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其一》
白居易对江南情有独钟,离开苏州十二年后,作《忆江南三首》,抒发对江南水乡的怀念之情。
“异日苏、杭苟获一郡足矣”,白居易少年时曾随母亲游苏杭,入仕后期望能赴苏杭之地为官。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出任苏州刺史。
因为身体原因,白居易此次任职苏州前后不到500天,尽管时日不多,但却取得了卓越的政绩。
“不是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告别苏州时他是如此依依不舍,更期望“早晚复相逢”。
可此一别,他再也没有踏上苏州的土地,十三年后(839年)立夏日,作诗怀念在苏州的日子。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给刘禹锡的一首和诗,写出了彼时苏州夏至的风俗,和苏州为官的美好时光。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唐 白居易《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简译:
回忆起在苏州为官的日子,常常想到那熟悉的夏至筵席,竹筒清香,粽子甜糯,烤乳鹅酥脆又鲜美。
水乡有数不清的亭台轩榭,那里崇尚丝竹管弦,夏至这天每家都准备美酒佳肴,随处可见舟船往来。
我们三人相继在苏州任职,掀起帷幔,我在前,你们在后,而今虽客居洛阳,可对苏州的感情未变。
洛阳正是麦子成熟的初夏季节,江南已经是梅雨天气,齐云楼上的往事,屈指算来,已过去十三年。
赏析:
昼长风暖,万物繁茂,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天的开始。
生活要有仪式感,四时八节,传统民俗,人们认真地过着每一个节日。
在苏州地区,自古就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人们对立夏节气非常重视。
白居易这首《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也记载了苏州夏至风情。
这是写给刘禹锡的和诗,“梦得”是刘禹锡的字,“卢宾客”是卢贞。
这年,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是67岁,卢贞61岁,彼时三人都在洛阳任职。
也是缘分,三个老朋友都曾出任过苏州刺史,有许多共同的人生经历。
彼时三人都在洛阳,人生暮年更加珍惜夕阳晚景,诗酒唱和往来频繁。
立夏这天,三个老朋友相聚一堂,良辰美景,又回忆起昔日苏州盛况。
先有刘禹锡作《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后白居易遂步其韵作此和诗。
此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回忆苏州夏至,后半部分感慨当下。
彼时,苏州人对夏至习俗极为重视,这一天要互赠礼物,并摆酒庆祝。
水乡人自古就钟情丝竹管弦之乐,节日里亭台轩榭之上更是歌舞不断。
这一天,苏州城热闹极了,水上舟船往来不断,家家户户都设酒迎客。
白居易忘不了夏至那天竹筒粽子的清香甘糯,和烤乳鹅的的酥脆鲜美。
时光悠悠,转眼过去了十三年,而今东望苏州,白居易仍旧念念难忘。
他难忘的,还有任职苏州时修建的十里横塘,和他对苏州做出的贡献。
辞别苏州时,人们在齐云楼上设筵为自己饯别的情景,就像昨天似的。
彼时,壮志凌云,豪情满怀,本以为说了再见,转过身还能再次相见。
往事只待成追忆。孰料,此次一别,山高水长,与苏州再也无缘相见。
因为三人都曾做过苏州刺史,所以,对于苏州的风俗自然都是了解的。
这也是三个好朋友共同的回忆,因为有相同的人生经历,故惺惺相惜。
人老了总爱回忆,白居易回顾往昔欢乐的日子,就有了时不我待之叹。
这首诗通过对苏州夏至习俗的怀念,借此抒发对旧时岁月的眷恋之情。
后记: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唐 白居易《忆江南 其三》
苏州风光旖旎,有名为“竹叶青”的佳酿,有馆娃宫这样的名胜古迹,还有满塘荷花。
这样的苏州,怎不令人神往?所以离开十二年后,白居易还有“早晚复相逢”的期待。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九月,因为眼疾久治不愈,白居易任期未满就返回了洛阳。
“病抛官职易,老别友朋难”,临别时,白居易登齐云楼俯瞰苏州城,难舍依依之情。
一别经年,此后余生,他再也没有回过苏州,而他钟情的江南,从此也只有在梦中了。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虽然阔别多年,可他还是会常常想起,就像想老朋友那样。
关于江南,关于苏州,他有太多美好的回忆,从而写下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佳作。
这首《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不是最有名的,却最深情,洋溢着温暖的人间烟火。
参考文献:
《新唐书 白居易传》