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淄博市桓台县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一对红隼孵出了六只小红隼,毛茸茸的萌动可爱。红隼属于夏候鸟,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马踏湖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它们每年过来驻足、繁衍。
被评为全国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的马踏湖,春日苇蒲萌生、柳丝初绽,处处烟雨朦胧。盛夏鸭戏鸟鸣、苇蒲滴翠,莲叶接天蔽日。金秋则是苇花笼云、稻花飘香,而冬天,湖面孤舟蓑笠,如同诗人笔下的“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
骆宾王七岁成诗在马踏湖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骆宾王的一首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流传了近千年的《咏鹅》诗。
据记载,《咏鹅》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七岁时写下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而这首诗,就诞生于马踏湖这一方水土之中,全诗将听觉与视觉、静态与动态、音声与色彩完美结合,生动展现了鹅的形神情态和马踏湖水乡的生态气息。
图片选自《唐诗三百首》
资料显示,骆宾王出生于浙江义乌,但他的童年阶段,却是跟随当博昌县令的父亲骆履元在任所度过的。史料记载,博昌县始为春秋齐国辖邑,后历战国、秦汉时期,到唐朝初期时为县治所,其辖区就包括马踏湖之会城泊,而其县衙故址,就地处马踏湖边隅的今博兴县湖滨镇境内。
这里的湖滨,即为少海之域,马踏湖之滨。据记载,马踏湖古称“少海”。其名始见于《左氏春秋》:“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与晏子游于少海。”
在唐代,马踏湖曾一度被称为李白泊、谪仙居。据《济南府志》载:“新城牟家庄东北古城,旧传为李白泊,其居徂徕山时,曾至此乎?果尔,则谪仙泊即官湖。”相传李白由徂徕山至此观光,凭吊鲁仲连,写下诗句:“齐有倜傥士,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
可以想象,儿童时期的骆宾王,跟随父亲生活,可以肆意的玩耍赏游。或许正是马踏湖的旖旎景色,让天资聪颖的骆宾王早早打开了灵慧之门,那时候的他不仅熟背诗文,亦能吟句作诗,以至于在七岁时写下了首《咏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新悦人的“鹅戏清波”图。
马踏湖天鹅
诸多史料记载,骆宾王随父在博昌生活修学多年,在他十七岁时,深得当地民众敬重的父亲骆履元却突然病故,之后,他寄居在现今淄博市博山区一带,仍时时怀念草木蒲荷,景色迷人的马踏湖。
高宗开耀元年(公元681年)之春,骆宾王受遣出使燕、齐,曾特地重返博昌。马踏湖柳线莺梭织就的盎然景色,以及当地的一街一巷一芦一荷,依旧让他感慨万千。临别之际,骆宾王写下了一封深情委婉的《与博昌父老书》。信中“山川在目,室迩人遐。以此劳怀,增其叹息,情不遗旧,书何尽言。”的咏叹,至今仍被视为中国古代书信名篇中的上乘之作。
马踏湖名称的由来
关于马踏湖的名称,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春秋时期,齐桓公于此会诸侯,六诸侯恐陷被擒,将重兵带至湖畔,由众马踏成湖泊,名为马踏湖。一说齐景公有马千驷,畋于青丘,故取名马踏湖。
这两种说法,1992年出版的《桓台县志》进行了考证。据史料记载,齐桓公九会诸侯,其地点皆不在桓台。只有公元前827年,周宣王静在此会过齐侯。《山东通志》载:“平州坈为新城县之会城湖。”系指周宣王静在此会齐侯而得名。说齐桓公会盟诸侯众马踏践成湖,应属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