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名之下例句,盛名之下的下半句是什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3 17:12:32

很多时候,很多东西,都符合“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规则。

人们总是容易被外表所慑服,只要对方把“招牌”掏出来,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荷包,心甘情愿奉上我们的钱财。

所以,有些男人用豪车名表名包别墅装饰自己,一些眼皮子浅的女人,就哭着喊着倒贴着扑上去。还有一些人,用头衔虚名装饰自己,引来一众信徒顶礼膜拜,即使被骗得倾家荡产,亦不改膜拜之初衷。

这不,清华美院的博士李某,只打出“清华博士”的名号,就能把199元的AI课卖出5000万元。

这样的课又何止AI这一种呢?误人子弟的书难道不也与之等类吗?

昨天重读《范雎说秦王》,读到:

原文: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北大版译作:

箕子、接舆用漆涂身,变成癞子,披头散发,变成狂人,对于殷朝和楚国毫无益处。

岳麓版译作:

箕子、接舆两人,漆身成为肿癞,披发成为狂人,但他们对于殷朝和楚国,并没有什么益处。

中华版译作:

箕子、接舆全身涂漆,遍体生癞,披头散发成为狂人,但对殷朝和楚国毫无益处。

难不成北大版、岳麓版和中华版,会认为箕子和接舆都漆身长了癞痢,都披发成了狂人?他们俩对殷朝和楚国都无益?箕子是殷人,接舆是楚人。商朝亡于公元前1046年,春秋开始于公元前770年,两人前后至少相差300多年啊。

看到这里,我都要被气笑了。这可都是名家大社的全注全译版啊,顶着教授、专家的名号去害小朋友吗?所幸上古版译得正确,还好,还好,没有全军覆没。

这是一处显而易见的“合叙”修辞手法。

杨树达先生说:这是合叙,文言文合起来叙述,翻译时分开来说,即“箕子漆身而为厉,接舆被发而为狂”。

例句:《韩王信传》云: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即谓大夫文种死,范蠡亡;又,《高帝纪》云:掾(音怨)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帅沛子弟,恐不听。”即曹参为掾,萧何为主吏。

上古版虽然译得正确,但没有提及“合叙”修辞这个知识点,那小朋友们要到哪里去了解呢?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今后遇到类似的句子,不还是两眼一抹黑吗?

其实,这一段的合叙修辞,不仅指“箕子漆身而为厉,接舆被发而为狂”,也指“箕子无益于殷,接舆无益于楚”。

箕子是商朝人,如果不分开,那他和楚国有什么关系呢?

同理,接舆是春秋人,他对于商朝来说,谈得上有益和无益吗?

那北大版、岳麓版、中华版署名的编者,都是赫赫有名的专家教授,他们会不懂合叙修辞吗?显然是懂的。

但他们下面真正干活的大学生们就不一定懂,而署名者对译文可能压根就没有认真通读过一遍,真正读过的是出版社的编辑,但编辑只保证句子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等等。

这就是流行版本的真正底色,但不妨碍他们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清华博士”啊。

很多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都是曾经受到过这种似是而非的欺骗而最终有所觉醒的人,他们不想再被稀里糊涂地糊弄,希望获得真正一字一句的讲解。

他们既想知其然,也想知其所以然。

我不是专家,也不是教授,但我用近五年,每晚长达四、五小时的时间,去撕碎古文观止和课内文言文中每一个实词虚词、疑难句式、典型修辞的模糊面纱,把它们清晰地展现给不愿意再被糊弄的觉悟者。

这就是我的执念。

我试着翻译一下:

原文:箕子、接舆,漆身而为厉,被发而为狂,无益于殷、楚。

试译:箕子以漆涂身因而生恶疮,接舆披散头发因而成癫狂,(箕子)对于殷没有益处,(接舆)对于楚没有益处。

以上。

盛名之下例句,盛名之下的下半句是什么(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