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悟
苦和乐,是人生的两种状态。
但于苦中作乐,却是一种通透的处世观。
有些苦是懒散之因,无自律无节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非沉心修行;
有些乐是茫然所致,无目标无方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所以不能为苦而苦,为乐极乐,真正的豁达是于黑暗处觅一束光,渡人也渡己。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半世为僧,半世求官,半生留给了空门,半生留给了世俗。
以空作念,禅悟红尘,亦是一种超脱。
故,今天我们讲一首他笔下的诗,看看这个“苦吟浪仙”是怎样在纷乱的人间用达观的心态为自己找到出口的。
我相信,读后我们都能从中受益。
02 | 缘
贾岛,范阳人,早年家境贫寒,生活无以为继,遂出家为僧,自号“碣石山人”。
22岁时,贾岛游至洛阳,寄居在香山寺,当时东都不仅有“宵禁”,还规定僧侣午后不得出门(制定这条规则的人估计是个赌徒)。
贾岛闲散惯了,自然受不得这种约束,于是开始写诗抨击,写着写着诗就“红了”,连大文豪韩愈都夸赞他文采好。
开发出了新技能以后,贾岛心花怒放,既然连韩愈都夸我有才,那我就去找他吧,也许还能得个官做,那样就不用“禁足”了。
于是贾岛收拾行囊,实际上也没什么可带的,就出发去了长安。
不巧,他和韩愈“双向奔赴”,就在他去长安的路上,韩愈来了洛阳,完美错过。
为此,贾岛在长安逗留了一段时间。
当时贾岛有个朋友叫李凝,住在长安郊外,闲来无事贾岛决定去拜访他,可是骑着驴慢悠悠的,竟然迷了路,天黑了才找到李凝的住处。
更加不巧的是,李凝还不在家,于是贾岛就在人家门板上写了一首诗,意思是,轻轻地我来了,轻轻地我又走了……诗有两句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回去的路上,贾岛反复琢磨,我都没进去家门,这个“推”字不太合适,用“敲”或许更好,万一人家丢东西了呢!
于是贾岛调转驴头就往回走,想去再改改,然而无巧不成书,踏破铁鞋无觅处,他骑着驴只想着“推”和“敲”两个字了,竟然冲了前方高官的马车仪仗,而坐在车里的人,正是韩愈。
后来在韩愈的参谋下,贾岛决定了用“敲”字,“推敲”典故之由来,就是这么个离谱的经历。
不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贾岛对作诗精益求精的态度,否则就不会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感慨了。
后来在韩愈的建议下,贾岛决定用心苦读,积极备战科考,并于33岁的时候还俗。
03 | 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出自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这是贾岛代表作,千古经典,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但有些知识和背后的故事,老师也未必会讲。
之所以前面要讲贾岛的生平,也和这首诗息息相关。
这首诗还有另外一个存疑的题目,叫《孙革访羊尊师诗》,这当是后人的无妄之添。
据考,贾岛寻的隐者极有可能是隐于紫阁或白阁峰的长孙霞。
为什么要把这个说清楚呢?
首先贾岛还俗那一年,他参加了科举,不幸落榜,之后便困于长安。
《唐才子传》有载:
“知余素心者,惟终南紫阁、白阁诸峰隐者耳”
“嵩丘有草庐,欲归未得,逗留长安。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
从813年到822年贾岛进士及第,将近有小10年的时间他基本都在长安活动,仍然是半谒半隐的状态。
和尚不当了,日子反倒不轻松,他的“苦吟”之作也多于此间。
长安城,天子脚下,人情世故复杂,贾岛两次给元稹谒诗,都没有得到回应,过裴度宅邸时,他甚至有抱不平: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
尽管贾岛为韩愈的门生,但终归是布衣,困于长安之时多交游方外之人,比如《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还有《长孙霞李溟自紫阁白阁二峰见访》:寂寞吾庐贫,同来二阁人。
所以,从种种迹象来看,《寻隐者不遇》中的“隐士”为长孙霞可能性最大。
生活困苦,但并无颓废之意,甚至仍有方外之心,于苦中作乐,且不忘精研学问,追求理想,这才是《寻隐者不遇》的弦外音。
但从这首诗来讲,除却词句精炼之外,并没有过多含义,如果参考创作背景,那便是人生的苦乐之解。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还俗入仕,求官不果,长安城高墙四筑,他也迷茫。相比之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山”,也的人困住了自己,有的人和“山”融为一体,享受自然,所以诗人用了“云深”,而不是“林深”。
寻“隐者”是寻“解脱”,隐者入山寻药,如入逍遥之境,未从和弟子讲去了哪座峰,随遇而安,大概弟子也习惯了师父的来去无踪,这便是洒脱,无拘无束。
而诗人能通过这样一件小事赋诗一首,并且在诗中表达的并非抱怨,而是向往,更说明诗人的心境在变化,他身在世俗,却可参悟尘缘,这便是渡。
由苦到乐,人是要经历一些什么的,至少要用这种趣。
- END -
#历史开讲#
来源:槐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