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代: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是小学生必背唐诗之一,也被收录在了第三期的《古诗词趣读与写作》课程教材里。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成为了名句,其中“穿金甲”里的“穿”被解释成了“磨穿”的意思,即边塞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铠甲。真是这么解释吗?苏老师又要有异议了。
单是看“穿金甲”这三个字,无疑“穿”就是“穿衣服”的意思。当然,我向来的观点是一句诗的解释要放在整首诗里面看,毫无疑问半句诗首先要放在整句诗里看。多了前面“黄沙百战”四个字,至少有四种可能性:第一,还是“穿衣”的意思;第二,“金甲被黄沙磨穿”,按照目前教科书的解释;第三,“穿过”的意思,即漫天黄沙因为颗粒细小再加上“百战”所以一点点穿过了铠甲的缝隙里。第四种解释就是:原本穿的是铁甲,因久经战场风沙,黄沙粘在铁甲上好似穿“金甲”,这句就成了比喻句。若是第二种解释就是夸张句,哪一种更接近诗人的本意呢?
在唐诗里的“穿”,除了与衣、甲有关,其余的“穿”,要么是“穿过”、要么是“穿透”,几乎没有“磨穿”的意思。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我在古诗词解析的系列文章中一个重要观点:如果一个字或词在同时期的诗中绝大多数都是一种意思的时候,某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中的同样字词却作别的解释的概率是很低的。即便是某位诗人别出心裁,也不会只出现在一首诗里,而且以当时诗词的流传度来讲,必定会有人跟风的。
既然从这一首诗里难以判断“穿”的真正含义,那何不从王昌龄整个系列的《从军行》七首里找些线索呢?
(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
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
莫教兵士哭龙荒。
(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
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以《从军行》整套诗来看,除了一、二、七首里没有明确的特定人物之外。三到六首里其实都有一个主要人物贯穿其中,就是“将军”。第三首里“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中的“表请”就是“上表请奏”,这当然是将军能才能做的事。第五首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前军”就是“先遣部队”,抓住了敌人头目向谁汇报呢?当然是向将军汇报。第六首里“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是指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将军见诏如见君,辞君(受诏)后率兵奔赴战场,一夜之间便夺取了“楼兰”(借代敌方领土),与第四首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正好呼应。无论这位将军是否同为一人,至少代表着“将军”这一群体,只不过是把这一群体投射在个体身上罢了。
所以三到六首的《从军行》,像一部诗歌连续剧,而王昌龄在写边塞诗的时候是27岁左右,还未考取进士做官,就好比是“随军见习记者”。诗中的主人公无疑就是边塞的将军,第四首的最后两句同三、五、六首诗一样都是以将军为主角的句子。“黄沙百战穿金甲”应该是“将军身经(沙场)百战才穿上了金甲”的意思!
经查,唐代的铠甲种类有十三种之多,只有做到高级别的将领才有资格穿金甲,一般也就是铁甲,级别高些不过是银甲,都是配给骑兵的。所谓的金甲、银甲只是在铁甲上涂了金银漆而已。(唐代制甲,还讲究外观华美,往往涂上金漆或绘有各种花纹。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年轻将领时,曾身披金甲,陈铁骑1万人,甲士3万人,在太庙前举行凯旋礼。那时仪仗典礼等隆重场合下都有金盔银甲的壮观场面。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写下"金锁甲、绿沉枪"的诗句。——节选自百度百科“唐十三铠”,同为唐代边塞诗人的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一诗中也有“将军金甲夜不脱”的诗句)在边塞这种艰苦的地方,生来就是皇亲国戚的世袭将军多半是不会去的,而在这种地方能升到将军职位的基本都是苦出生,都是从小兵开始历经百战,一点点升上来的。当做到了边塞将军这个位置,之后的目标在哪里?当然是要建大功立大业、彻底解决唐朝的边境安危问题,所以发下誓愿“不破楼兰终不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