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主人是哪个,韩熙载夜宴图讲的是哪个皇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06:32:44

◎魏辉

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那时的南京叫江宁。

  那天晚上,或许有很好的月光。但是没有人会在意,大家的心思都不在赏月上。风软软地吹过柳枝,吹来隐隐的花香与音乐声,一场豪门夜宴正在进行,它以其独有的奢靡气息在夜色中铺展开来,而后,它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定格在历史中,流传千古。

  夜宴的主人叫韩熙载。

韩熙载夜宴图主人是哪个,韩熙载夜宴图讲的是哪个皇帝(1)

  《韩熙载夜宴图》(资料图片)

  韩熙载是我们潍坊老乡。史书上记载,他是潍州北海人,也有人说是青州人,都属于现在的山东省潍坊市。但是在潍坊很少有人提到他,即便是各地大打“文化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人的当下,韩熙载在当地被提到的也不多,不像贾思勰、郑板桥、李清照等与此地有关的历史名人,说起来,都是本地文化人的谈资和骄傲。

  其实,这也不怪潍坊人。

  韩熙载虽然生在北海,但他人生的舞台是在江南。除了史书上关于他的籍贯的一句记载,什么故居、遗迹、诗文,在本地统统不见。那年秋天,他从江南到北方出差,困在小旅馆中,曾写过两首诗: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

  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未到故乡时,将为故乡好。

  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

  目前相识无一人,

  出入空伤我怀抱。

  风雨萧萧旅馆秋,

  归来窗下和衣倒。

  梦中忽到江南路,

  寻得花边旧居处。

  桃脸蛾眉笑出门,

  争向前头拥将去。

  从诗中可以看出,韩熙载久在江南居住和工作,江北没有亲戚也没有朋友,偶尔到一次北方,在秋天的旅馆望着外面的风雨,感到孤独、寂寞、冷,开始想念江南。

  而韩熙载作为潍坊老乡不被记住的另一个原因,本地的文史学者孙建松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当地人对他的评价:“一个耍孩子,又不是什么好官,谁人记得?”孙建松先生感慨道:“是啊,一个并无建树的庸碌文臣,一个沉溺声色犬马的亡国官僚,他的生前身后,在传统道德层面引不起共鸣也是合情理的。”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韩熙载在政绩和生活方面,不被家乡人推崇和铭记,是有理由的。但他却以另一种姿态和形式进入了历史的视野,成为一幅名画的主角。

  这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韩熙载生于公元902年,死于公元970年。他出生那年,是唐朝末年。在他五岁的时候,也就是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大分裂的时期。这个时期仅仅存在了73年。在此之前的290年,是中国最强大的唐朝。在此之后的300多年,是强大的宋朝。在两个王朝的夹缝中,有过这么一个混乱的时期,在这短短的73年中,先后有五个朝代在中原地区定都,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大大小小的政权林立,更朝换代频繁。

  这是韩熙载生活的背景。

  生于乱世。

  韩熙载出身于北方的豪门望族,身世显赫,据说与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同一个家族。韩熙载是一个天资聪慧的人,二十来岁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乱世之中,即使是豪族也避免不了颠沛流离的命运。在一次政治事件中,韩熙载的父亲被*,为此,韩熙载不得不逃离中原,准备去投靠江南的南唐政权。

  在去往江南的路上,韩熙载和他的朋友还顺手创造了一个成语——“探囊取物”。

  那天,韩熙载的好友李谷为他送行,两个年轻人喝着酒畅想未来,韩熙载说:“这次去江南,南唐如果重用我,让我当宰相,那我一定能率军北上,迅速收复中原。”李谷听了,心中不服,心想:难道只有你有宰相之才,我比你差吗?于是说:“中国用吾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耳。”(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意思是,我如果担任中原国家的宰相,那我就能率军轻而易举地夺取南唐各国,如探囊取物。

  这件事,后人的解读不一,你可以说他们是“少年壮志”,也可以说他们“年少轻狂”。年轻时,谁还没有喝过酒吹过牛呢!韩熙载和李谷后来分别在南唐和后周为官,韩熙载在江南混得不咋地,李谷在中原据说还不错,他当了后周的大将,攻打过南唐,还收复了一些南唐的城池。但是他也没有当上宰相。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据说韩熙载高才博学,又精通音律,擅长书画,颇有文名。韩熙载在南唐担任过秘书郎、吏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太常博士、中书舍人等职,政绩平平,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韩熙载最初效力于南唐时,南唐是当时除中原外的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这个小朝廷在公元937年由李昪创建,传了三代共38年。政权的统治者一代不如一代,到李昪的孙子李煜统治时期,国力衰弱。李煜在公元961年继位时,南唐已经去除了帝号。此前一年,即公元960年,雄心勃勃的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中原建立了宋王朝。

  赵匡胤是五代的终结者,南唐完全不是他的对手,公元971年,李煜去除“唐”的国号,改称“江南国主”,以示对大宋的尊崇。但这完全没什么用,面对大宋的攻势,李煜两次遣使北宋,并进奉大批钱物,以求宋缓兵,宋太祖赵匡胤答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公元975年把南唐灭了,李煜投降,南唐宣告灭亡。

  韩熙载经历了南唐由盛到衰的差不多整个过程。而《韩熙载夜宴图》就诞生于那个时代,似乎是那个短命疲弱的王朝在落幕前的惊鸿一瞥。

  这幅画诞生的缘由,北宋的《宣和画谱》上说: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五代史补》则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

  总之,韩熙载当时生活荒唐放纵,李煜不知道是想重用他还是想让他感到惭愧,就派了宫廷画家顾闳中去韩家参加了一次宴会,回来画了这幅传世名画。

  这幅画以时间为序,分为“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宴归”五段,中间以屏风巧妙分隔,既相互独立又情景相连,描绘了韩熙载与一群好友醉生梦死的歌舞娱乐情景。

  第一个场景“听乐”中,韩熙载和众宾客正在听一位女子弹琵琶;第二个场景“观舞”,跳六幺舞的是舞妓王屋山,韩熙载亲自击鼓伴奏;第三个场景“休憩”,坐在榻上的韩熙载正在洗手,旁边有四位女子陪伴;第四个场景“清吹”,韩熙载盘腿坐在椅上,袒胸露腹,轻摇方扇,正在听“乐队”演奏;第五个场景“宴归”,宾客尽兴而归,韩熙载挥手作别。整幅作品就像一幕幕话剧。

  顾闳中不愧是画坛高手,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色彩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画中的人物也大多真有其人,如状元郎粲、和尚德明、舞妓王屋山等,都是韩熙载宴席的常客。画卷里,韩熙载虽放浪形骸,但始终双眉紧锁,难掩心事重重。

  据说当时李煜派了两个画家去韩熙载家赴宴,顾闳中与周文钜,回来后他们分别画了画。但是周文钜的画没有流传下来。《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作为南唐著名的画家,顾闳中在画史中记录的作品还有《眀皇击梧桐图》《游山阴图》《雪村图》《荷钱幽浦》等,后来都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了。

  有人考证说,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幅《韩熙载夜宴图》是宋朝的摹本。据文献记载,元朝时周文钜与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还都存世,顾闳中的这幅画被后世一再临摹,有数本摹本。随着时间流逝,朝代更替,画从宫廷流落到民间,从一个人手中到另一个人手中。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这幅画从私家收藏转入清宫,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1921年溥仪从宫中携带此画出来变卖,后来张大千用购一座豪宅的钱买下了这幅画,将它带到香港。20世纪50年代又从香港私家购回,入藏故宫博物院。

  韩熙载活了68岁,他去世五年后,南唐灭亡,李煜作为俘虏被赵匡胤运到汴京,受尽侮辱。这位文学大家、亡国之君曾经在七夕的时候写了一首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太祖赵匡胤看了这首词,一怒之下让人把李煜*了。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他比韩熙载多活了8年,终年41岁。

  一千多年过去,无数的人不在了,无数的帝王将相不在了,甚至那些雕栏玉砌也不在了。而春花还是那些春花,秋月还是那轮秋月,山川不改,明月不变,一江春水仍向东奔流。在顾闳中的画里,灯光明亮,音乐犹闻,韩熙载仍然在皱着眉头叹息。



来源:潍坊日报

编辑:邢敏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