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范晔的《后汉书·左周黄列传》,原文是:阳春之曲,和着必寡,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指的是一些徒有虚名,沽名钓誉之人。
汉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施政纲要便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举孝廉、贤良、方正之士。这就是朝廷要征召精通儒家经典的治国人才。
在经过了长达十几年的国内地震水旱灾害和边疆四夷侵袭,受到汉安帝皇后阎氏及宦官诬陷而被废的磨难后,身为汉安帝原太子的刘保终于在公园125年即皇帝位,史称汉顺帝,同时东汉王朝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短暂稳定期。
那时的人才选举过程是先是由皇帝下达诏书,再由太尉、司徒、司空和朝廷各部门以及地方州郡长官分别或者联名推荐。南阳人樊英以品行兼优著称从而受到州郡征聘,被他拒绝。又在朝廷大臣和汉顺帝的多次征召下,樊英依然不为所动,最后不得已官府只好用车把他送往京都,到了京城他以生病为由不接受聘请,朝廷又是用轿子把他抬进宫殿。为了吸引人才东汉朝廷可谓礼仪周全,仁至义尽,但是樊英还是不买帐,本着尊师重道,尊重人才的原则汉顺帝为他诏请太医、设立讲坛、赏赐几杖、封以官爵,真是用意深厚,费尽心思。按理说樊英应该立即施礼接受聘请深感皇恩才对,可他却毅然决然的坚持生病,顺帝只好赠予钱粮准许他回家养病。可能有人会说樊英是位隐士大儒不愿贪图爵位,而他在应对皇帝询问时并没有提出什么高明见解和奇谋良策。
虽然史书并未详细记载有关樊英的事迹,但我想类似樊英这样的人有些被夸大抬高了,即便他无意于仕途,也该为黎明百姓敬献良策才对,如果是假清高就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当朝廷又征召广汉人黄琼时,李固送给他一封信,其大意是劝说黄琼:作为圣贤之人就该为辅助朝廷,拯救百姓来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夙愿,不要像樊英那样的徒有虚名之人,由此引出:阳春之曲,和着必寡。盛名之下, 其实难副这句名言。
与樊英相比,在汉安帝时期由于外戚相争、宦官小人当道,他们阿谀奉承、破坏法纪,又栽赃陷害,骄奢淫逸,弄的朝廷内部乌烟瘴气,导致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名士大儒宁可隐居田园也不愿与奸佞为伍。黄宪字叔度,便是这样一位。他十四岁时就谈吐不俗,引人瞩目,与他交谈会让人以为就是老师的感觉。而自以为才华横溢心气高傲的人见到黄宪后会感到惘然若失,高深莫测,因此有人把他比作颜回。如果三月不见黄宪,卑鄙可耻的念头就会重新在心里萌芽。他被人评价为:奉高之器,譬诸滥,虽清而易挹。叔度汪汪若千顷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不可易也。黄宪终其一生不入朝就仕。
这样的人才是德行高尚,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