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排律
排律就是把五律或者七律,按照粘连和对仗的规则一直循环下去即可。例如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这首诗两句一的韵脚,100个韵脚就是200句,除了前两句(首联)和后两句(尾联)外,中间都是对仗,上下两幅联还有黏连(用[ ]表示)。
绝句更简单,就不举例了。所谓的格律口诀,仅此而已。
三、科举中的格律诗
科举考试中的诗体,大多是五言的排律,所以不会格律诗的人,如同今天的学生不会英语一样,做不了进士。
例如唐朝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清朝 的试帖诗, 《阴阴夏木啭黄鹂》(李惺,嘉庆丁丑翰林)
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 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
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 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
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 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
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 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
对于考生来说,遵循格律的平仄格式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难的是限韵和就题发挥。
不过,即使对于古人来说,也会出现落韵的情况,在科举中出现这种状况几乎是致命的错误。
四、作格律诗最难的是什么?
格律诗的规则很简单,当然不需要特别去背诵,做的诗多了,自然就能记住。
难的是很多字今古平仄不一样,韵部不一样。这是现代人很难张口就做出律诗的主要原因。
1、平仄不同
其实古人也有这种困惑。唐传到宋,有的字平仄就已经不同了。例如北宋时刘攽《中山诗话》记载:
白乐天诗曰:“请钱不早朝。”“请”作平声,唐人语也。
请,作仄声就出律了,作平声不出律。《中山诗话》 说,“请”在唐朝就是平声。所以白居易的这句诗不出律。
今天的石、集、叔、出等等今天的平声字,在古代是仄声字。这就很让我们头疼了。
但是更难的还不是这个,而是韵部的问题,如寒、删、先等在今天是同韵母的字,在古代不同韵部。
2、韵部不同
诗圣杜甫有一首《雨晴》落韵:
天水秋云薄,从西万里风。今朝好晴景,久雨不妨农。
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风、红、空是【东】韵,第二句农是【冬】韵。冬、东是邻韵,古体诗可以通押,但是近体诗是不允许的。
元稹也有一首绝句落韵,前两句押韵【东】韵,最后一句押【冬】韵: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最令读书人头疼的是【元】韵,有“该死十三元”之说。
咸丰十年的科举考试中,限韵【十三元】,大才子高心夔昏了头,据说他错用了 “十四寒”中的字。 同僚王闿运事后揶揄高心夔说“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本来可以考北大清华的水平,结果被蓝翔技校录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