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原句,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原句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14:52:23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七章,意思是,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眼不看窗外而知自然规律。走得越远,明白得越少。所以圣人不远行而知天下,不见识而明白事理,清静无为而有所成就。

曾仕强先生解读

不出户,知天下,老子是怎么认知的?老子说你要当一个君王,必须要具备不出户知天下的本事。有这种本事吗?当然有。你只要跟道合一,就有了,因为道跟天下万物都是合一的。

这样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老子总教我们要抱一,要持一,就是要你跟道相合。然后再进行推理。真正的推理,八个字就够了:理所当然、事所必然。

今天叫趋势学、未来学、预测学。那就是不出户,知天下。你懂得天下的大道,你就跟天下合一,那就不必出去而知天下了。

不窥牖,见天道。虽然有窗子,但不必透过窗子的格去看外面是什么样子。天道就是自然现象,但自然现象不在天上。

我们看史*载说夜观天象就知道某人将要怎么样,那是借口。不然你现在再去看看,天上流星很多,变化很大,哪一颗星代表谁?那只是一种障眼法,是史官保护自己免得皇帝一不高兴把他推出午门斩了的一种方式。

我们如果好好体会老子的思想,应该记住一句话,天道是天象,天象不在天上。我们看天上,只是看到天文的变化,气象的变化,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在天上。

那天道在哪里?天道在众生象里。你看社会现象就知道天道了,天人合一就是这样来的。

所以当一个君王不是整天问人说你看天上有什么吉相啊,我该怎么办啊。而是要了解民间的疾苦,社会的现象,才真正了解天道。如果你具有这样的修养,就可以“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跑得越远,知道的越少。现在很多人说自己到过德国,到过德国又怎么样?比利时长什么样子你都不知道。我们去任何国家都只能看到一点点儿表面的东西,它真正的内容我们搞不清楚,而且住得越久越觉得陌生。

你来一次北京就能知道北京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再住个十年、八年,越会感觉到北京太多事情自己不了解。

“其出弥远”,走得越远,“其知弥少”,知道的越少。那不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没有错,但两者没有关系。行万里路是你要会看众生象。

你骑脚踏车,可以知道这条道路旁边有树,而且树上面会不会开花,可是你骑摩托车就不知道这条道路旁边有树,也不知道树上会不会开花。因为不敢看,一看就出车祸了。你走高速公路,经过哪里,完全不知道。

飞机一下子就到很远很远,这当中有什么景象你一无所知,跑得再远有什么用,跑得再远不过看到飞机上那几个人。然后你去巴黎开会就看到那个旅馆,全世界旅馆都差不多,吃的自助餐也差不多,听的音乐也差不多,住的床更是差不多,开完会又回来了。就算去过巴黎三次有什么用?毫无作用。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圣人在老子的心目当中就是圣君的意思,他不必远行就知天下了,这在回复第一句话,就是“不出户,知天下”了。“不见而明”,他不必亲眼看到,就知道它的真相是什么。所以你们想要蒙蔽他很难,因为他与道合一。这个思想我们在很多章里面都会说到,要怎么样去做到这样的功夫,老子有一套过程。

我必须要说明,同样是学,孔子所讲的学,跟老子所讲的学不太一样。孔子说我们要学而知之,我们要困而知之,当然他也承认有生而知之。只是孔子的重点是在学而知之跟困而知之,你不学就不懂,你没有经历过困难就不深入。

而老子不是,老子说“道”学不来,你再怎么困苦,不悟就是不悟。大部分是生而知之,生来就懂得。所以“道”到底要怎么去学?这个我们还要继续看下去,大家才知道不是像我们读儒家的书那样。我们要加强内部的修养,而不是拼命地向外去追求,这才是老子给我们的一个方向。

圣人不必远行而知道天下的变化,不必亲眼看到就知道真相是什么,所以他可以不为而成。老子的“成”不是说他自己的成就,如果说他自己的成就,那就有目的性、有功利性,这个成就太小了。凡是有功利性、有目的性的,都不是老子所赞扬的“成”,这样的话宁可无成。

所以我们再想一下,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就是你的动机要很纯真。我做这个东西是要服务人群的,而且必须要到达人群的手中,必须让人群了解,否则做了等于没有做,这就不叫不为。不为是说我不为什么而做,但是做了这个东西,它本身有它的使命,就叫作“不为而成”。

一个人你一定要修炼到无我、无师、无欲、无知,你才有办法跟道合一。这个过程是每一个人都要花点儿时间领悟的,否则《道德经》就白读了。

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原句,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原句(1)

傅佩荣先生解读

不出户,知天下;不出大门,可以知道天下事理。为什么呢?举个例子,古代基本上是大家庭的一种生活方式,几代同堂是常见的。那么一家人在一起不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吗?注意细节,可以由小见大,天下人相处的情况如何,在家庭里面不就看到了吗?

有个记者去拜访一个家族里面的九十多岁的老爷爷,请教他五代同堂和睦相处的秘诀。老人不讲话,拿纸写了一个“忍”字。试想,在社会上生活、工作,不是同样需要忍耐吗?不忍耐,能够顺利地跟别人相处,发展各种好的关系吗?人这一生都离不开一个“忍”字。有时候心想就是事不成,有时候受人之命,寄人篱下,总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于是,忍耐就变成人生最平常、最正常的现象。这需要出门才了解吗?你在家里面就可以了解了。

不窥牖,见天道,不望窗外,可以看见自然规律。古代的人,他的房子在最里面哪一间,经常会有个天窗。天窗一方面让光线进来,另一方面你看天窗就知道现在是白天还是晚上,大概什么时候了。那么,现在你不看窗外就知道天体的运行,自然的规律,这是怎么回事?这段是讲以小见大,由细节看到整体。从房间里面任何一样东西的状况,就可以立刻知道外面的情况如何。

如果不用看窗外,太阳光照进来,它好像慢慢在移动。看太阳或者月亮的光线,就知道大概现在是什么时候,什么季节。这就是从身边的细节去了解外在的情况。

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你给我一片木头,我可以告诉你整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这个木头一定来自某一棵树,上面有年轮,有各种具体的情况。你如果了解细节的话,就知道这根木头原来在什么树上,这个树生在在什么样的地方,那个地方的气候、天文地理各种情况大概如何,等于生态环境通通掌握了。

西方有个的观念,叫“小宇宙,大宇宙”,就是从小宇宙可以看到大宇宙,大宇宙就浓缩在每一个细节里面。天下的事情,事实上都是相通的。你注意细节的话,就可以掌握到很多相关的材料。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为什么?因为你光是往外跑,没有多去思考了解的话,到最后就是“眼花缭乱”。

我们到各地旅游,常常这边看,那边看,很热闹。但是你问我看到了什么,我没有办法有一个完整的叙述,领悟的道理更谈不上。就是说,为什么那个地方有这样的风土人情呢?为什么那里的人有这样的服装、饮食、习惯呢?你不见得了解。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因此,圣人不必经历就知道,不必亲见就明白,不必去做就成功。圣人用耳朵可以听,用眼睛可以看书,不用亲自去某个地方才知道当地的情况。只要合乎逻辑的、不违背理性的情况,你听别人讲,就可以判断这个合不合理,所以不必亲自去经历就知道。

你不必亲自见就明白了,有的你听一听就懂了,知道这是合理的,这种情况是有可能的。否则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看到才相信的话,那你这一辈子能看多少东西呢?什么东西都要自己经历才能够了解的话,那你能经历多少事情呢?所以人类的这种认知能力,在这里就发挥到极致了。

“不为而成”是老子的核心观念。你不用特别做什么事,什么事就成功了。为什么你不用特别做什么事?因为你没有刻意的目的。你说现在外面情况如果,我要改变它,你为什么要改变呢?它今天这种情况,有它必要的条件存在。只要那个条件存在,类似的状况就会一再出现。所以,你把握大的原则,其他一切顺势而行,天下所有的事情大同小异。

《庄子》里也提到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向老子请教,说我要到哪一国去看看,老子说那一国跟这里一样。结果人家不相信,真的去看了,发现也是一样的。统治者好, 老百姓就幸福,否则老百姓就受苦受难了,天下不是到处一样了吗?

足不出户可知天下事原句,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原句(2)

南怀瑾先生解读

我们研究任何一种经典,最好的方法是以经注经,用它本身来注解就清楚了。《老子》下经讲“用”,在“用”的道理上,这是真正智慧之学,也就是真正大谋略之学。

“不出户,知天下”,也就是我们中国人经常说的一句老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但是,能做到的必须是秀才,这个“才”必须是真“秀”才行;如果是笨才,那就不行。所谓“秀才”,不是指秀丽的人,也不是指科举时代的秀才,而是借科举考中的“秀才”之名,比喻绝顶聪明的人。能够知天下事,是有智慧的人,智慧到了最高处,就是真正的神通;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而是真实智慧的成就。一个智慧真正成就了的人,不必出门,就会知道天下的事。

“不窥牖,见天道”,“牖”就是窗子,用不着开窗就看到天道,就能够晓得外面的事物。天道也可以是抽象的,形而上的天道,也可以指实际天文的天体。理论上讲,如果有真智慧修养的人,用不着到外面实际经验,就可以了解事实的究竟。一个真正修道的人,是有这个境界的。“不出户”,“不窥牖”,这些都是用的形容词。

比如,一个真正修养到达无为清净的人,那就是神而通之的境界。刚才说过,神通并不是稀奇的事,不要把神通看成稀奇古怪,神通就是智慧的成就。坐在房间里,甚至于坐在山洞里,或者在空谷的地方,宁静地神凝气聚的时候,没有物质的障碍,没有房子的障碍,也没有山河大地的障碍,这时假使看天体的星球,自己在定静中就看得非常清楚,而且不会受风雨气候的阻碍。不过,这是一种高深的修养之学,一般人很喜欢追求这一方面,如果因追求而走错了路,往往变成武侠小说里头的“走火入魔”了。进入魔境界的人,也说会看到什么,但那只是意识的偏差,不是正常现象。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走得越远,就知道得越少了。这个“远”,并不是完全表示距离遥远,如果这样解释的话,等于说许多人出国远游,一二十年没有回来,所以这些人是“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对国内的事情越来越不了解了。这种说法,也算是一个道理,但这只是一个通常的道理而已。

“其出弥远”的“出”字,并不一定讲偶尔出远门,其实是指知识越多,越愚钝;换言之,知识学问越好,烦恼越深。因为普通的常识越多,真智慧反而被蒙蔽了。所以“出”字并不是指出外之出,是付出去,我们在精神生命上,在脑力上,付出得太多,真正的智慧当然就越来越低了。因此,圣人之道是做内省工夫的,“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老子给我们一句结论,也可以说是学问的修养,也可以说是工夫,否则大家听了前面的话,可能认为人不出门,躺在家中床上,就能知天下事,那多好!最好连黄金美钞也掉下来更好。人如有这样的*就不行了,什么都会有阻碍了。

如何做到“不为而成”。并不是说,万事都不要做就成功,而是要真正做到无欲,没有任何的欲求。想修道也是有欲的,为什么要修道?因为想求长生不老,或者想求了脱生死,或者想求成佛,要求达到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因此放弃了世间的一切。看起来这个人好像清心寡欲,没有*,其实,他的*比平常人还要大,违反了老子所讲的无为清净之道。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如何能够修养到“不为而成”的境界,达到真正的清净无为。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