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谚)
五谷:泛指粮食作物。农历六月,三伏天气,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此时要是天气不热,五谷就难以结出果实。指六月大热,是农业生产的需要。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农事·占候》:“谚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老农云:‘三伏中,稿稻天气,又当下壅时,最要晴,晴则热。’故也。”
【六月戴毡帽——不看气候】(歇)
毡帽:严寒时所戴的用羊毛毡做的帽子。比喻不识时务或不看时机。严亚楚《龙感湖》二二回:“老谋深算的牛茂盛,他深深地懂得:在这火头上,要说服大家不打官司,那是‘六月戴毡帽——不看气候’。”
〇也作〔六月间戴毡帽——不合时宜〕。张作为《原林深处》七章:“人们大眼瞪小眼,感到不好意思,深觉开这个玩笑,就像六月间戴毡帽——不合时宜。”
【六月的天,财主的脸——说变就变】(歇)见“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六月里的梨疙疸——有点儿酸】(歇)
疙疸:同“疙瘩”,小球状或块状的东西。本指六月的梨不成熟,味儿有些酸;转指人有些迂腐。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一:“老吴显得有些着急了,他说:‘唉,李昌叫你写,就是说你行,叫你拿主意,你怕三怕四干什么?他要不满意,他自己来写。咱说你这个人呀,可是个好人,就是六月里的梨疙疸,有点儿酸!’”
【六月里蚊子——钉死了】(歇)
钉:谐“叮”。指眼睛死死钉住想要的东西。《金瓶梅》三七回:“婆子道:‘被我如此支吾,调的他喜欢了,倒与我些茶吃,赏了我两个饼定出来了。’李瓶儿道:‘还是昨日他往乔大户家吃满月的饼定。妈妈子,不亏你这片嘴头子,六月里蚊子也,钉死了!’”
【六月里下雪——稀罕事】(歇)见“腊月初三打春雷——少有的事”。
【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谚)
六月六:农历六月初六。旧时民间习俗,每逢六月六,要给猫狗洗浴,谓此时洗浴,可免生跳蚤和虱子。清·梁同书《直语补正》:“姑苏毛都宪程访杨祠部循吉,因洗浴,辞不出。后杨访毛,亦以浴辞。杨索片纸书曰:‘君来顾我我洗浴,我往报君君洗浴。我洗浴时四月八,君洗浴时六月六。’盖用俗语‘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为戏也。”
〇也作①〔六月六,猫狗浴〕。清·黄汉《猫苑》卷下:“俗谚:‘六月六,猫狗浴。’”②〔六月六,家家猫犬水中浴〕。清·顾铁卿《清嘉录》卷六:“谚云:‘六月六,狗浴。’谓六月六日牵猫犬浴于河,可避虱蛀。郭麟《浴猫犬词》:‘六月六,家家猫犬水中浴。不知此语从何来,辗转流传竟成俗。’”
【六月天冻死羊——说来话长】(歇)见“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
【六月债儿热——还得快】(歇)
本指农历六月离秋收很近,借了债很快就能归还;转指报应或报复来得很快。《金瓶梅》二四回:“画童儿道:‘这地上干干净净的,嫂子嗑下恁一地瓜子皮,爹看见又骂了。’惠莲道:‘贼囚根子,“六月债儿热——还得快”。就是什么打紧?便当你不扫,丢着,另教个小厮扫。等他问我,只说得一声。’”
〇也作〔六月债——还得快〕。《梦笔生花》二编卷八:“六月债,还得快。一根藤,缠死人。”吴越《括苍山恩仇记》一五回:“大先生不过是偶然想起医书里的引证,并没有细细地去考过它的正确年月,叫老学究一问,不觉也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真是六月债,还得快,现借现还。”
【六枝儿划拳——新样儿的,没了对儿】(歇)
六枝儿:也称六枝子,一只手或足长六个指头。划拳:又称猜拳,饮酒时的一种游戏,双方同时伸出手指,并说出一个数,谁说的数目符合双方伸出来的手指的总数,就算谁赢,输方喝酒。指言论或事物新奇独特,没有相同可比的。《儿女英雄传》三二回:“安老爷便说道:‘……再我还有句话,不是怄老哥哥。要看你这老精神儿,只怕还赶得上见个侄儿也不可知呢!’邓九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老弟!那可就叫作“六枝儿划拳——新样儿的,没了对儿”咧!’”
【六枝儿刲痒痒——敷余着一个】(歇)
刲(犽狌ī):抓。痒痒:痒。敷余:多余。指多余的人。也指多此一举。《儿女英雄传》四〇回:“听诸一官这等说,他便说道:‘不是这么着,你听我说,这件事不值什么,家里有我呢……你只管干你的去,就留你在家里,也是六枝儿刲痒痒,敷余着一个。’”
〇也作〔六指儿抓痒——多一道子〕。道子:手指抓痒时留下的细长的痕迹。姚雪垠《李自成》三卷一〇章:“敬轩,刚才咱俩已经说定啦,两家人马全听你的将令行事。你在大家面前推让什么?这不是六指儿抓痒,多一道子!”
〇也省作〔六根指头搔痒〕。王东满《漳河春》一九:“刘臭狗先是一惊,接着看到刘爱社领来一伙人,冲在前边的都是外队人,便冷嘲热讽说:‘老永亮,我们后沟的事,要你六根指头搔痒呀?选你当主任了还是当县长了?’”
【碌碡轧不出屁来】(惯)见“三杠子压不出个响屁来”。
【碌碡砸石头——石打石】(歇)见“碓头砸磨扇——石打石”。
【碌碡撞碾子——硬碰硬】(歇)见“乌龟撞石板——硬碰硬”。
【龙不离海,虎不离山】(谚)
龙不能离开大海,不然就无从发挥它的神力;虎不能离开深山,不然就难以施展它的威势。比喻权势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权势的特定范围。《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四回:“龙不离海,虎不离山。陛下安居大位,岂可远离乎?”
〇也作①〔龙不离滩,虎不离山〕。段少舫等《朱元璋演义》二三回:“朱元璋双手抱拳:‘龙不离滩,虎不离山。王爷千岁的宝座,小民怎敢居上。’”②〔虎不离山,龙不离渊〕。黄佩珠等《续少西唐演义》三三回:“常言说:‘虎不离山,龙不离渊。’如今,元帅已经不在,你若再出个一差半错,咱该如何是好。”
【龙灯的胡子——不理】(歇)见“纺丝吊面——布里儿”。
【龙斗虎伤,苦了小獐】(谚)见“斗虎争狼,苦*小獐”。
【龙斗鱼损】(谚)见“斗虎争狼,苦*小獐”。
【龙多乃旱】(谚)
龙多了,互相推诿,谁也不管下雨的事,天就干旱了。比喻做事,人多谁也不负责,反把事情耽搁了。宋·李季可《松窗百说》:“一二客在,岂至是乎?今不救之,罪分于众而难责,则皆莫之顾,况横身犯众,为人肩利害事耶?谚所谓‘龙多乃旱’是也。”
〇也作①〔龙多不治水〕。刘江《太行风云》六二:“这种会,人多遮得眼黑,常言‘龙多不治水’。”②〔龙多旱,人多乱〕。周立波《山乡巨变》一四:“我想来想去,觉得不妥。‘龙多旱,人多乱’,几十户人家搞到一起,怕出绿戏。”③〔人多乱,龙多旱,母鸡多了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做饭〕。曲波《桥隆飙》三:“‘扩充?’他冷笑了一下,‘你说的是拉人哪?’他似乎对‘扩充’这个名词还太生疏。他摆了摆手,说道:‘俗话说:“人多乱,龙多旱,母鸡多了不下蛋,媳妇多了婆做饭。”’”
【龙归沧海,虎入深山】(惯)
比喻有才能的人找到了施展的机会或地方。《水浒后传》二七回:“龙归沧海,虎入深山,各有所利耳。不可在此久停,可上白云山聚义。”
〇也作①〔龙归大海,虎进深山〕。王厚选《古城青史》四三回:“今天,带着胜利的喜讯,钻进了这建立了深厚感情的青纱帐里,真好比龙归大海,虎进深山,他怎么能不感到格外兴奋和激动呢?”②〔老虎入山,蛟龙下海〕。刘江《太行风云》五二:“孟用良连说带笑,说:‘呀,你这可真是老虎入山,蛟龙下海,天下都成了你们的啦。’”③〔虎进深山,龙归大海〕。黎汝清《皖南事变》三九章三:“当他移住进赤坑山上的蜜蜂洞后,颇有虎进深山,龙归大海之感,精神大为振作。”
【龙虎斗】(惯)
比喻两个强者或两派势力发生争斗或争论。清·黄汉《猫苑》卷上:“猫与蛇斗,俗称‘龙虎斗’。”鲁迅《阿Q正传》:“这一场‘龙虎斗’似乎并无胜败,也不知道看的人可满足,都没有发什么议论,而阿Q却仍然没有人来叫他作短工。”又《且介亭杂文二集· “京派”和“海派”》:“当初的京海之争,看作‘龙虎斗’固然是错误,就是认为有一条官商之界也不免欠明白。”
【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谚)
龙和龙交往,凤和凤交往,老鼠交往的尽是会打洞的老鼠。比喻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李英儒《女游击队长》五章:“不听说话不看做事,只看他交往的人,就可知道一个人。中国的古话说得简单:‘不知其人视其友。’我们山里人有句俗话说:‘龙交龙,凤交凤,老鼠的朋友会打洞。’”
〇也作①〔龙交龙,凤交凤,瞎眼的找哑聋〕。王尚政《海峡黎明》一五:“俗话说:‘龙交龙,凤交凤,瞎眼的找哑聋。’这些种田、打鱼的,都向着共产党。”②〔凤交凤,龙交龙,蝎子、马蜂交蜈蚣〕。袁征《搭配》:“英姑娘的凶悍是出了名的。左邻右舍她敢骂,老的少的她敢骂,没人敢和她交往,可偏偏本巷一个刚过门的媳妇和她对了眼,交上了朋友。这可真正是俗话说的‘凤交凤,龙交龙,蝎子、马蜂交蜈蚣’!”
【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谚)
戏:戏弄。指龙一旦离开大海落入浅水滩,就要遭受虾的戏弄;虎一旦离开深山跑到平川地,就会遭受狗的欺侮。比喻强者失势,会受小人的凌辱。明·冯梦龙《古今谭概·谈资》:“一日宴乡绅,梅西野倡令,要拆字入俗语二句……单其本是其,加点便成淇;除却淇边点,加欠便为欺。俗语云:‘龙居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〇也作①〔龙离沧海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施公案》一四四回:“好一起剁鲊的囚徒!本院今日倒被这起狗奴威吓起来了。正是:龙离沧海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②〔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受鸟欺〕。刘彦林《春风得意》一五章:“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受鸟欺。这样的情况可能出现,甚至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咱们思想上一定要有经受忍辱含垢的准备。”③〔虎落平川任狗欺,背时的凤凰不如鸡〕。霍达《芸芸众生》:“他想看看今天尹怡云的表现,看看他小人得志的劲儿。有道是:虎落平川任狗欺,背时的凤凰不如鸡。有朝一日长全了毛,凤还是凤来鸡还是鸡。”
【龙配龙,凤配凤,鹁鸪对鹁鸪,乌鸦对乌鸦】(谚)
龙要找龙配对,凤要找凤配对,鹁鸪只能配鹁鸪,乌鸦只能配乌鸦。比喻男女婚配,要讲究门当户对。《石点头》卷六:“常言:‘龙配龙,凤配凤,鹁鸪对鹁鸪,乌鸦对乌鸦。’我是打渔人,原该寻个渔户。”
〇也作①〔龙配龙,凤配凤,老鼠只好钻地洞〕。钟铭《凌濛初的传说》:“龙配龙,凤配凤,老鼠只好钻地洞。凌濛初只有配要饭婆!你样子长得像仙女,做官人家随你挑,为啥千不中,万不中,偏偏看上了这只破灯笼?”②〔龙配龙,凤配凤,乌龟配蛇住泥洞〕。熊尚志《藕和花的故事》一二:“老丁,说什么气话呢?龙配龙,凤配凤,乌龟配蛇住泥洞。枝子和大力,正好算得上天生一对,地配一双。”
【龙生九子不成龙】(谚)
一龙所生的九条小龙,形状、性格都不像母龙的原样。比喻同一母亲所生的子女,志趣性情各自迥然不同。明·李东阳《记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清·梁章钜《浪迹续谈》卷八:“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弘治中御书小帖,以问内阁。”
〇也作①〔龙生九种,九种各别〕。《西游记》四三回:“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这几个杂种?’敖顺道:‘此正谓龙生九种,九种各别。’”②〔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吴越《括苍山恩仇记》四四回:“吴石宕虽是吴姓人聚族而居,不过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叛道谋反者固然有之,安分守己者更不乏其人,不能善恶不分,统统打入另册。”③〔龙生九子,秉性各异〕。李晓明等《风扫残云》二回:“常言说得好:‘龙生九子,秉性各异。’到底是林秀见过世面,在李耀真被炸雷震得无所适从时,林秀接过话头,抓住话尾,侃侃而谈。”
【龙生龙子,凤生凤儿】(谚)
龙生下的是龙,凤生下的是凤。比喻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儿女;有什么样的教育传统,就会有什么样的继承。《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僧问:‘僧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龙生龙子,凤生凤儿。’”
〇也作①〔龙生龙,凤生凤,贼养儿子掘壁洞〕。《唐祝文周四杰传》四二回:“常听得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贼养儿子掘壁洞。’爹爹妈妈既然是龙凤,我们兄弟俩也该是龙凤了,谁料我们竟变了种。”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张凤雏《铺满苔藓的路》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赵同岩当了大半辈子兵,儿子对枪刀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打猎,也喜欢打听飞禽走兽的事。”③〔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子孙打洞洞〕。叶辛《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九:“俗话说的:‘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的子孙打洞洞。’我的父亲一生勤劳,尽管他不给我讲大道理,但我照着他的样做人,什么时候都不会偷闲躲懒的。”
【龙王庙里失了火——慌神】(歇)见“土地庙里长草——荒神”。
【龙王爷身边的虾子——见过大阵势】(歇)见“洞庭湖的麻雀——见过大风浪的”。
【龙王爷爷打呵欠——神气】(歇)见“土地爷放屁——神气”。
【聋子爱打岔,傻子爱说话】(谚)
指耳聋的人听不清,和人对话时常常打岔;傻呆的人只怕别人说他傻,话说起来没完没了。对爱打岔和爱多嘴者的嘲笑语。邢院生《叛女·蜜月》:“哦!接错了地方。真是城门楼子,屁股上的猴子,聋子爱打岔,傻子爱说话。”
〇也作〔聋子爱打岔,哑巴爱哇哇〕。苏方桂《不聋装聋》:“真是聋子爱打岔,哑巴爱哇哇。我问的是张广桥,你答的是烧瓦窑,妙,妙!”
【聋子的耳朵——摆设】(歇)
摆设:用来装饰点缀的东西。指人或物形同虚设,没有实际作用或价值。冯志《敌后武工队》二三章:“马鸣确实是个稀泥软蛋,别看他是个年轻小伙子,却受不了鬼子的一顿毒打;别看他身上挎着三号驳壳枪,这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〇也作①〔聋子的耳朵——样子货〕。马烽《伍二四十五纪要》:“伍二金贵愁眉不展地说:‘你看我是能当了这个家,还是能做了这个主?’姜忠老汉接上说道:‘这你还不清楚?二金贵现在是聋子的耳朵:样子货!’”②〔聋子的耳朵——摆个样子〕。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三部一七:“那就去一趟吧,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个样子。生产计划我可不报告,一切由你代表。”③〔聋子的耳朵——虚设〕。群星《映天红》一四章一:“尽管他‘新官上任三把火’,组织了什么‘护篱队’、‘巡逻队’,可天天夜里有报警……弄得这竹篱笆等于聋子的耳朵——虚设!”④〔聋子的耳朵——配相的〕。张行《武陵山下》七六:“谍报工作这么差!除了行动队会送假情报,我们的侦探队,难道是聋子的耳朵——配相的吗?”
〇也省作〔聋子的耳朵〕。李英儒《上一代人》三三:“全村谁不知道老木是个聋子的耳朵哇,阿斗坐江山,掌权的是你这诸葛亮啊!”
【聋子放炮仗——散了】(歇)
炮仗:爆竹。聋子听不见炮仗声,只看见炮仗爆炸时炸散了。散:本读狊ǎ狀,转读狊à狀。指散伙了。《红楼梦》五四回:“凤姐儿笑道:‘外头已经四更多了,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〇也作〔聋子放炮竹——散伙〕。张行《血泊火海》三章一回:“议论声中,有个赤手空拳的青年站起来,袖着一双手,大声说:‘我看呀,干脆,来个聋子放炮竹——散伙!’”
【笼中之鸟,釜内之鱼】(惯)见“篮里鱼,阱中虎”。
【笼中之鸟,网内之鱼】(惯)见“篮里鱼,阱中虎”。
【搂草打兔子——捎带】(歇)
指做某件事时顺便做另一件事。韩冬《原欲》一九章:“‘人家不是打着招演员的旗号吗?’‘我们不也干着招演员的公事吗?’‘你是说,你想假公济私?’‘我是想,搂草打兔子——捎带着挂上一个。’”
〇也作①〔搂草打兔子——捎带手〕。张天民《创业》一八章:“周铁杉瞪起眼,埋怨地说:‘我叫你去找冯超要车要粮,谁让你挑的?’许光发笑了,调皮地说:‘我这也是搂草打兔子,捎带手!’”②〔放羊的打捆柴——捎着办〕。李占恒《中尉们的婚事》五章:“高宏声感冒住了医院,放羊的打捆柴——捎着办了,他把包皮也割了。”③〔玉茭地里种豆角——捎办〕。张旺模《马大爷和电扇的故事》四:“这麦子是他当保管应得的补助粮食,可是他不要,我劝他多次,他只是说,他当保管是玉茭地里种豆角——捎办。”
【蝼蝼蛄穿大衫——硬充土神仙】(歇)见“喇喇蛄穿大衫——硬称土绅士”。
【蝼蚁撼树——不自量力】(歇)见“螳臂当车——不知自量”。
【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谚)
蝼蚁(犾ó狌狔ǐ):蝼蛄和蚂蚁。像蝼蚁这样微小的昆虫也知道贪生,人生七尺之躯,有什么理由不爱惜自身。指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元·关汉卿《五侯宴》三折:“可怜也,这婆婆掉了桶在这井里,不敢回家中去,在此寻自尽。嗨,可不道蝼蚁尚且贪生,为人何不惜命。左右!拿着那揉钩枪,井中替他捞出那桶来。”
〇也作①〔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死〕。《警世通言》卷三一:“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死。只是我今日生而无用,到不如死了干净,省得连累你终身。”②〔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七尺之躯〕。《唐祝文周四杰传》八四回:“大爷休得存此短见,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七尺之躯。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③〔蝼蚁都贪生,人岂不惜命〕。王少堂《武松》上三回:“他刚才说的不要命了,二十年过去又是一条英雄好汉。这叫说的负气话。人常说:‘蝼蚁都贪生,人岂不惜命。’”
【漏船偏遇顶头风】(惯)见“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
【漏风信】(惯)见“露风声”。
【漏口风】(惯)见“露口风”。
【露丑不如藏拙】(谚)
与其在人前出乖露丑,惹人耻笑,还不如把自己的短项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指藏拙固然不佳,却比露丑略胜一筹。苏群《风雨编辑窗》三章:“袁力只知道妻子从不看书学习,没想到她连最起码的知识也没有。唉!真是露丑不如藏拙,只怪她今天积极得过分。”
【露风声】(惯)
指透露某种信息或散布某种消息。也指泄露秘密。《红楼梦》五七回:“虽不便和太太要,我已经在老太太跟前略露了个风声。只怕老太太和凤姐姐说了。”赵树理《三里湾》二六:“这么一来,一方面露风声,把灵芝和玉梅那两个孩子的念头打断,另一方面让有翼知道我已经下了决心,他也就死心塌地了。”
〇也作①〔漏风信〕。《醒世姻缘传》九四回:“事事讲妥,期在毕姻,吉日良辰,俱已择定,被一个泄嘴的小童漏了风信,被吴氏采访了个真实不虚,监生也只得抵赖不过。”②〔走漏风声〕。金庸《书剑恩仇录》三回:“周仲英连问:‘三位客人躲在地窖里,是谁走漏风声?’”③〔落风声〕。《中国现在记》八回:“史培想了一想,又凑上一步道:‘小的说便说,但是,大老爷千万不要办我并落了风声。’”
【露口风】(惯)
指从言谈话语中透露出某种不为人知的信息。张恨水《京尘幻影录》八回:“近来那个老厨子,慢慢地就露些口风,有好些个人知道了。”金庸《神雕侠侣》七回:“她刚才话中已露了口风,再也赖不了啦。”
〇也作①〔漏口风〕。金庸《笑傲江湖》一:“老头儿,你这张嘴可得紧些,漏了口风出来,我们便说这两个大盗是你勾引来的,你开酒店是假的,做眼线是真。”②〔透口风〕。刘绍棠《运河的桨声》五:“看你这个熊劲儿!没家贼引不进外鬼,咱们要不露了马脚,透出口风,谁也不会知道!”
【露马脚】(惯)
比喻隐瞒着的事露出了痕迹。《醒世恒言》卷一六:“且说寿儿自换了卧房,恐怕情人又来打暗号,露出马脚,放心不下。”《三侠五义》五〇回:“咱们员外听见此信,恐怕开封府问事利害,万一露出马脚,不大稳便。”《歧路灯》六五回:“谁知忙中有错,自己的喉痒不曾提防,却是夏逢若一声小咳,露出马脚。”
【露破绽】(惯)
比喻说话、办事、行动中出现漏洞。《黄绣球》一五回:“王老娘、曹新故心中明白这庵已捐为女学堂,怕再说下去要露出破绽,违了黄绣球之教。”金庸《神雕侠侣》三六回:“两人回旋反复地又拆了二十余招,蓝天和陡见对方拳法中露出破绽,大喝一声:‘着!’”
【露一手】(惯)
比喻显露出不为人知或比人强的本事、技能。老舍《牛天赐传》一〇章:“王老师本来也是要露一手,他想把牛老者说动了心,拿点钱叫他去开买卖;教书,他满没放在心里。”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四章:“张及第曾经和杨亮谈过话,明白这是杨亮叫他来找的,却也愿意露一手,让大家看看。”
〇也作①〔露两手〕。路遥《平凡的世界》一六章:“如果肚子不太饿的话,他还爱到篮球场和乒乓球台上露两手。”②〔露一两手〕。金庸《射雕英雄传》一三回:“陆老弟,你们归云庄是太湖群雄的首脑,你老弟武功自是不凡的了,可肯露一两手,给老夫开开眼界么?”③〔露一鼻子〕。李英儒《战斗在滹沱河上》二二:“同志老弟!……把诸葛亮会开好哇,咱哥俩今天得露一鼻子。”④〔亮一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一部五一:“最近梅厂长嫌他消息有点不灵,怪他不卖力气,今天真是额角头高,消息自己碰上门,那还不快点到梅厂长那里去亮一手。”
【卢医不自医】(谚)
卢医:战国时名医扁鹊,家在卢地,故称。卢医为人治病是妙手,却不能自治。指好医生能医人而不能自医。也泛指名家能治人而不能自治。明·施惠《幽闺记》二五出:“〔净〕得两人拿扇门板来,抬我去方好。〔末〕为什么?〔净〕犯了些腰头病。〔末〕你何不自医?〔净〕自古道:‘卢医不自医。’”
〇也作①〔医不自医〕。明·李梦阳《梅山先生墓志铭》:“孙时有绵疾,吾医之立愈。谚曰:‘医不自医。’诚自医之,黄岐鹊佗至今存可也。”②〔医不自治〕。丁远源《医德与医术》二:“人常说:‘医不自治。’老先生尽管医术高明,却也治不得自身病好。”
【芦席夹囤——随方就圆】(歇)
芦席:用芦篾编成的席子,一般为方形。囤:用席子等围成的盛粮用具,圆形。本指用方形的东西去迁就圆的,转喻顺应当时的情势或按照别人的意志说话、做事。明·无名氏《鸣凤记》四出:“且是舌剑唇枪,有一篇大诈若忠的议论;更兼奴颜婢膝,用几许为鬼为蜮的权谋,陷害忠良。如秤钩打钉,拗曲作直;模棱世事,如芦席夹囤,随方就圆。”
〇也作〔背方桌下井——随方就圆〕。张作为《原林深处》七章:“龙大海只好把这根线放得更长,老远老远地跟着,仅只要求她不至于在视界中消失。就像背方桌下井——随方就圆,处处以她为准绳:行走、休息,采野果充饥。”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歇)见“蓝靛染白布——一物降一物”。
【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谚)
虏:旧时对塞外民族的鄙称。裘(狇犻ú):毛皮衣裳。塞外的皮衣再好,但来内地是卖不出去的;读书人再有辩才,单凭他们自夸是没人相信的。指人与物必须经过有声望的人从中介绍,才能取得人们的赏识和重用。《韩非子·说林下》:“鲁人拘管仲而效之,鲍叔言而相之。故谚曰:‘巫咸虽善祝,不能自拔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以管仲之圣,而待鲍叔之助,此鄙谚所谓‘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者也。”
【鲁班门前掉大斧】(惯)
鲁班:也作鲁般,古时著名的木匠。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七:“采石江头,李太白墓在焉,往来诗人题咏殆遍,有客书一绝云:‘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鲁迅《集外集拾遗·诗歌之敌》:“幸而因‘诗孩’而联想到诗,但不幸而我于诗又偏是外行,倘讲些什么‘义法’之流,岂非‘鲁般门前掉大斧’。”
〇也作①〔鲁班门口抡斧头〕。黎汝清《海岛女民兵》一章:“你们想,在这些老游击队员面前,叫我讲我们的民兵,这不明明是鲁班门口抡斧头嘛。”②〔鲁班门口弄大斧〕。金庸《倚天屠龙记》一:“无色禅师见她竟然使到这一招罗汉拳,当真是孔夫子面前读孝经,鲁班门口弄大斧,不由得又是好气,又是好笑。这路拳法他在数十年前早已拆得滚瓜烂熟。”③〔鲁班门前耍斧子〕。张贤亮《河的子孙》一一章:“真是孔子门前卖诗书,鲁班门前耍斧子!苦了钱了,还组织这么多人来学习哩!”
【鲁班门前抡斧——不知天高地厚】(歇)
指缺乏自知之明,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本事。常含讥讽意味。刘绍棠《乡土》:“我说:‘人家说这号生马难整,只有他敢挂,物缺为贵嘛!’‘花脚王’一捋胡子:‘鲁班门前抡斧,不知天高地厚。他挂掌刘的老爷爷是俺爷爷的徒弟,差辈呢!这掌,掩挂!不蒸包子蒸(争)口气!’”
【路边的土地爷——担不了大香火】(歇)见“小庙的神——没见过大香火”。
【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公有人管】(谚)
道路不平,自会有人铲平它;处事不公,自会有人理论它。指凡遇到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总会受到公众的干涉与谴责。刘浩鹏等《龙公案》八二回:“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公有人管。你们无辜*害两条人命,天理难容,这血债就不应该偿还吗?”
〇也作①〔路不平众人踩,理不顺大家摆〕。刘彦林《春风得意》一一章:“我们全车间职工并没有选派你当代表到这里来拒绝接受上新产品。路不平众人踩,理不顺大家摆。今非昔比,那种‘正义不伸,万马齐喑’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②〔路不平有人铲,理不平有人管〕。张德义《董小宛传奇》二五章:“宗六孙这么一来,许元博气上来了,喝道:‘胡说!路不平有人铲,理不平有人管。今天,我一定要管你这事!’”③〔路不平要踩,事不公要管〕。亢君等《攻克汴京》一一章:“路不平要踩,事不公要管。这孩子我认得是好汉‘童喇叭’的后代,就是不准你打!”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惯)
路上丢了东西没人捡,晚上睡觉不用关门。形容社会治安非常好。语出汉·贾谊《新书·先醒》 “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水浒传》一回:“那时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济公全传》二九回:“自到任以来,断事如神,两袖清风,爱民如子,真正治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李英儒《还我河山》二六章:“大娘,你还不放心,有咱子弟兵住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嘛。”
〇也作①〔路不拾遗,门不夜掩〕。明·无名氏《女姑姑》楔子:“自到任以来,颇有政声,喜遇升平之世,府州县各得民心安乐,路不拾遗,门不夜掩。”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梁斌《烽烟图》二五:“不许乱串老婆门子!要真正做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就是全村民众的幸福!”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惯)
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出手相助弱者或有理的一方。元·杨显之《酷寒亭》楔子:“〔孔目云〕相公,这个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则是误伤人命。〔李尹云〕既不该死,决杖六十,刺配沙门岛去。”《警世通言》卷三七:“当初来这里,指望偷些个物事,卖来养这八十岁底老娘,今日却限撞着你,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救你出去。”李劼人《大波》一部一一章五:“好久不闻二妹高论,还是当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脾气!”
〇也作①〔路见不平,拔剑相助〕。《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我乃重立舍人帐下小卒,姓陈名十,后因狼狈,不得已而落草。今见将军,乃是我的恩人,却在此被劫,自当效力相助!正是:路见不平,拔剑相助。”②〔路见不平,拔刀相向〕。白危《垦荒曲》二部一八:“赵辛田知道他那莽撞憨直,好打不平的脾气,往往为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向,却把好事办坏了。”③〔路见不平,拔拳相助〕。刘绍棠《野婚》一六:“管家婆被郎串秧儿百般调戏,多亏了金裹银儿路见不平,拔拳相助,郎串秧儿才只占了一点小便宜,管家婆儿保住了一条干净身子。”
【路见不平,也有向灯向火】(谚)
向灯向火:灯火不是一码事,代指这一边和那一边。指遇到不公平的事,总有人出来说话,有向这边的,有向那边的。《金瓶梅词话》九六回:“自古嗔拳不打笑面,他又不曾伤犯着你。你有钱,看平日相交,与他些;没钱罢了,如何只顾打他?自古路见不平,也有向灯向火。”
【路路通】(惯)
哪一条路都畅通。比喻什么事情都能办成。刘绍棠《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四一:“他的师兄弟有的当上了经理,有的当上了门市部主任,哥们义气加上炸药包(土特产品)和手榴弹(原封美酒佳酿),个个给他敞开后门,无孔不入路路通。”
【路上说话,草里有人】(谚)
在路边说话,要谨防草丛中有人偷听。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说话总要注意保密。《金瓶梅词话》一二回:“金莲只知说出来,不防‘路上说话,草里有人’。李娇儿从玳安自院中来家时分,走来窗下潜听,见潘金莲对着月娘骂他家千淫妇,万淫妇,暗暗怀恨在心,从此二人结仇。”
〇也作①〔路上讲话草儿应,河边讲话鱼儿听〕。瞿应槐《我敬婆婆一杯酒》:“俗话说:‘路上讲话草儿应,河边讲话鱼儿听。’这王兰估计娘儿俩又在一起讲什么私房话,便拿着针线把耳朵贴在墙上细听起来。”②〔大路讲话,草窝有人〕。胡正言《海盗》二六:“真是大路讲话,草窝有人。崔大爷他们怎能知道,几步之内还躺着两个活人呢!”③〔草中说话路人听〕。李煜《太平年间不太平》三:“这里的情况是特殊的,你们的胆子也忒大些,大喊大叫的,一点警惕性也没有,不听人常说的‘草中说话路人听’!”
【路上行人口似碑】(谚)
碑:刻在石上的碑文。人们对人对事的评论与传播,像刻上石碑一样,无法抹掉。指是非自有公论,不需自己辩解。也指事情一旦发生,也就无从隐瞒。《封神演义》五六回:“前日元帅言之,土行孙信之;土行孙又言之,天下共信之;传于中外,人人共信。其所谓‘路上行人口似碑’。”
〇也作①〔路上行人口胜碑〕。元·郑光祖《周公摄政》三折:“客旅每报知,这的是真实,可知道,路上行人口胜碑。我只为君王幼小权监国,除此外别无他意。”②〔路上行人口是碑〕。严霞峰《况公案》四三回:“常言:‘钟在寺里,声在寺外。’又道:‘路上行人口是碑。’是好是歹,全在众人口里。”
【路上行人口似飞】(谚)
指凡人们关心的新鲜事,总是传得极快。《金瓶梅词话》九〇回:“当下烘动了一街人观看。有认得的,说是西门庆家小老婆,今被这走去的小厮来旺儿,今改名郑旺,通奸拐盗财物,在外居住,又被这屈镗掏摸了,今事发见官。当下一传十,十传百,路上行人口似飞。”
【路是人踩出来的】(谚)
指路是要人开创的。比喻人的前途,全靠自己奋力去创造。张行《武陵山下》一三章:“尖兵排跑回来一个人,向赵红桥报告:‘教导员,前面没有路。’‘路是人踩出来的,我们有两只脚啊!’”
〇也作①〔路是人闯出来的〕。高阳《曹雪芹外传》上:“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坐在家里也会有飞来的横祸,为什么不出去闯一闯?路是人闯出来的。”②〔路是人走出来的〕。郭沫若《跨着东海》二:“好,到日本去吧!路是人走出来的,自己的路尤其要自己去走。”
【路是人开的,树是人栽的】(谚)
指事业的成功全靠人的努力,不努力就无法创造辉煌。李尔重《战洪水》三章:“路是人开的,树是人栽的。只要咱们不被洪水吓倒,还是可以搞好生产,增加收入的。”
【路死路埋,水死水葬】(惯)见“街死街埋,路死路埋,倒在洋沟里就是棺材”。
【路通百业兴】(谚)
道路四通八达,交通方便,就会带动各行各业都兴旺起来。指道路是振兴经济的命脉,要想经济飞腾,必须先修道路。郭惠民《蓬勃发展的山西交通》:“‘七五’期间,交通建设仍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要想富,先修路’,‘路通百业兴’,这道理,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〇也作〔道路通,经济兴〕。王高山《筑路工人之歌》:“人们有道是:‘道路通,经济兴。’经纬交织、纵横交错的公路网,有如血管渗透到了偏远山区,给广大人民脱贫致富增加了巨大的‘造血’功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
路途远,才能检验出马力的强弱;日子久,才能考验出人心的善恶。指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与考验。元·无名氏《争报恩》一折:“便是印板儿也似印在我这心上,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〇也作①〔路遥知马力,时久见人心〕。敖德斯尔《生命之光》八:“谚语说:‘路遥知马力,时久见人心。’璐玛在跟嘎拉丹结婚前,可以说根本不了解他。婚后,随着岁月的流逝,她才慢慢地认识了他。”②〔路遥知马力,烈火识真金〕。浩然《金光大道》二六章:“他过去并没有像邓三奶奶那样器重高大泉。因为他从不随便肯定一个人,如同他从不随便否定一个人一样,是他坚守不移的规则。他一向认为:路遥知马力,烈火识真金。”③〔日久知人心,路远知马力〕。黄谷柳《虾球传》三部五章:“我旧时常听我妈说:‘日久知人心,路远知马力。’我现在才明白这句话的道理。”
【路在口边】(谚)
指出远门不认识路,勤动嘴问人就会知道。也指勤动嘴向人请教,生活前景就不会迷茫。《水浒后传》一八回:“安道全道:‘闻焕章庄上离东昌二十里地,名安乐村,在官道边,门前一座小石桥,有株老梅横过涧来便是。’穆春道:‘不消多说,路在口边。’”
〇也作①〔路出嘴边〕。《何典》六回:“路出嘴边。你既识了三文两字,一肚皮春秋的,凭你天涯海角,那里不弄口闲饭吃了?”②〔路在嘴巴上〕。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你回去吧,放心,我晓得走的。俗话说:‘路在嘴巴上。’”
【路子宽】(惯)
比喻门路多、关系广。李晓明等《平原枪声》二:“苏金荣走京下卫,路子宽,在外边结识了不少官僚士绅。”
〇也作①〔路子野〕。刘绍棠《孤村》五:“丈二委任他为包工队的业务员,不但三天两趟进城,而且北上南下跑外埠,眼皮子杂路子野。”②〔路子广〕。刘绍棠《青藤巷插曲》六:“‘秀桔呀!终身大事怎么能交给蔡椿井乱点鸳鸯谱呢?’‘那么交给谁呢?您认识人多,路子广,交给您吧!’”
【路走到尽头总会转弯的】(谚)
路要是走到尽头,就非转弯不可。比喻事情总有转机之时。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九:“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也别怕斗争。劝大伯、二伯别着急啊,路走到尽头总会转弯的,事情总有一天闹明白。”
【鹭鸶不吃鹭鸶肉】(谚)
鹭鸶(犾ù狊ī):又名白鹭,长腿直嘴,捕食鱼虾等。指同类不相残或同行不互相伤害。《西游记》二四回:“悟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就出来,显得没了方情。常言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是不在,搅扰他做甚?”
【露出了狐狸尾巴】(惯)见“狐狸尾巴露出来了”。
【露头角】(惯)
比喻显示才华或能力。罗广斌等《红岩》二一章:“在他初露头角的那一回,虽然千方百计把甫志高弄上了钩,可是许云峰一出现,竟毫不费力地识破了特务机关的全部诡计,连眼看到手的陈松林也给溜了。”又七章:“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在革命斗争中露头角,而不被时代的浪潮淹没,就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展自己,这决非过分的事。”
〇也作〔显露头角〕。金庸《射雕英雄传》五回:“你只要学得六人中任何一人的功夫,就足以在江湖上显露头角。”
【驴不跑怨鞍不好】(惯)
比喻主观上不努力却埋怨客观条件差。聂海《靠山堡》六:“别在我跟前装大头鬼了,你这是驴不跑怨鞍不好,自家没本事还怪别人。”
【驴粪球儿——面前光】(歇)
驴粪球儿:驴子的粪便,呈球形,里面是食物经消化后排泄的渣滓,而外表很光滑。形容表里不一,外表好看而实际不行或很坏。常含责骂意。《金瓶梅》七八回:“妇人道:‘指望问我要钱,我那里讨个钱儿与你?……前日为你去了,和人家大嚷大闹的,你知道也怎的?驴粪球儿面前光,却不知里面受恓惶!’”
〇也作①〔驴粪球儿——外面光〕。《醒世姻缘传》七一回:“你诸务的没了,单只这两间房,驴粪球儿且外面光着。你再把这几间房卖了,咱可倒街卧巷的?”②〔驴粪蛋子——外面光〕。冯德英《迎春花》四章:“人群爆发了一阵怒吼:‘蒋殿人,别装哭!你是驴粪蛋子外头鬼了,你这是驴不跑怨鞍不好,自家没本事还怪别人。”
【驴不知自丑,猴不嫌脸瘦】(谚)
比喻人总缺乏自知之明,看不到自身的错误和短处。于家乐《金奖白兰地》:“俗话说:‘驴不知自丑,猴不嫌脸瘦。’时来福就十分欣赏自己的特权,他说:‘我时来福是人如其名,时运来了福自来。’”
【驴唇不对马口】(惯)见“牛头不对马嘴”。
【驴唇不对马嘴】(惯)见“牛头不对马嘴”。
【驴倒了架子不倒】(惯)
比喻虽然已经面临死亡或没落,但还要勉强支撑。柳杞《长城烟尘》一五:“虽然前一天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左臂,不得不缠上纱布之类的东西,但他仍然强打精神竭力支撑。所有这些表现,正如中国民间俚语说的是‘打肿脸充胖子’,‘驴倒了架子不倒’。”
〇也作〔驴死不倒架〕。朱月瑜《南后街风情》一一:“看到师傅驴死不倒架的样子,遂瞒着师傅,悄悄去了市里。”面光!’”③〔驴粪蛋——皮儿光〕。崔巍等《爱与恨》三章:“你没听说前两天老婆跟我闹离婚?说前几年光听说小梁庄是个先进队,分粮多,结果嫁过去才清楚是驴粪蛋皮儿光,上当了。”④〔驴粪疙瘩——表面光〕。何岳《三军过后》八三:“刘龙小子使着他的臭婊子去告老子的状,还假装驴粪疙瘩表面光,欺老子认不得。”
【驴驹儿上磨——头一遭】(歇)见“大姑娘上轿——头一遭”。
【驴头不对马嘴】(惯)见“牛头不对马嘴”。
【绿豆皮儿——青退】(歇)
青:青色,绿豆皮的颜色,谐“请”。退:本指脱去(皮),转指退还。指请求退还。元·高文秀《遇上皇》四折:“父亲,有什么话说!当初我强要他媳妇,指望要害了他。今日(他)做了府尹,我便绿豆皮儿——青退,媳妇也还他,我受死去罢!”
〇也作〔绿豆皮儿——疾忙退〕。元·马致远《任风子》三折:“〔旦云〕任屠,咱家去罢。〔正末唱〕哎!你个绿豆皮儿姐姐疾忙退。”
【乱成一锅粥】(惯)
形容秩序非常混乱。浩然《艳阳天》八三章:“大家忘了,那一次马连福在干部会上骂大街,马之悦主张我们翻粮食,都是安心要挑拨我们打架,好乱成一锅粥哇!”刘绍棠《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六:“小红兜肚儿身背着龙蛋子一出村口,就只见大火烧红了满天星,浓烟遮黑了天边月,人喊狗叫乱成一锅粥。”
〇也作①〔乱成一团〕。刘流《烈火金钢》一四回:“他跑到小学校门外,就听到里边打骂叫喊和哭闹的声音,已经乱成了一团。”②〔乱成一团麻〕。李準《黄河东流去》三章三:“老头子一看乱成一团麻,就拍着大腿说:‘他娘的!该我破财!’”③〔乱打一锅粥〕。浩然《艳阳天》二六章:“遇到这种事,咱们要晕头转向地乱打一锅粥,那就上当了。”
【乱点鸳鸯谱】(惯)
《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描写,乔太守不了解情况,凭自己的主观错判了三对姻缘,歪打正着,成全了三对美满夫妻。比喻胡乱为人搭配婚姻。也指不根据情况瞎安排事情。刘绍棠《凉月如眉挂柳湾》六:“‘你们可真会乱点鸳鸯谱!’艾蒿又羞又恼,‘她是我晚辈,难道你们就不怕被人耻笑?’”又《这个年月》三一章:“‘我无官一身轻,更用不着跟她打交道。’‘她建议你当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个女人乱点鸳鸯谱!’”
〇也作〔乱点鸳鸯〕。浩然《艳阳天》五〇章:“全怪我表姨夫没有好下水,乱点鸳鸯,错配姻缘,我恨他一辈子!”
【乱放炮】(惯)
比喻不加思考地乱说。李晓明等《平原枪声》二八:“好吧,你回去吧,不过可不要到处乱放炮。”程树榛《钢铁巨人》八章:“这样和李大炮怄气跑走似乎又不大对头,他不了解情况,乱放炮,自己可以和戴工长或张师傅唠唠清楚。”
【乱离的人,不如太平的狗】(谚)见“宁作治世犬,莫作乱离人”。
【乱世出英雄】(谚)
战乱的年代,往往会涌现出收拾局面的英雄人物。指战乱年代产生英雄,英雄人物治理乱世。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二回:“兵士伸舌道:‘你父既为都指挥,何不在家享福,反来此投军?’匡胤道:‘乱世出英雄。不乘此图些功业,尚待何时?’”
〇也作〔乱世出英雄,英雄治乱世〕。袁子瞻《乱离人》二:“乱世出英雄,英雄治乱世。我如果不把我们地方上的匪患除尽,我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丧命的兄弟,也对不起大家对我的一片苦心!”
【乱弹琴】(惯)
比喻不按规矩或安排做事。杜鹏程《保卫延安》四章三:“你这个警卫员真是乱弹琴,连首长也看不住。要是旅首长碰到特务出了差错,保卫科会砍你的头!”魏巍《东方》二部二章:“叫你们到前面查明敌情,你们蹲到半路上看弹着点,乱弹琴!”
【乱王年年改号,穷士日日更名】(谚)
乱王:乱世的国君。号:年号。乱王总是频繁地更改着年号,不走运的读书人总是频繁地更改着名字。讽嘲人不从根本上下功夫,总喜欢在表面上做文章。明·杨慎《丹铅总录》卷九:“古者天子诸侯继立,逾年而始称元年,终一主为一元,未有一主而再称元者也。汉文帝信新垣平之言,再称后元。自后武帝更十数纪元,历代皆然。俗谚有‘乱王年年改号,穷士日日更名’之讥。”
【捋虎须】(惯)
比喻冒险去触犯强者或有权势的人。《水浒传》五回:“智深道:‘洒家在五台山智真长老处学得说因缘,便是铁石人也劝得他转。今晚可教你女儿别处藏了,俺就你女儿房内说因缘,劝他便回心转意。’太公道:‘好却甚好,只是不要捋虎须。’”《三侠五义》九二回:“俺艾虎正要寻他,他反来捋虎须;待他来时,俺自对付他。”金庸《天龙八部》三三:“想必这小子忌惮老仙,不敢贸然来捋虎须。”
〇也作①〔捋老虎须〕。梁斌《红旗谱》七:“开头谁也不敢干,你想冯老兰那家伙,立在十字街上一跺脚,四条街乱颤,谁敢捋他的老虎须?”②〔撩虎尾〕。《醒世姻缘传》九七回:“我想妇人至恶的也不过如高夫人、柳氏罢了,所以我一时间动了不平之气。谁知撩这等的虎尾!”③〔撩虎须〕。《醉醒石》二回:“只你甚么大官,有甚大力量,来撩虎须?”
【罗锅子上山——前紧】(歇)
罗锅子:驼背的人,也叫罗锅儿。前:胸前,谐“钱”。指经济紧张,手头缺钱。郭启宏《白玉霜之死》一六章五〇:“李卞氏也说:‘眼下罗锅子上山——前(钱)紧,等手头宽绰了,再到这儿闲住着。’”何冰《灵魂曲》二八:“金易山想了想,进里屋取出一百元钱扔到李莉怀里,说:‘我也是罗锅子上山——前(钱)紧哪!只能拿出这些。’”
〇也作〔罗锅儿上山——前紧〕。邢院生《叛女》三:“您老哥跟我有交情,您说的那桩事,我倒是乐意,就是……直说了吧,兄弟我眼下是罗锅儿上山——前(钱)紧……甭说置一套行头,就是连一副头面我也买不起。”
【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歇)
罗汉:佛教称断绝了一切嗜欲、解脱了烦恼,应受人供奉的尊者,我国寺庙中供奉的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观音:南海观世音菩萨。指主体比客体还多。梁信《龙虎风云记》一章三:“真好比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卖东西的人比买东西的人多几十倍。”
【萝卜白菜——各人喜爱】(歇)见“熟油拌苦菜——由人心头爱”。
【萝卜雕宝盒——不是个材料】(歇)
指不是做某事的合适人才。刘章仪《铁魂》七:“林祥谦说,要是杨荣伍当上机器房的监工,那才是萝卜雕宝盒——不是个材料。哼,他前脚来,我后脚就发动福建工友把他撵走!”
〇也作①〔萝卜掏宝盒——不是合适的材料〕。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四章:“刘芳亮沉吟半晌,笑着摇摇头,说:‘闯王,你的主意很好,只是一件,请不要派我做南路主持。萝卜掏宝盒,我不是合适的材料。’”②〔麻袋片做龙袍——不是那块料〕。马国超等《马本斋》三〇章:“崔丰久一听哈哈大笑:‘甫弟,你这话倒说到点子上了。想当初,演这出戏是你献的计策嘛,至于戏怎么收场,还是要靠老弟你。说到我本人,那是麻袋片做龙袍——不是那块料。’”③〔鞭杆做大梁——不是那材料〕。鞭杆:赶牲畜用的鞭子握在手上部分的小竹竿。马烽《伍二四十五纪要》:“沈三满堂半开玩笑地说道:‘二哥,要是把你选到领导岗位上……’褚竹叶接嘴说道:‘鞭杆做大梁,你看他是那材料?’”④〔西瓜皮钉鞋掌——不是那块料〕。邵宏大《啊,将军》一场:“龙是龙,鳖是鳖,喇叭是铜锅是铁!俺罗胜是西瓜皮钉鞋掌,不是那块料啊!”
【萝卜精——头上青】(歇)
精:精灵。头:本指萝卜顶部,转指人口头。青:青色,谐“清”。本指萝卜露出地表的顶部是青色的,转指人(多指官员)只是口头上清廉。常含讥讽意味。元·无名氏《陈州粜米》一折:“〔杨金吾云〕俺两个清似水,白如面,在朝文武,谁不称赞我的?〔正末唱〕〔上马娇〕哎,你个萝卜精——头上青。”
【萝卜快了不洗泥】(谚)
萝卜卖得快了,就连粘带的泥也不洗。指热门货物不讲质量。也泛指有销路的东西往往偷工减料。络满《“急就章”诞生记》:“萝卜快了不洗泥。李晓明称自己是昏头昏脑写了个急就章,承认其间有不少败笔。”
〇也作①〔萝卜快了不洗泥,萝卜慢了代剥皮〕。靳生发《交易场中的学问》三:“市场供求关系摸不清,就会吃大亏。俗话说‘萝卜快了不洗泥,萝卜慢了代剥皮’,值得深思。”②〔萝卜快了不洗泥,柿子甜了不打皮〕。裴斐《戏班子断案》:“‘亲家,你们看,何时完婚呢?’端公佬:‘对对对,有道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柿子甜了不打皮。事不怠慢,说办就办!’”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谚)
比喻人的追求与志趣各不相同,不能强求一致。贺慈航《寂静的麻风村》七:“说真的,我并不想当什么侦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最关心的还是我的《麻风新医疗法》。”
〇也作①〔萝卜青菜,各有一爱〕。卞祖芳《一个女工程师的档案内外》四:“大娘,看着合适就行!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一爱。’”②〔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刘彦林《三月潮》六章:“哎哟,你胡想这些干什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家爱这样儿你就让人家这样儿嘛,管那么多作啥?”③〔鱼肉青菜,各人所爱〕。袁士达《各有所爱》:“哎,这真是‘鱼肉青菜,各人所爱’。那么,请问姑娘,你说什么香才算不俗气呢?”
【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谚)
把嘴撅(犼狌ē):翘起嘴唇,表示生气或不高兴。萝卜上市出售,医生就没病人来看病开药了。指萝卜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有防病的功效。清·李光庭《乡言解颐·人部》:“‘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萝卜上了街,药方把嘴撅’。与仓公视人病虽难愈,而夙昔好食粥,尚可多延时日,说部中‘一丸萝卜火吾宫’之言相合。”
【锣鼓长了无好戏】(谚)
锣鼓:锣和鼓,两种打击乐器,常在正戏开演之前敲打一阵。指锣鼓敲打的时间长了,是为正戏的演出拖延时间,正戏准定不会好。比喻时间拖得长了,事情就办不好。王厚选《古城青史》上一四回:“没别的情况,那咱就走。事不宜迟,越快越好。俗话说:‘锣鼓长了无好戏。’”
【锣鼓听声,说话听音】(谚)
指听话要善于聆听话的弦外之音。张凤雏等《死囚生还录》八:“常言:‘锣鼓听声,说话听音。’有着职业性独特交感神经的少校队长,似乎从妻子嘴里听到一丝他所希望听到的声音,闻到一丝他所期望的气息。”
〇也作①〔锣鼓听声,听话辨音〕。房群等《剑与盾》三三:“锣鼓听声,听话辨音。李玉奇立刻察觉到他的话中另有深意,脸上反佯然一笑,并不开口应腔。”②〔锣鼓听音,说话听声〕。吴越《括苍山恩仇记》三一回:“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刘林二人的一答一对,明明地告诉人说:只要有钱,他就是挨几下板子也是可以通融的。”
【锣齐鼓不齐】(惯)
形容行动不一致。张孟良《儿女风尘记》二部七:“除去几个头目喽罗和不懂事的小孩子,谁也不拍手,稀稀拉拉,锣齐鼓不齐,好像狗吠太阳——紧一声慢一声,真没劲!”
【箩里拣瓜——拣得眼花】(歇)
指可供选择的对象太多,使人眼花缭乱,拿不定主意该选哪个。王少堂《武松》六回:“他不会抢东西么?箩里拣瓜,拣得眼花,不晓得搬那一项是好了。”
〇也作〔瓜地里挑瓜——挑得眼花〕。柳青《创业史》八章:“(杨加喜说:)‘商州牛多得很!到冬季里,荒山坡上一群一群放野。卢支书,你不知情,到那里买牛,是瓜地里挑瓜……’‘挑得眼花!’孙委员在旁边带劲地补充。”
〇也省作〔箩里拣瓜〕。《醒世姻缘传》一八回:“若是一两家,晁夫人也倒容易拣择;多至了几十家,连外县里都来许亲,倒把晁夫人成了‘箩里拣瓜’,就是晁老儿也通没有个主意,只说凭晁源自己主持,我们也主他不得。”
【骆驼蹬蹄——没救】(歇)见“外公死儿——没有舅了”。
【骆驼吊在肉杆上——架子还不小】(歇)见“麻雀站牌坊——好大的架子”。
【骆驼搁在桥板上——两头无着落】(歇)
两头:本指骆驼的头和尾,转指双方、两方面。着落:本指落在地上,转指落实。指两头都落空,或两方面都不落实。《官场现形记》九回:“陶子尧一听这话,脸上一红。知道各事瞒他不过,不妨同他实说,或者有个商量。便说:‘我现在好比骆驼搁在桥板上,两头无着落。你总得替我想个方法才好。’”
〇也作①〔驼子挑水——两头不着实〕。张恨水《金粉世家》五八回:“讨上这样一个人,平空添了许多麻烦!家庭对我一片怨言,这一位对我也是一片怨言。真是我们家乡所谓驼子挑水,两头不着实。”②〔驼子进棺材——两头空〕。曾辉《八月雪》一三章:“冯么姑深知:种棉花不备足肥料,等于驼子进棺材——两头空。”
【骆驼下骡子——怪种】(歇)
下:动物生产。本指怪异的变种,转指不肖的子孙。含责骂意。老舍《老张的哲学》一七:“龙树古自幼就能说他父母要说的话,做他父母要做的事。龙老者背着龙树古和人们常说:‘有儿子要不像树古那样孝顺,那叫作骆驼下骡子,怪种!’”
【落地的秋蝉——哑了】(歇)
本指秋蝉不再发出叫声,转指人不能说话或无话可说。刘彦林《春风得意》七章三:“俗话说,不做贼,心不惊,不吃鱼,嘴不腥。那李旺一见假伤被揭穿,掰开包子露了馅,顿时张口结舌,不能言语,成了落地的秋蝉,哑了。”
〇也作〔秋蝉落地——哑了〕。姚自豪等《特殊身份的警官》二:“王胜昌一听,有点火了:‘全队出动?县城的警戒怎么办?’那巡长吃了一记闷棍,顿时像秋蝉落地——哑了。”
【落风声】(惯)见“露风声”。
【落个树叶怕把脑袋砸碎】(惯)见“树叶子掉下来都怕打了头”。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谚)见“凤凰落架不如鸡”。
【落在蜜缸里】(惯)
比喻生活甜蜜,非常幸福。《二刻拍案惊奇》卷八:“亏你还睡得着!我们一样到此,李三哥却落在蜜缸里了。”
〇也作①〔泡在蜜罐里〕。刘绍棠《十步香草》一三:“从这以后,郓兰渚绝口不谈婚嫁之事,秀莺儿却像新婚燕尔的妻子,把郓兰渚泡在蜜罐里。”②〔生在蜜罐里〕。浩然《艳阳天》三三章:“王国忠一面推车子上坎,一面说:‘时代不同了,如今的孩子都是生在蜜罐里呀!’”
【落在圈套里】(惯)
指掉进了别人设计好的陷阱里。明·徐渭《翠乡梦》一出:“官府说你庵里怎么收留个妇人,我又有口难辩,道人又叫不应,也没奈何了。〔背红入内介〕〔生急跳出场介〕〔红随上〕〔生大叫云〕罢了,罢了,我落在这畜生圈套里了。”
〇也作①〔入圈套〕。金庸《倚天屠龙记》二〇:“我倒要小心应付,不可入了人家圈套。”②〔上圈套〕。《轰天雷》九回:“可怜复生也是绝顶精明干事的人,只是一股热诚,不曾三思,竟上他的圈套了。”③〔中圈套〕。张恨水《京尘幻影录》一一回:“谁知过有才胆子更小,以为他是个武人,不要中了圈套,又不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