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姑射俗人
作为贾府四春中年龄最小的贾惜春,在全书中相对来说不太显眼,她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作者通过林黛玉的视角来形容她“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因为年纪尚幼,所以总是为人所忽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平素默默无闻的女孩子,当她有一天突然站出来,首先就是一句“剃了头出家去”时,不得不让人诧异。
结合曹雪芹的判词,结合惜春出场时的种种,我们才发现,这个女孩的宿命其实从一开始就似乎已经是注定了的。
在贾宝玉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中看到的各位金钗的判词中,其中有一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再结合后面的《红楼梦曲》中的一曲<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闻道说,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很明显,十二金钗中有一个女孩子最终以出家而收场,但是此中形容又明显不是妙玉,只能是惜春无疑。
贾府最终落败,树倒猢狲散,各自求苟安,倒也无可厚非。而惜春落得个出家为尼的结局,似乎也算得上相对圆满。但是,惜春却又总是让人爱惜不起来,这又是为何呢?
按照曹雪芹的说法,他创作这本书的本意乃是因闺阁中有一干女子,她们的行为品性都在他之上,因不忍心让这些女子就此埋没,所以才著书立传。也因此就有了接下来的让人觉得目不暇接,满屏都是女子的《红楼梦》。
在这些女子中,最为出众的当属黛玉、宝钗还有元春等几个人,相对来说,惜春比之要差了一些,戏份也少了不少。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人物,却也总能在不经意间说出让人震惊不已的话来。
尚且年幼的她,一张口,就说要出家!
其实在历史上,也确实有一些悟性极高之人,年纪轻轻就参破一切,因而选择出家或者云游物外,那么惜春是否也是属于这种呢?答案却是否定的。
如果问,惜春是否有啥特异之处?笔者觉得倒是确实有一点,那就是她有着极高的警惕心理,对于危险的敏感程度远远超乎常人。说得更直接点,她对于自己的爱惜,俨然超过了其它一切。小小年纪的她,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贾府走下坡路的信息,亦或是从各方面探听所得。而这时的她想到的自救之路,正是出家。
随着剧情的进行,这种倾向愈加明显,尤其是在与尤氏的一番谈话中,让惜春想要明哲保身的心思,暴露无遗。
当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尤氏特意去看了看自己丈夫贾珍的胞妹——惜春。但是惜春对于尤氏却充满了敌意,在她看来,宁国府无疑是罪恶的聚集地,而她“一个姑娘家,只有躲是非的”、“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从此以后,你们有事别累我”。
由贾母在荣国府中抚养长大的惜春,对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宁国府却充满了敌意,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她想必也耳闻了关于宁国府的种种不堪,她担心有朝一日祸及自己,所以一直以来都刻意想要和宁国府撇清关系。而这一切,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
既然宁国府中的种种劣迹为她所知,惜春担心有朝一日连自己也会受到波及,所以就想方设法与宁国府撇清关系,那么日后当荣国府也被抄家,整个贾府面临着同样的命运时,惜春又该如何安身立命?
这个时候,除了出家,别无他途。
惜春一直以来都想要保全自己,但凡有可能受到牵连,她都会尽早地选择独善其身。也就是这样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才会让她走上出家为尼之路。但是,据脂砚斋对她灯谜诗的批语中所说的,“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看来,出家并没有让她过上相对来说安逸的生活,反而还得去乞讨,确实是悲哀。
想惜春一心一意想要保全自我,然而她却不知道,在历史的潮流中,无论是谁都难以置身事外。而她身为贾府的一员,想要摆脱这层关系,将自我看得高于一切,这样的目标未免也是空中楼阁一般,终究难以实现。
参考书籍:《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
《大观红楼》欧丽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