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这是《林海雪原》全书的第一句,也是小说作者曲波怀念战友的一颗心。
小说《林海雪原》
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是根据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北满地区真实的剿匪情况所撰写。这部小说,曾经伴随和鼓舞着上世纪70年代之前出生的一代人不断成长,为这茬人提供着不竭的思想养分和精神动力。
小说作者曲波
小说叙述和描写的剿匪故事,主要发生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林区的柴河林业局施业区,现就小说中剿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地理风物、奇闻轶事等,推出如下系列叙述,分期展现给粉丝和同道朋友,欢迎关注并指正。
(一)关于小说中剿匪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
《今日头条》曾经推出过一期问答,题目叫“电视剧《林海雪原》里的夹皮沟在哪?”立即引来多条回答,有说在吉林的,有说在黑龙江的。其实在东北林区,叫夹皮沟的地名有几十处,这是因为林区老百姓凡是遇到“两山夹一沟”的地方,往往就称呼为“夹皮沟”了。
但小说《林海雪原》中描写的夹皮沟确有其地,地点就是柴河林业局群力林场的大夹皮沟。实际上仅在柴河林区3450平方公里的施业区内,就有三个叫夹皮沟的地点。根据曲波在小说中描写的,说有个森林铁路上的小火车站叫夹皮沟,住着几十户人家,书中描写的火车司机李勇奇和猎户小常宝家住在这里,剿匪小分队也是在夹皮沟后山上练习滑雪的。
运输木材的柴河林区森林小火车
当年作家曲波曾经回忆说:“夹皮沟离柴河大约70里,是个小火车站,再往里40里就是二道河子了。”此描述所指的就是群力林场向九公里分岔的大夹皮沟。解放后,李勇奇的后人也在柴河林业局森林铁路管理处,从事小火车司机的工作。现在的群力林场,前后曾经叫过断石通林场、夹皮沟林场、向阳林场,“群力林场”是文革期间才改用的名字。
当年柴河林区及周边的剿匪背景如下。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对东北我军采取“南北夹击”手段,东北南部用美国的军舰、飞机运送国民党主力压向东北,在北满则收罗伪满官吏、警察宪兵、地主恶霸、盗寇惯匪、流氓烟鬼,组成数十万土匪武装,号称“中央先遣挺进军”,配合蒋匪军主力作战。
1946年2月,牡丹江军区(胶东支队)二团进入柴河林区,开始清剿土匪。当时盘踞在林区的土匪十分猖狂,在明面上大股土匪被歼灭的状态下,一些匪首便率其残股窜踞深山老林,暗*破坏,待机暴乱,对我军实行地上地下两条战线的作战。
柴河林区威虎山——山巅巨大的石虎栩栩如生
匪徒们因为是垂死挣扎,所以就愈加凶狂残忍。他们的口号是“宁蹲山头看监狱,不蹲监狱望山头”,“穷棒子打死咱一个,咱要打死穷棒子一百窝”。他们幻想“等国民党中央军主力北上,等第三次世界大战和美国兵来”。土匪背靠莽莽的原始林海,面踞滔滔的牡丹江水之险,安营扎寨,并采取“牛刀战术”、盗寇活动,所到村屯,烧光*净,其凶其恶,闻所未闻。小说中记述的杉岚站血债和库仑鳖大屠*,只是诸多事实中的一二。
鉴于当时用大兵团对付这些鲨鱼性、麻雀式的匪股作用不大的现实,解放军采取了组织剿匪小分队进山,边侦边打、侦打结合。小说作者曲波率领一支小分队,在广大的林海雪原里,和许大马棒父子、马希山、座山雕、李德林、谢文东等匪军,号称几个旅的土匪展开了周旋,直至将匪徒全部剿灭。
小分队侦察排长杨子荣烈士
其中书中的主人公之一,侦察排长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人。剿匪中只身化装成土匪九彪,打入三代恶匪国民党旅长座山雕的营寨,引导剿匪小分队围歼了这股土匪。当年审讯座山雕时,这个老匪也不得不哀嚎:“没想到我崔某闯荡六十年,倒落在你们解放军的一个排长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