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残稿》【宋】司马光 书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司马光,字君实,宋真宗天禧三年十月十八日(1019年11月17日)出生于光州光山县(今河南光山),祖籍是陕州夏县(今山西运城夏县)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像》(载《三才图会》【明】王圻、王思义 编纂,
【清】潭滨、黄晟 重校)
关于司马光的家世和生平,苏轼(1037—1101)撰写的《司马温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是第一手资料①。南宋史学家王偁(历高孝光宁四朝、约略与朱熹同时)《东都事略》卷八十七《司马光传》、《宋史》卷三百三十六《司马光传》②,则代表了南宋及元朝史家对司马光的记述。
根据苏轼《司马温公行状》等资料的记载,司马光祖父炫,进士及第,试秘书省校书郎、知耀州富平县事(今陕西富平)。父亲司马池(980—1041),官吏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他们这一支是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司马孚是司马懿之弟,在《资治通鉴》里,编撰者的这位开宗之祖,始终以曹魏忠臣的面目出现。北魏时,先祖司马阳在山西做官,死后葬于当地,司马家族的一支从此就在这里繁衍。隋唐以后家道中落,在祖父司马炫之前,数代皆为布衣,此后至司马光,父祖皆为进士出身,他属于仕宦出身的第三代。
父亲司马池,字和中,幼年丧父,矢志于读书入仕。真宗景德二年(1005),司马池进士及第,做过几任地方官。天禧三年(1019)三月调郑州防御判官、知光山县事③。当年十月,次子出生,父亲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司马光。
司马光幼承庭训,青少年时代随在河南、陕西、山西等地为官的父亲生活。六岁开始读书识字,生性颖悟,记忆力强,对于理解历史有天赋。他发愤读书,圆木警枕,《宋史》本传说他,“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甫二十,考中进士甲科,便从此步入仕途。
他最初任华州判官,为了与在杭州做官的父亲比较接近,获准调任苏州判官。但是,由于1039年母亲去世,接着1041年父亲去世,司马光丁忧去职,并未能去苏州莅任。至1044年丁忧期满,司马光再度出仕,签书武成军(治所在今山东)节度判官事,次年改知丰城县事。
仁宗庆历六年(1046),司马光被征召到朝廷任国子直讲,本官亦迁大理评事,寻改大理丞。从此直到1054年离开开封,他在首都任职前后有八年。这期间,父执庞籍(988—1063)出任枢密副使。庞籍在与司马池交往的时候就很欣赏司马光的才华,因而推荐他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殿中丞,充史馆检讨,修日历,加集贤校理等职。司马光历任的这些馆职选拔很严,是北宋士人仕途生涯中令人羡慕的清要之选。
司马光仕途的第二个阶段,也与庞籍有关。1054年,庞籍出知郓州,再迁并州,皆辟司马光通判州事。在并州通判任上,司马光提出对咄咄逼人的西夏采取强硬措施,经济上断绝互市,军事上修筑城堡。可是,有边将肇起事端,轻率出兵进击,被西夏打败。司马光主动将责任揽归自己,最后庞籍作为边帅承担了首责。这次强硬的边防政策失利,也许对司马光后来在对外关系上偏向保守态度有一定影响。
司马光再次到中央任职是1057年④,几近不惑之年。他先转官太常博士,再转祠部员外郎,直秘阁,判吏部南曹;后又差遣为开封府推官,赐五品服。此后,他在首都地区工作多年,历迁度支员外郎,判三司句院,修起居注,后判礼部,又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有大量机会直接接触皇帝,特别是担任了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后,得陪伴皇帝,深入交流。
司马光这两段中央任职,第一阶段是馆职,第二阶段是谏职。馆职是检讨文史,增益学问,对于酷爱读书的司马光来说,是如鱼得水;谏职是对军国大政向国君提不同意见,范仲淹曾任谏职,其《灵乌赋》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之句。北宋谏职素来咄咄逼人,司马光担任谏官长达五年,对于许多军国大事,都提出过自己的犀利看法。
司马光仕宦生涯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十一世纪前中期既是北宋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政治上的多事之秋。仁宗赵祯(1010—1063)无子嗣,1035年,抱养了年仅4岁的濮王赵允让之子,即后来的英宗赵曙(1032—1067)。四年之后由于苗妃(苗妃是仁宗乳母许氏之女)为仁宗生了儿子赵昕,这是苗妃的第二胎(头胎为长女福康公主),赵曙又被送出宫回到生父身边。这是1039年,赵曙8岁,处在懂事又不全懂事的年龄,送入宫又送出宫,心中的憋屈可以想见。
1043年,5岁的赵昕夭折。这时仁宗年仅33岁,虽说膝下无子,但难保哪一个妃嫔还会生出儿子来。这样赵曙入宫的事就搁下了。直到至和三年(1056),仁宗身体健康出了问题,谏官范镇(1007—1088)首发其议,建议早立子嗣。范镇是司马光终生的忘年密友,两人的政治见解相契,时任并州通判的司马光也三次上书,论及早立太子。及任谏职,司马光更是当面向仁宗提出其事。嘉祐七年(1062)八月初四,赵曙被立为太子。半年后,仁宗驾崩,英宗赵曙继位。这一次政治上的正确行动,对于司马光后来的仕途生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英宗朝(1063—1067),司马光继续担任谏职,贴职升任龙图阁直学士⑤。但是,英宗对于司马光的谏言大多听而不纳。1065年,司马光力辞谏职获准,开始自家编纂《通志》(即《资治通鉴》前名)。神宗即位,任命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充侍讲学士。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持反对立场,主动要求到洛阳专职修史,长达十五年之久。尽管这期间他一直就变法之事发表批评意见,但是,编纂《资治通鉴》是他当时的主业。
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英宗的皇后)垂帘听政,立即召回司马光主持朝政,一年多以后,司马光去世,葬于山西夏县城北十五公里鸣冈。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资治通鉴
编著者:(宋)司马光 著 张国刚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