。

“黑洞洞”指什么?“碰壁”又是什么意思?

(3)从“说‘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5)体会文中关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生动性。

5、学习第三件事:笑放花筒

(1)默读课文第四部分,画出描写鲁迅先生表情的句子,思考:作者写鲁迅先生脸上的表情是为了表现什么?塑造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形象?

(2)抓住对鲁迅先生的描写就能感知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6、学习第四件事:救助车夫

(1)抓住“饱经风霜”“扶、夹、洗、敷”等一系列动作体会鲁迅关心车夫(劳动人民)的品质。

(2)鲁迅先生救助车夫之后,为什么变得那么“严肃”,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抓住“按”“半天没动”等词语体会鲁迅先生沉重的心情。

7、学习第五件事:关心女佣

(1)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共同做批注。

(2)朗读自己批注的语句,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别人”是指哪些人?

(黄包车车夫、女佣阿三等劳动人民。)

(4)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泼剌的意思和造句,泼剌这个词语的意思(4)

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

2、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3、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4、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其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画像,谈谈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

2、板书课题,简介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表达的情感。

3、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5、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

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

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1)对比:每小节的前后两句进行对比。

a.“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虽生犹死——虽死犹生)

b. 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2)前后对照。学生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总分结构:诗的第一小节和后面六个小节是总分关系。

2、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含义。

3、引导理解“生”与“死”的含义

(1)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2)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4、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

(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2、课外阅读有关写鲁迅先生,赞美鲁迅先生的诗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